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能源環境新聞

    中國五年減少貧困人口三分之二 光伏扶貧功不可沒

    星之球科技 來源:中國青年網2018-01-08 我要評論(0 )   

    從2012年底到2017年底,五年累計減貧6600萬人以上,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創造了減貧史上最好成績。國務院

           “從2012年底到2017年底,五年累計減貧6600萬人以上,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創造了減貧史上最好成績。”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1月5日下午3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結合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介紹脫貧攻堅工作情況時提到,通過產業扶貧,推動旅游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等新業態快速發展,進而有效促進了經濟發展。    
     
     
      河間市行別營鄉東大漢村村民在一處小型光伏電站擦拭光伏板。近年來,河北省河間市積極探索光伏產業扶貧新路,采用“政府+企業+金融機構+貧困戶”的合作模式,試點建設村級小型光伏扶貧發電站,讓貧困戶享受“陽光收益”。目前,河間市已建設5kw小型扶貧電站527座,全部實現并網發電,收益惠及近萬名群眾。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光伏扶貧”,是個以往新聞發布會中提及較少的新詞匯。為光照條件好的地區的貧困戶裝上太陽能光伏發電裝置,不僅滿足自家用電需求,多余的電量還可以并網發電,換得收益,這是典型的資產收益扶貧方式。目前,全國不少地方正在采取因地制宜方式推進光伏扶貧試點,并不斷健全光伏扶貧項目管理機制。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實施光伏發電扶貧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前,將重點在前期開展試點的、光照條件較好的16個省份的471個縣的約3.5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以整村推進的方式,保障200萬建檔立卡無勞動能力貧困戶(包括殘疾人)每年每戶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 
     
      貧困地區彎道超車,借政策東風,在短期內實現了資產收益扶貧,那么扶貧效果是否可持續?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貧困問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扶貧藍皮書:中國扶貧開發報告(2017)》指出,光伏扶貧,雖然短期內純粹的收益主要來自國家的光伏發電上網價格補貼,但是光伏發電對于促進清潔能源發展、推動清潔能源對傳統能源的替代具有積極的作用,一旦大規模的光伏產業發展起來,推動技術進步和成本大幅度下降,其長期回報會不錯。 
     
      報告稱,光伏扶貧背后,是中國各地結合自己的優勢資源,發展產業扶貧、資產收益扶貧的嶄新嘗試。很多地區由于發展環境條件還不具備,完全由市場進行開發不可行,但是政府的支持使其中一些具有資源比較優勢和市場潛力的產業提前數年進行開發,一方面為貧困戶直接創造了增收和就業的機會,另一方面政府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也會培育出有市場前景的產業,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 
     
      這種扶貧模式的成熟,也是中國減貧理論的生動實踐。報告認為,近年來,中國精準扶貧實踐,在一些方面發展了減貧理論。中國在精準扶貧實踐中,通過識別和鎖定目標人群,根據扶貧對象脫貧的需要,分配和動員資源,一方面幫助貧困人口利用市場經濟提供的機會,另一方面結合扶貧對象所在區域的特點和條件直接為貧困人口創造發展機會。在國際減貧和發展領域,通過公共工程的方式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同時增加貧困人口或低收入人群的就業機會和收入,具有較長的歷史。中國在精準扶貧中,除了借助公共工程(中國的以工代賑)方式增加扶貧對象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以外,還結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區域資源,為某些類型扶貧對象量身定做專門的扶貧方式,如資產收益扶貧、光伏扶貧、扶貧車間和部分其他產業扶貧等,直接為扶貧對象創造了機會。 
     
      報告稱,這種直接為貧困人口創造機會來減貧的方式,增加了不能利用市場帶來機會的貧困人口脫貧的機會和概率,擴大了扶貧的邊界。直接為貧困人口創造機會脫貧,是中國精準扶貧對減貧理論創新所做出的貢獻。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光伏光伏扶貧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