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請注明出處。
能源環境新聞
英利:昔日光伏老大“跑龍套”多方角力債務重組
星之球科技 來源:新京報(北京)2018-01-16
我要評論(0 )
自保定市中心驅車四公里許,臨近保定市北三環,一棟占地48畝的高大建筑聳立在恒源路路邊,建筑外表被光伏電池覆蓋,建筑內椰樹、
自保定市中心驅車四公里許,臨近保定市北三環,一棟占地48畝的高大建筑聳立在恒源路路邊,建筑外表被光伏電池覆蓋,建筑內椰樹、榕樹、竹林密布,這就是號稱北方小南國、保定一大景點之一的低碳公園。
2015年8月12日,低碳公園開園,迎來保定市民追捧,兩個月之后,公園的主人、昔日光伏巨頭、中國第一家贊助世界杯的企業英利發生了震驚世界的違約。
時間進入2018年,英利走過了債務重組的整整兩年。兩年期間,英利已經吸引到多家有意投資的投資人,但仍遲遲未公布戰投以及重組方案,反而遭遇供應商巨額索款和債權人起訴事件。
“我們怎么可能挑呢?”
當被問及債務重組兩年來仍未宣布戰投的問題,一位英利高管反問道,“現在我們只是想確保投資人的策略是對公司長期發展有利的”。
新京報記者走訪獲悉,兩年來英利大幅瘦身,公司人數減少1/3,農業、貿易等副業也從英利母公司英利集團剝離出去。同時,公司高層“換血”,創始元老向職業經理人團隊“讓位”,公司激進擴張戛然而止,經營風格變“溫和”,但昔日的軍事化管理風格仍有所保留。
巨虧中的自救:剝離“瘦身”、賣資產
對于虧損等困難,英利稱,現在的困難不是產品沒人要,而是錢少、轉不動、開工率低。
英利債務重組已走過兩年。這兩年光伏行業走出產能過剩危機,但英利仍未走出虧損和債務“泥潭”。
2015年10月,英利子公司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一筆超10億元的債務未能按期足額兌付,步入債務違約。2016年5月,天威英利發行總額14億元的債券也宣告違約。
兩次債券違約,標志著世界最大的光伏企業之一英利走入困境,超百億的銀行負債驚動世界。
英利總部位于河北保定,2007年在紐交所上市,曾是中國乃至全世界光伏業巨頭之一,以“首家贊助世界杯的中國企業”而被外界知名。
隨著2015年以來違約事件爆發,資金緊張、巨額虧損、債務重組成為兩年來籠罩在英利頭上的關鍵詞。
近期,處于債務重組中的英利綠色能源公告顯示,2017年三季報凈虧損23.44億元(3.5億美元),虧損面環比擴大7倍。新京報1月8日報道稱,英利還遭遇到了供應商赫姆洛克的巨額索款和債權人華泰證券的起訴。
一位英利中層人士此前向記者強調,三季報中的虧損很大一部分是減值,只是財務報表上的體現,不一定對現金流等公司經營產生實質性影響。
巨虧之中英利“續命”,有賴于銀行的支持。
1月10日,一位英利高管告訴新京報記者,“2016、2017年都已證明,只要歷史債務不帶來壓力,公司不會出現垮臺的局面。現在銀行這邊基本上(的政策是)停息掛賬,銀行保證不抽貸。”
此外,英利如今正想方設法制造現金流,包括用出售資產等方式。
2015年4月,英利發布公告稱,子公司六九硅業已同保定相關部門簽署協議,將六九硅業的閑置土地出售,作價5.88億元。新京報記者1月10日獲悉,該筆款項已經到位。
“這幾年英利一直在瘦身,不用的車等資產,該賣的賣”,上述英利高管稱。
2012年高峰時,英利員工曾高達一萬六七千人,而最新的數字是一萬左右,這意味著英利和高峰期相比減員幅度超1/3。“2015年最難時,高管六七個月不拿工資,員工有三個月遲發工資;連電費、社保都欠。”英利高管透露。
不僅如此,不僅是上市公司,整個英利集團也在“瘦身”,先后剝離掉的有農業、貿易、建筑安裝等業務。
對于剝離原因,英利高管指出,“苗總(指苗連生,已卸任英利集團董事長)和英利集團給上市公司提供了七八十億的擔保,上市公司的虧損和重組肯定會影響這些行業的發展,而且精力也需要集中,就賣掉、停掉。”
除了瘦身,新京報記者此前獲悉,為提升產能利用率,英利給同行大規模做代工,合作對象包括天合光能等企業。對此,英利方面確認確曾對外做過代工,不過“現在代工不是特別多,主要是自有產能。”
