銥是1803年首次被發現,與鉑族一樣,它是世界上最耐腐蝕的金屬,其融點超過2400℃,雖在地球上很少見,但在流星中卻非常豐富。它多儲存在距今約6600萬年前的地層中,由此衍生的一個理論是,它隨著小行星來到地球上,且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了恐龍大滅絕。
金屬銥是地球上密度第二高的金屬。研究人員創造出一種銥和有機物質的化合物,其光反應可直接接受可見激光的照射,被能量激活后,填充其中的氧氣轉化為有毒的單線態氧以殺死癌細胞。
研究人員使用最先進的超高分辨率質譜技術,對癌細胞內的各種蛋白質進行前所未有的觀察,從而確定了哪些蛋白質受到了有機銥化合物的攻擊。對數據模型進行大量分析后發現,有機銥化合物能夠破壞蛋白質的熱休克應激和葡萄糖代謝,而這二者正是癌癥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
領導此項工作的彼得·薩德勒教授說,貴金屬鉑在50%以上的癌癥化療中已經得到應用,其他貴金屬如銥的潛力,可以提供新的靶向藥物,以全新的方式攻擊癌細胞,并可以安全地使用,且副作用極小。“國際合作大大加速了研究進展,現在是時候好好利用6600萬年前小行星送給我們的銥金屬了。”
用激光瞄準癌癥的光化學療法正迅速成為一種可行的、有效的和非侵入性的治療方法。患者對傳統療法的耐受性越來越強,所以建立這樣的新方法至關重要。評論認為,該“非常重要的論文”在理解新型銥基抗癌化合物如何攻擊癌細胞方面,引入了不同的作用機制,在解決耐藥問題方面是一個飛躍。(記者 房琳琳)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