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趨勢不可逆轉,新時代已然降臨。
動態針分割線
最近,全世界都被“禁售燃油車時間表”刷屏了!
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之下,英國(2040年)、法國(2040年)、德國(2030年)、荷蘭(2025年)、挪威(2025年),紛紛宣布全面禁售燃油車時間表。
就連印度都趕來湊熱鬧,宣布2030年禁售,順便刷下“世界第五大汽車生產國”的存在感。
然而最生猛的,還是中國相關部門的表態:作為全球第一大汽車生產消費國,我們正制訂禁售時間表!
時間表一旦出臺,堪稱真正的重磅炸彈!它確鑿無疑地表明,被石油統御百年的汽車時代正走向終結,整個行業就要徹底變天了!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有多猛?
200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尚不足1萬;2015年,這個數字就狂飆到34萬,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2016年,該數字再度井噴至51萬。
這個數字在全世界怎么樣?答案是,碾壓全球,占整個地表的半壁江山。
為什么這么猛?因為有政策這只“看得見的巨手”。
其一,新能源車是國家級“風口”。
2008年至今,歷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言必提及“新能源汽車”、“清潔能源汽車”,早早就被確立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最大紅利。
其二,買新能源汽車給“優惠”。
2013年開始,中央與地方政府強強聯手,對新能源汽車展開“十全大補”:不但買車優惠十幾萬,在不少城市更享受“優惠”。
比如不搖號、不限購、不限行,又免購置稅、免高速費、免停車費,乃至送綠車牌、送充電樁……力度空前的“大禮包”,讓新能源指標在京滬等地遭到瘋搶。
其三,“喪鐘”為燃油車而鳴。
2015年,中國相關部門出臺《乘用車燃料消耗量第四階段標準解讀》,規定:2016年-2020年間,燃油車平均油耗必須從6.9升/百公里降至5升/百公里。
環保“絞索”日益勒緊,不達標的燃油車企早早被送上了“絞刑架”。
有業內人士估計,2025年,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將成為2萬億美元(13萬億人民幣)的全球風口;2030年,新能源汽車數量可能是當下的100多倍。
一旦中國禁售燃油車時間表昭告天下,全球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都將爆炸性增長。
趨勢不可逆轉,新時代已然降臨。
發展新能源汽車,中國為什么這么急?
當然急!
一是霧霾坑了無數人,治霧霾,先治車。城里“月朦朧、鳥朦朧”,村里“十米以外、人畜不分”,多少人“厚德載霧,自強不吸,霾頭苦干,再創灰黃”……再不治理,也就甭治理了。
二是你不當家不知道石油貴。自從中國當上了全球第一大石油進口消費國這個“冤大頭”,就“吸油上癮”停不下來,2017年石油對外依存度已飆過65%。為了這口油,得哄著、忍著從中東、南亞到東南亞的一票國家。
三是中國合資車企“跪”太久,已經站不起來了。改革一開放,汽車業本欲“市場換技術”,結果被外企以“合資+專利”的策略瓦解。蹉跎30多年,中國人賠市場、輸品牌,也沒換來燃油發動機和變速箱的核心技術。
最后,新能源汽車,是我們站起來的希望。中國人想在汽車業翻身,傳統燃油汽車落后太久,差距太大,已經基本沒戲了。但新能源汽車的戰斗才開始,而且我們還有更大的本土市場,此時不快跑,恐怕又成一個百年遺憾了。
所以,要著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中國相關部門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宣告中國10年內必須“邁入汽車強國行列”。燃油車指不上,新能源汽車就一定要抓緊。