代工現象減少,有賴于行業的復蘇。近年來,光伏行業持續景氣,包括隆基、通威等企業都實現滿產滿銷,部分時期產能利用率超過100%。
英利方面強調,“我們現在的困難不是產品沒人要,而是錢少、轉不動、開工率低,產能利用率現在有百分之七八十,2015年時產能利用率最低,當時僅為50%。”
激進擴張戛然而止,昔日組件老大“跑龍套”
新管理層經營風格變“溫和”,多采取與別的企業合作,以無形資產入股,占小股。對于與別的企業合作推進的零碳小鎮,公司稱,投資的并非英利,我們只是配合,人家吃肉、我們喝點湯。
在想方設法制造現金流的同時,英利以往的激進擴張戛然而止。
2007年,英利向外披露十年規劃,在保定投入1228億元資金,打造年銷售收入3055億元的新能源產業園區。2013年,巔峰期的英利進行“二次創業”,公司主要領導前赴該地密集考察,“千億決戰下游光伏電站”戰略引外界關注。
“實話實說,太激進了,風險意識不夠”,對于英利前期的大跨步擴張,一位英利高管反思道。
不過,他也強調,行業過去那些年都是這樣,“這種錯誤的責任也不能推給別人,最終決策是我們自己”。他還解釋稱,外部市場環境變化太大,比如歐盟和美國的“雙反”對其國際市場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
2016年7月,上述激進擴張的主導者苗連生辭去英利集團董事長一職,引發外界關注和猜測,不過英利并未對外詳細解釋這一人事變動。
1月10日,英利方面對新京報記者回應道,(苗連生辭職)目的很簡單,現在這個階段需要的是處理危機,旁觀者清。
“過去發展快,決策快,甚至很多管理很粗放,偏軍事化管理,這種文化適合創業型和高速發展時期,需要執行力強,現在不能再靠 喊喊口號 ”,英利回復新京報記者稱。
英利方面稱,“苗總卸任時,一些年紀比較大的高管逐步都退了。現在高管基本都是 七零后 ,小的有 八零后 。”
新京報記者獲悉,如今英利內唯一創業元老就是苗連生,其他高管基本上是職業經理人,已無和苗連生同輩、共同創業的人。
在職業經理人主導下,英利的發展節奏驟然轉折。
2017年以來,隆基、通威、協鑫等新興光伏巨頭紛紛掀起新一輪的產能競賽和融資大戰,而昔日組件老大英利一直保持低調,其采取的擴張方式較為“溫和”。
據英利方面透露,2016年以來英利與多個企業合作,由對方投資建廠、出資金,英利以無形資產入股,持有小股份,帶給他訂單、管理、技術,產品賣出去雙方分成。如今,這部分產能已有約1GW多,相當于其總產能1/3。
不過,英利方面未透露合作企業名稱,只表示是民營企業。
2017年11月,英利集團與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旗下單位簽署協議推進太行鳳凰谷·中國零碳小鎮建設,這成為我國首個零碳小鎮項目。
尚處于債務重組中的英利何來資金投入?1月10日,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一位英利高管澄清道,零碳小鎮不是英利的零碳小鎮,別人牽頭,我們配合,利用苗總、英利在行業內的人脈、資源,支持他,配合他跑手續、規劃等。
“投資不是我(指英利集團),是中建牽頭。我們沒有能力做這么大的項目”,他說,“簡單說就是人家吃肉、我們喝點湯”。
雖然苗連生辭去了英利集團董事長,但他締造的融匯傳統道德觀和軍事化管理的企業文化印記在英利廠區內仍然無處不在。
1月10日,新京報記者來到低碳公園西部不遠處的英利廠區,大門口顯赫位置打著“勤奮、誠實、道德、忠義”的口號,貼著《弟子規》的光伏組件車間正在生產。一位英利員工告訴記者,“現在每天早上上班先跑步,這都是苗總親自提倡的。”
“他是以廠為家的人,現在每天也都在廠里”,一位英利工人說。
兩年未落定:債權人、投資人和企業多方角力
雖獲支持,債務重組和引進戰投兩年仍難以落定,有債權人起訴;英利高管稱,引進戰投一直在談,多家企業已經做了盡職調查,在其看來,引進投資人最大的障礙是“和銀行把債務問題談清楚。”
在通過多種方式尋求“自救”,并停止大規模擴張,強化職業經理人精細管理后,英利債務重組仍未完成。
自從2016年初傳出債務重組消息后至今的兩年時間內,再無相關音訊。這期間英利與債權人如何角力,為何迄今仍無成果成一大謎團。
