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請注明出處。
軌道交通新聞
少了這些人,智能制造會走的很費力
星之球科技 來源:工控網2017-12-04
我要評論(0 )
在中國式的家庭教育里,我們都會聽到這樣一句話:孩子,要好好學習,將來考上一個好大學,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當我們真的考上大學后,現實卻給了我們重重的一巴掌。 ...
在中國式的家庭教育里,我們都會聽到這樣一句話:“孩子,要好好學習,將來考上一個好大學,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當我們真的考上大學后,現實卻給了我們重重的一巴掌。
許多人工作專業不對口,即使工作對口了,但發現在學校里學的理論知識,實踐起來十分困難,而這種現象在工控行業尤為明顯,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近年來,隨著我國制造業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口紅利對自動化行業所起的作用已沒有80年代那么明顯,企業對于專業性工控人才的渴求日益迫切。
但在現實中,自動化人才缺口高達千萬,加之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意投身到自動化前線進行生產制造,最終迫使國內大多數企業不得不盲目緊隨自動化潮流逐漸轉型,導入大批量自動化設備代替原有的人手缺口。
那么這里又有一個問題:諸多傳統企業發現智能制造設備導入后的生產效果并不顯著,而導致這種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智能制造人才培養工作的匱乏。
以工業機器人為例,近年來,機器人的快速發展引起人們對于“機器換人”的恐慌,究竟是“機器換人”導致一線工人下崗,還是因為找不到一線工人而尋求“機器換人”?
答案是后者。
眾多事實表明,目前根本不存在大批一線工人下崗的隱憂,中國勞動力市場中,尤其是沿海地區,一線工人供給嚴重不足,人才培養理念沒有同步革新,智能制造時代自動化行業亟需具有智能制造新興思想的人才投入,沒有及時更新的人才培養體系,只會讓企業在導入工業自動化設備中,陷入應用情況不如預期所想的尷尬境地。
制造業人才缺陷體現在哪些方面?
近年來,我國技工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亟待解決,迫切需要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全面革新。
根據教育部《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對“中國制造2025”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預測,現階段技工人才總缺口高達3000萬。
《技工教育“十三五”規劃》顯示,截至“十二五”期末,全國技工院校2545所,技師學院434所,年招生數量121萬人,高級工班以上在校生比例僅34.2%。上述數據顯示:未來市場技工人才供需缺口可能還會繼續擴大。
制造業的人才缺口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制造業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產教融合不夠深入、工程教育實踐環節薄弱,學校和培訓機構基礎能力建設滯后。
同時,企業在制造業人才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參與人才培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職工培訓缺少統籌規劃,培訓參與率有待進一步提高。制造業生產一線職工,特別是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整體較低、發展通道不暢,人才培養培訓投入總體不足,人才發展的社會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中國智能制造”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在工控行業內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工程施工人員是中國人員,研發技術人員是西方人員。
工程施工屬于應用層面,技術門檻不高,沒什么技術含量,所以工程施工,系統應用大部分是中國人。再加上工程施工非獨立的技術門類,亦不是工控行業的主流技術,因此工程施工工作始終被認為是技術含量低的工作。
而且,大專院校或科研機構也沒有專門的工程施工技術專業或研究機構,工程施工人才多由電子或通訊等行業轉行而來,屬“半路出家”,因此國內自動化企業里真正的高層次工程施工人才十分匱乏,“半瓶水”的工程人才較多,所以工程施工隊伍的整體水平亟待提高。
國內工控行業還有一個最大的隱憂就是研發人才稀缺,精通英語和管理的研發人員更是鳳毛麟角,由此導致國內自動化企業更新迭代的速度落后于發達國家。盡管國內也有優秀的人才,但是自動化人才極不平衡,兩極分化的現狀嚴重,極少數高級技術人才被許多跨國公司霸占,絕大多數一般技術人才在知名國企就職。