從燃油車變身電動車,表面上改變的只是汽車動力,實際上卻將掀起一場智能交通革命。這會帶來更多的經濟價值與商機,再次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智能化,也是中國不能輸的戰場。有人預計:
2020年,中國5G網正式商用,超高速物聯網(車體數據流)、車聯網(道路數據流)、電聯網(電力數據流)構建的“神經網絡”將開始架設,智能交通體系顯現雛形;
2030年,人工智能“終極算法”很可能實現,無人駕駛汽車將接管世界。
這并非某幾項技術的比拼,而是整個制造業和互聯網技術體系合作與對抗。目前,僅中美兩國在技術、人才、產業鏈上棋逢對手,而中國在應用場景和市場規模上顯然更勝一籌。只有在新能源汽車上占據先機,中國智能汽車才可能領跑世界。
因此,中國新能源汽車,必須搶跑。
于是,中國新能源汽車飛快向前,蔚然成風。但任何一個產業從初生到發展都會面臨很多的問題,新能源汽車也不例外,而且痛點多多。
頭號痛點,是充電難。
2016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賣出50多萬輛,但全國公共充電樁只有15萬個,典型的“僧多粥少”。有的車主沒車位,物業完全不通融,私家充電樁也安裝難。于是,從陽臺、窗戶“飛線”充電的現象層出不窮,甚至還在上海、濟南等地引發了火災悲劇。
沒樁沒法用,有樁也不一定好用。公共充電樁里,有的是無電“僵尸樁”,有的車位被人占;加上各廠家充電協議不統一、不兼容,哪怕能插進充電槍,照樣白搭。
更添堵的是,不同充電樁支付方式也不同,App、二維碼、儲值卡,千奇百怪。要是不準備好“十八般兵器”,你就敢開著新能源汽車出門,很可能寸步難行。
哪怕你有“十八般兵器”,大概也只是能行“寸步”。新能源汽車主,都有“里程焦慮癥”。
汽車一箱油,大約能跑500公里,新能源汽車滿電卻只能跑兩三百公里;另外,夏天不敢開空調,冬天電量要折損,都要看老天臉色。而電池用上兩三年,就會今年跑300、明年跑250,電量衰減得厲害。
比如,北京距唐山大約180公里,續航200公里的新能源汽車要跑到,照理沒問題。可有車友“十一”實測,愣是癱在了半路。因為,天氣冷暖、乘車人數、空調開關乃至是否聽歌看片,對里程都大有影響。
買車時,車企宣傳的“續航里程”看上去很美;使用時,一句“理論最高值”就把責任推了個干凈。這種吹噓,在有的車型中誤差高達50%。業內有識之士擔心,這類“技術騙”將沉重打擊消費者信心。
此外,新能源汽車還有不易保養、容易自燃、電池壽命短、二手車難賣等痛點。可見要享受到新能源補貼,你首先要有一顆勇敢的心。
不要以為只有你虧了,國家其實更受傷。
2016年3月9日,南京一4S店總經理劉某,實名舉報自己和某車企騙取國家新能源財政補貼后,在辦公室自縊身亡。他的死,揭開新能源汽車業內“騙補”隱情的冰山一角。
2009-2015年,中央財政為新能源汽車累計安排了334.3億補貼。這塊巨大的“唐僧肉”,讓眾多車企挖空心思都想咬上一口,然后動起了壞心思。
財政部等四部委的清查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涉嫌騙補的新能源車輛多達7.6萬輛、金額高達92.7億,占全年總銷量的四分之一;蘇州吉姆西、蘇州金龍、少林客車等5家騙補企業遭到嚴懲。
2017年,中國相關部門再曝7家騙補車企,其中竟不乏重慶力帆、鄭州日產等明星企業。
車企騙補的手段并不高,通常來說就四招:
一是將本地車外銷,騙“地補”(地方政府補助);
二是“國補+地補”有時會超過車輛成本,于是廠家干脆“自產自銷”。車造好后不銷售,騙補之后直接拆,拆完再來造“新車”,如此循環騙補;
三是“虛擬生產”、偽造銷售。這種手法連生產都不搞了,直接偽造車輛合格證、銷售合同騙補;
四是虛報車輛里程、電池參數、車輛長度等指標,這種騙補很隱蔽,是把一塊錢補貼騙成兩塊錢。
有人因此調侃,造新能源汽車很簡單,就是把賣不掉的燃油車拿來,先拆發動機和變速箱,再綁幾捆電池組和電動機,最后在車輛合格證上寫上“騙補”兩字,就大功告成了。
混亂之中,也不乏北京市場這股清流。
時至今日,沒有任何騙補車企能“混進”北京。這其中,《北京新能源汽車備案目錄》立功了——只有經過最嚴格審核的新能源汽車,才邁得過北京市場這道門檻。
既然管用,那就減補貼、設門檻,建立新能源車企準入制吧!