新京報記者獲悉,2016年4月,關于英利的債權人委員會正式成立,其中最大債權行為國家開發銀行,該債委會也是由國開行總行牽頭,由國內主要大銀行等方面成員組成,其主要工作包括將現有債務的期限、利率重新調整,同時引進戰略投資,自從2016年至今,債委會已召開了多次會議。
在英利總部,國開行常年有一位處級干部駐點,一周內有多天在這里辦公,并參與重要的經營管理會議。
據英利方面稱,在債權人支持下,已有多家企業有意投資英利。
早在2015年,有媒體報道稱,聯合光伏表示,愿意與其他國家支持的企業或太陽能公司合作,以幫助英利“渡過難關”。
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上述英利高管拒絕透露戰略投資人的名稱,其表示,2016年就有(戰略投資者在談),現在也有的在談,有些已經很深入了。從2016年到現在,有兩到三家一直在溝通。不少于兩家企業已經做了盡職調查。
“他們實力很強,不是英利的競爭者”,這位英利高管稱。
為了引進戰略投資,英利作出的讓步不算小,公司控股權都已擺在談判桌上。
“從我們角度,控股權一直就不是障礙。我們不會以控股權作為選擇戰投的條件”,英利高管回應稱。
面對債權人和投資人,英利一方也并非沒有籌碼,“現在什么事都在商言商,為什么銀行不告我們破產,而是選擇引進戰略投資人解決問題,是他們分析后,認為我們是可以產生現金流的企業,比如欠了一百塊,兩年還不了,要分五年八年。”
然而,英利至今沒有宣布債務重組和引進戰投方面的重大突破,而債權人似乎已等不及。
2017年9月,英利發布公告稱,公司被一家持有中期票據本金為6570萬元的債權人發起訴訟,要求兌付相關款項。1月7日,新京報報道稱,發起訴訟的債權人即華泰證券。
當被問及債務重組兩年為何難以完成時,英利高管解釋道,“很少有重組能夠半年完成的,有很多事還得平衡。沒必要定一個時間點。需在債委會統一安排下,有序推進。”
在這位英利高管看來,引進投資人最大的障礙是“和銀行把債務問題談清楚。”
對話
英利集團董事長王亦逾:
英利沒有考慮過破產,退不退市不是核心問題
在違約案發生多年后,昔日光伏巨頭英利方面首次遭遇債權人起訴,另外公司也面臨供應商索款事件。1月10日,英利集團現任董事長王亦逾(以職業經理人身份擔任一把手,并在英利集團旗下上市公司YGE擔任首席財務官)接受新京報記者獨家專訪稱,對華泰證券還款計劃是伴隨著整個債務重組的安排而統一進行的,公司定期會就經營情況與中票持有人進行溝通,希望給債委會更多時間,對大家最有利。
華泰證券起訴
“希望給債委會更多時間,對大家最有利”
新京報:之前我們報道違約以來第一次起訴英利的就是華泰證券,不過華泰證券至今也沒有回應,請問他們為何起訴英利?
王亦逾:很正常。在商言商,人家都不開心,華泰證券是國有企業,必須有所作為,行使法律權利是很正常的。
新京報:他是債委會成員嗎?
王亦逾:不是。債委會都是銀行,但它了解債委會信息。
新京報:債委會怎么看這件事?
王亦逾:表示理解,配合我們一起和華泰解釋。
新京報:華泰證券等中票持有人這邊我看到也有定期開會,他們這邊和銀行為主組成的債權人委員會一樣,對英利有很大影響力嗎?
王亦逾:公司定期會就經營情況與中票持有人進行溝通。
新京報:現在華泰證券起訴的事情,還是在和他們圍繞管轄權進行溝通?
王亦逾:我們也在保持溝通,希望給債委會更多時間,對大家最有利。
新京報:根據英利子公司天威英利公告,債權人要求制定還款計劃,天威英利為何做不到?
王亦逾:這是他們盡職勉責的要求,但實際上我們跟他們很坦白,這個還款計劃不是我們企業制定的,是伴隨著整個債務重組的安排而統一進行的。
供應商索款事件
“當時簽的時候價格高,付款條件苛刻”
新京報:我們早前報道,對英利進行巨額索款的供應商就是赫姆洛克,請問跟赫姆洛克的合同有無履行過?
王亦逾:履行過。當時簽的時候價格高,付款條件苛刻,現在難以按照當時價格執行。他可以從法律上伸張權利,但不代表實際最終解決靠這個。更何況我們硅料長單有好幾家,另外幾家都修改了。
新京報:修改的有哪些?
王亦逾:不便透露。
新京報:現在多晶硅供應穩定嗎?
王亦逾:穩定。
新京報:也就說,對他們追索也不奇怪?
