轉載請注明出處。
醫療激光新聞
激光技術在醫療領域迅猛發展
星之球科技 來源:貝殼社2017-10-29
我要評論(0 )
實際上,激光應用廣泛,不但能觀測星相,在激光切割、激光印刷、激光測距、激光焊接等方面都可見其身影,在生物醫療領域也大放異彩、屢建奇功。
上周,最強“引力波”開啟霸屏模式,不少圍觀群眾紛紛惡補天文學知識,以滿足難以遏制的好奇心。
在此之前的10月3日,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重磅公布,三位科學家因在“LIGO探測器以及引力波探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而獲殊榮。
“科學先知”愛因斯坦于百年前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人類首次探測到宇宙引力波是2015年9月14日,分別由設置在美國兩個州的LIGO觀測臺探測到,發現該引力波信號來源兩個遙遠黑洞間的碰撞,該信號穿梭宇宙13億年才抵達地球與你我相遇,所以能親歷來自混沌宇宙的遙遠問候,也是值得地球人慶幸的大事。
雖然中國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但10月16日,我國科學家與其他科研人員一道,宣布成功探測捕獲到人類首例雙中子星的引力波事件,并借此解開了宇宙中金、銀等超鐵元素的產生之謎,成為令國人為之振奮的科研成果。
值得注意地是,人類之所以能觀測到神秘引力波,都歸功于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實驗發現。據報道,理論上為了捕捉非常細微的引力波信息,探測臂越長越好,但現實中要制造超長探測儀器幾乎不可能,所以科學家想到了使用激光模擬超長的探測臂進行實驗,據悉LIGO的實驗長度超過4000米。
實際上,激光應用廣泛,不但能觀測星相,在激光切割、激光印刷、激光測距、激光焊接等方面都可見其身影,在生物醫療領域也大放異彩、屢建奇功。
激光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包括基礎研究、新技術開發、新設備研制等。激光在臨床治療和診斷方面作用巨大,能輔助解決眾多醫療難題。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中國激光醫療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激光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主要集中在診斷、治療、美容、生命科學研究等板塊,應用優勢顯著。
在診斷方面,激光可穿透到組織較深的地方進行診斷,直接反映組織病況,為醫生診斷提供充分的依據;
在治療方面,激光手術治療切口小,出血少或基本不出血,所以對組織損害較小,毒副作用反應少。主要應用科室有眼科、泌外科、眼科、皮膚科、外科、耳鼻喉科、美容等。
在美容方面,激光已成熟發展為獨立分支,包括對付各種血管性皮膚病及色素沉著、洗眼線、除皺、磨皮換膚、美白牙齒等。目前國內由此衍生出眾多針對醫美市場的公司,主要從事激光和其他光電類醫療及美容設備研發、生產、銷售和代理等業務,專門提供多種激光和其他光電類醫療及美容解決方案。
在生命研究方面,激光新技術為研究提供了嶄新的實驗技術和手段,不少高校與科研機構也順勢建立以激光科學和生物科學交叉為主、結合物理學、光學、醫學、遺傳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科學實驗室。比如近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利用激光,人工激活老鼠大腦內存儲區域的神經元,以找回老鼠喪失的記憶,讓它重拾記憶,該實驗為研究人類老年癡呆癥奠定基礎。
分析目前,全球激光市場的主要驅動力是整形美容的行業繁榮,近年來大眾對醫美需求的激增催生了激光美容業的迅猛發展。美國整形外科協統計顯示,僅在2016年就進行了180萬次美容手術以及1550萬次微創美容手術。美國美容整形外科學會(ASAPS)進行的調查顯示,美國民眾在美容治療方面花費超過了130億美元。
綜合其他市場推動因素如激光治療手段的普及、人口老齡化上升引發眼類疾病增加等,未來全球激光治療市場預計將在2023年底達到99.7億美元,2017-2023年期間該市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2.2%。
技術來看,激光醫用系統市場的主要產品包括二極管、固態、氣體以及染料激光器。介于在皮膚科領域的高利用率,固態激光器市場在近年來保持較高的年均復合增長率,該細分市場進一步分為二氧化碳、氬、氪、金屬蒸汽、氦氖以及準分子激光器等,廣泛應用于牙周病學、紋身去除、皮膚治療以及曲張靜脈切除治療等領域。
另外飛秒激光、多波長激光等新型激光也開始在臨床上得到應用,相關知名海外企業包括PhotoMedex、Lumenis、Biolase Inc、美國微創手術醫療設備制造商 Spectranetics Corp.以及IRIDEX公司。
雖然2014年全球最大激光醫療系統市場的地區為北美市場,收入占比超過35%,但伴隨美容手術需求的增加以及醫療支出的增加,中國等亞太地區的市場預計未來也將呈強勢增長態勢,為全球激光醫療業態繁榮作貢獻。
據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數據顯示,全國各主要醫院目前大多已建立了激光醫療中心,且80%以上的醫院擁有了激光醫療設備。另據中科戰略產業技術分析中心統計,2016 年,我國激光醫療設備行業市場規模達到90億元以上,國內醫療機構對激光醫療設備的需求也保持穩步增長趨勢。
搜狐投行的業內人士分析,國內激光技術企業目前仍以低端市場為主,中高端市場還是國外企業為主導。現有一百多家企業規模都是中小級別,還沒有一家上市企業,整體行業有待持續提升成熟度,期待今后逐漸涌現進口替代的龍頭企業;
另外產業結構上,以低端產品為主,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少,產品同質化嚴重,所以未來也需要企業不斷整合人才、技術資源,實現從低端向高端延伸,完成中國制造產業目標。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0 條相關評論



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服務與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