2017年7月,中國相關部門發布升級版的準入規定(即《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最初,僅15家車企通過資質審核,不可謂不嚴。
但很快有業內人士透露,準入車企中竟有“騙資質”現象,連“樣車都是別人造的”。
有消息顯示,2015-2020年間,中央與地方政府將合計投入補貼4000億,以拉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對某些壞蛋車企來說,這是個不可抵御的強大誘惑,只要能“先上船”,手段并不重要。
當然,中國相關部門對“騙資質”也有預案:一旦確認,將對企業“封印”三年,絕不手軟。
良莠之下,有人認為,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戰略有問題。
成百上千億的補貼,卻換來大量低端產能。補貼多了被騙,少了新能源車企又活不下去,政府和消費者還在爭當“冤大頭”。
另外,新能源汽車是不是更環保?發展充電樁好,還是“換電站”好?是走純電動之路,還是多種清潔能源并舉?所有問題都充滿了爭議。
但也有人認為,制造業后進國家,莫不以國家政策強力推進。
日本汽車業能崛起,日本政府或直接投資、或瘋狂補貼,乃至操縱匯率、限制進口、禁止合資,喪心病狂燒錢數十年,才換來其全球騰飛。如今,日本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愈加瘋狂,每輛車補貼高達200萬日元(約12萬人民幣)。
補貼這招,藥不能停。但中國也明白,還需要更高明的招法。
2017年9月28日,中國家相關部門等五部門聯合發布“新能源汽車積分管理辦法”。與補貼這顆“胡蘿卜”不同,“雙積分”是不折不扣的“大棒”政策。
“雙積分”簡單理解,就是生產新能源汽車得“正積分”,生產燃油車得“負積分”,且新能源積分比例必須逐年提高。車企一旦新能源積分不夠,要么削減燃油車產量,要么就只能向新能源積分富余的車企“買積分”。
實際上,特斯拉能異軍突起,就得益于美國版“雙積分”。2013年,特斯拉光賣積分,就從傳統燃油車企手上豪賺了2.5億美元。
而這項政策的精妙之處在于,政府不需要再為“騙補”煩惱。通過“雙積分”,就實現了讓燃油車企“補貼”新能源車企的目的。
市場自由競爭,將讓技術最先進、品牌最強勢的新能源車企脫穎而出。他們贏市場、賺積分,擠壓燃油車的生存空間,最終會有人成長為“中國版特斯拉”;而行動遲緩的企業,注定會在這場大變革中化為塵埃。
“雙積分”新政下,車企已成三分天下。
最春風得意的,自然是吉利、比亞迪、北汽新能源這類新能源車企,大把積分在手,未來盡在掌握;上汽、長安、東風等燃油車大戶,則面臨著再不轉型、就要“出血”的窘境;而大眾、豐田、通用這些外企,一度被認為將直接“出局”。
但全球競爭的外資車企何等精明老道,形勢明朗后開始集體出手。
于是,大眾聯手江淮、戴姆勒牽手北汽、雷諾日產擁抱東風、福特拉上了眾泰……“中外一家親”背后,外資用“合縱連橫”的方式來化解積分難題。而中國車企甘愿聯手,則因為技術上仍顯尷尬。
有種觀點認為,中國在新能源汽車技術上更容易“彎道超車”:扔掉發動機和變速箱,買來電池和電機,再附上自動駕駛、萬物互聯、人臉識別的新概念,新能源汽車就會像攢電腦手機那樣闖出大未來。
這讓“跨界造車”一度成為時尚。
于是,互聯網電商造車,地產、鋼鐵、消防、家電企業做電池,千億投資砸向了200多家車企,掀起這輪新能源汽車“大躍進”,搞出了大量低端產能。2017年初,“國補”一減,虛火驟降,上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僅19.5萬輛,尚不及預期的1/4。
有人調侃,中國的技術進步只“存在”于股市:一個月內能同時掀起好幾場新能源技術革命,從石墨烯到氫燃料電池,從快速充電到無線充電,都能把全世界甩出好幾條街。
但在股權交易市場上,新能源車企的并購重組、高位套現正暗流涌動。有人預計,國家減補和“雙積分”政策下,投機盛宴走向終場,90%的新能源車企將成慘烈競爭的犧牲品。
而真正專注于新能源技術研發的車企都知道,新能源汽車本質上還是車。電池電機,不過是動力系統而已,中國遠沒有形成技術優勢;而動力系統還需要與車身、轉向、制動、電路、空調等多個系統協調。所有這些,都離不開傳統燃油車的技術積累,根本不可能一蹴而就。
世界上哪里有“彎道超車”,所有成功不過是“厚積薄發”而已。
實際上,外資不但沒閑著,而且志存高遠。
比如美國高通,對5G手機芯片興趣寥落,卻在9月搶先發布了一款移動智能汽車芯片;東芝則在10月宣布,已實現“充電6分鐘、里程320公里”的快充技術;豐田的氫燃料電池車,更號稱單次續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
這些跨國巨頭,深諳技術霸權的精髓。他們并不因中國市場虛火高漲就魯莽跟隨,而會靜待關鍵技術突破,再展開圍獵。如果中國沉浸于新能源汽車“世界第一”的產銷量虛榮,卻在關鍵技術上錯失先機,很可能會陷入繼續被人收割的命運。
當然,最優秀的中國企業,依然是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領跑者之一。
2016年,比亞迪奪得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并成為僅次于松下(為特斯拉供貨)的全球第二大動力電池供應商;另一家電池翹楚寧德時代,則坐穩了全球第三的寶座。更重要的是,它們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雖然動力電池在充電速度、使用壽命、續航能力、安全性等方面仍有痛點,但與十幾年前相比,國產磷酸鐵鋰、三元鋰電池的能量密度,都大漲了一倍。讓人欣慰的是,奇瑞、比亞迪、北汽新能源發布的最新款電動車,都突破了400公里的超長里程,正逐步逼近特斯拉。
即便新能源汽車在技術上仍存在不確定性,但顯然會擁有光明的未來,革命依然才剛剛開始,中國新能源汽車要站起來,還需保持謙卑,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