王亦逾:我個人覺得不奇怪,他們的商業風格。何況雙方一直在保持著順暢的溝通。
退市風險
“傳統融資渠道早斷了,退不退市不是核心問題”
新京報:2017年,英利曾發公告,收到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警告”,因公司過去連續30個交易日平均市值低于5000萬美元,同時上一財報期末股東權益低于5000萬美元,低于紐交所持續上市標準規定的條件。根據最新數據,英利的市值仍然只有三千多萬美元。而最近幾個月,國內光伏股票都在大漲,為何英利市值還這么低?
王亦逾:第一,這個跟投資取向有關,中國市盈率倍數很高,第二,國內光伏企業基本都是新生代,純粹做組件制造的幾乎沒有;第三,我們也不是退市。這個是因為不滿足紐交所持續上市條件,所以收到紐交所警示通知,之后公司向紐交所提交了商業計劃書,并獲得紐交所認可,按照規定,公司有18個月的觀察期或者恢復期(2017年2月9日-2018年8月9日)來改善市值。
新京報:如果不能滿足上述條件,就要被轉到OTC(場外交易市場)嗎?
王亦逾:是。主要改變的是公司股票交易的方式以及之后的股權融資方式,除此以外的公司的生產運營還是正常進行,公司也仍然是美國證券法和公司法意義下的公眾公司。
新京報:現在轉過去了嗎?
王亦逾:沒有。我們目前處于18個月的觀察期,現在說轉過去為時尚早。
新京報:但轉板會不會對融資便利性造成負面影響?
王亦逾:說句實在話,別說我們,天合為何退市、晶澳為何啟動退市,就是因為在那邊的傳統融資渠道早斷了,很難融到錢。
新京報:美國投資人不看好這個?
王亦逾:投資人更現實。一般買股票,要么炒作、要么長線投資。太陽能早過了高速發展期,這完全是個投資取向的問題。
新京報:英利有沒有考慮過退市?
王亦逾:沒想過。退不退市不是我們現在的核心問題。我現在只會考慮有助于重組推進的事情,退市對重組沒什么推進。
新京報:2016年5月,英利股價突然暴跌,當時有媒體提及了英利剛剛對外發布的2014年年報中的個別內容,即英利自己認為其債務狀況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風險。但你當時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是一次正常的風險披露,個別人士的解讀有些過度。后來英利果真陷入違約,外面對你的這個言論非議非常多。
王亦逾:這個我覺得很正常,從我個人來說,我犯不著違反上市公司披露規則的事情。那時候沒有違約,我們已經做了風險提示,我們盡了我們的義務。違約了,我們提示。但沒違約之前,我們只能按照上市合規的要求,基于當時的情形和管理層的判斷來進行合理的風險提示。從披露角度,不管是說好說壞,都需要有實質性的依據。
破產
“破產沒好處,英利沒考慮過破產”
新京報:英利有沒有考慮過破產?
王亦逾:沒有。一個正常的企業,除非為了逃債,才會考慮破產。破產對我個人、對管理層、對公司、包括對投資人都沒有好處。
新京報:苗連生有沒有?
王亦逾:也沒有。
新京報:從違約到現在,最低谷是什么時候?
王亦逾:2016年上半年,大家情緒比較低落,也有一些業務員離開,也正常。
新京報:雄安新區宣布后,英利集團旗下的因能公司宣布,2017年5月1日-2017年10月1日期間,將面向雄安新區所有光伏電站業主提供免費維護。有人說英利在作秀?
王亦逾:它(雄安新區)如果安了光伏,我愿意給它維護,不要錢我也愿意做。
英利債務重組大事記
2015年10月,英利子公司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一筆超10億元的債務未能按期足額兌付,步入債務違約。
2016年年初,多家媒體報道了一份銀監會關于印發《英利集團資產債務重組工作座談會會議紀要》的通知,其中指出,英利是全球最大光伏制造企業之一,掌握多項核心技術,社會影響大,銀監會和國家能源局支持對英利資產債務重組。
2016年4月,關于英利的債權人委員會正式成立,其中最大債權行為國家開發銀行,該債委會也是由國開行總行牽頭,由國內主要大銀行等方面成員組成。
2016年5月,天威英利發行總額14億元的債券也宣告違約。
2016年7月,苗連生辭去英利集團董事長一職,引發外界關注和猜測。
截至2016年9月末,公司短期債務高達62.64億元,資產負債率已達99.48%。
2017年4月,中誠信國際公告稱,將英利中國的主體信用評級從B下調至CCC。
2017年4月18日,由主承銷商交通銀行召集債權人2010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持有人會議,要求天威英利制定還款計劃,明確具體還款措施。
2017年9月,在美上市的英利發布公告稱,公司被一家持有中期票據本金為6570萬元的債權人發起訴訟,要求兌付應付金額。
2018年1月7日,英利向新京報記者確認,發起訴訟的債權人為華泰證券,這也是債券違約事件發生以來首次有債權人發起訴訟。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0 條相關評論



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服務與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