工業變革說到底是人才的變革,教育的變革,許多在校學生畢業后進入企業總會發現,校園內理論知識、實踐用的設備器材與現實差距太大。
智能制造時代,不僅要求自動化人才能夠為原有的技術服務,還要為現有的技術做服務,同時還需要培養一批具有創新性的人才,而不是簡單的用PLC進行程序編寫。
為此小編走訪華南地區多家中小型企業,對于人才建設,他們提出了自己的一番真知灼見:
深圳市微秒控制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秒)作為國內運動控制技術領域的專家之一,對于人才建設相當重視。
微妙總經理劉好川先生在接受gongkong®的采訪過程中提到:現在大多數人才存在眼高手低的問題,經驗豐富的人才都集中向大企業靠攏。
就運動控制技術領域而言,運動控制經歷了從邏輯控制向運動控制發展的歷程。但新興技術的迭代速度快,導致控制領域的人才分流,出現邏輯控制技術領域囤積了大量人才,運動控制技術領域人才緊缺的現象。為此,劉好川先生提出自己的建議,“對于在自動化領域鉆研的人才來說,現階段應該在不斷深耕理論技術的同時,深化自身的現場實踐能力以及對專業市場的了解,打好進入該行業的基石。”
深圳市顧美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顧美)是一家專業研發、生產工業控制產品和提供自動化工程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
顧美總經理曾小虎十分具有前瞻意識,從業多年的他發現,企業生產效率不高、成本投入量大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才培育體系的落后,為此,他曾獨立創辦一家專門為培養PLC技術人才的教學機構。
在走訪多家自動化行業高校后曾小虎先生發現:現階段自動化教育水平跟不上社會發展的腳步,許多學校雖設有機器設備實踐教學課程,但是落后的機器設備對于即將進入企業實習的學生毫無意義。
在對多家高校進行調研的過程中,曾小虎先生意識到中國自動化行業的教育目前僅集中在理論知識的傳授上,卻忽略了對學生“自動化意識”的培養。
曾小虎先生說:“創立培訓機構的目的,其實還是為了培養一批具有自動化思維的自動化人才。”自動化企業尤其在PLC領域之所以遲遲難以創新發展,正是因為企業所納用的自動化人才缺乏創新及自動化思維,這亦是所有企業目前用人面臨的最大痛點。
廈門麥克瑪視電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麥克瑪視)是一家專業以智能相機、模具監視器及MicroMatch視覺軟件為主的高科技民營企業。
在提及人才建設方面,麥克瑪視總經理賴明鐘先生認為:“工業4.0轉型的時代也是人才更新換代的時代,或者說是優勝劣汰的時代,是數據化智能化的時代。”
新一代的智能制造技術發展與10年前天差地別,機器視覺、MES系統、機器人、AGV、大數據等目前都已在普及并高速成長,對掌握這些技術的人來說都要求有快速學習適應能力。
同時,賴明忠先生強調,現在很多剛畢業的學生大多眼高手低,都想在短期內成為高收入高職務人員。
“自動化行業與互聯網行業不同,自動化行業是很辛苦的行業,技術經驗要慢慢沉淀累積,客戶需要熟悉并培養,所以,剛踏入社會的學生首要考慮的是自己是否適應這個行業最為重要。”
目前,自動化行業對技術人才的技術基礎要求更高,信息量更大,對新技術的接納、學習和掌握過程時間縮短。未來,智能制造對技術人才要求更專業,在機器人應用、機器視覺應用、人工智能等應用型人才將成為最大的人才缺口。
嘉準傳感科技(湖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準)作為一家專業生產工業傳感器的供應商,嘉準總經理許平先生向gongkong®闡述了在人才建設上自己獨到的見解。
嘉準總經理許平先生認為,經濟在發展、文化在繁榮、政治在創新,但自動化人才卻并沒有更新觀念,導致技術思想與時代發展存在一定的差距。
同時許平先生表示,培養市場意識并提高市場需求分析能力,是一個自動化行業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避免“就技術論技術”。
行業教育痛點及缺陷人盡皆知,要培養一批行業精英,自動化專業的教育除了培養工程控制領域的技術人才外,還應培養具有控制思想和自動化技術的非工程的技術人才,增加工業管理的知識,能夠具備跟蹤新技術、實踐與創新的能力。
工控行業從來都不缺乏競爭,未來工控行業的最大競爭,不是市場競爭,不是產品競爭,亦不是資源競爭,而是人才競爭。
未來工控行業的核心競爭越來越表現為對作為第一資本的人才的培育、擁有和運用能力的競爭。企業要想取得可持續競爭優勢,就必須依靠人才來維持和培育競爭力。
人才是推動企業健康發展的力量源泉,無論從宏觀角度,還是從微觀角度來看,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擁有了充足的人才,企業才能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0 條相關評論



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服務與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