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汽車制造

    動力電池行業從暴利轉為微利 專家建議企業調整戰略

    Johnny 來源:中國新聞網2018-01-18 我要評論(0 )   

     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總配套量超370億瓦時,再次成為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應用市場。但是,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

      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總配套量超370億瓦時,再次成為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應用市場。但是,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彥龍16日在南京以“跌宕起伏”來形容我國動力電池行業的2017年,指出行業競爭的殘酷態勢開始顯露,逐漸從暴利產業轉變為微利行業。

      “獨具匠芯·智創未來”新能源行業峰會暨2018新形勢下動力電池發展方向研討會現場。 劉賢攝

      劉彥龍是在“獨具匠芯·智創未來”新能源行業峰會暨2018新形勢下動力電池發展方向研討會中作以上表述。此次研討會由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動力電池應用分會聯合主辦,聚集了新能源整車、動力電池、上游材料、裝備制造等領域的專家、企業代表。

      行業競爭加劇:市場蛋糕變大 分蛋糕的企業變少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動力電池產業發展研究室總監方凱正在研討會上說,2017年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總配套量超370億瓦時,同比增長超三成。其中,磷酸鐵鋰電池占50%,三元材料電池占43%。

      市場蛋糕在變大,競爭卻愈加激烈。

      “我國再次成為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應用市場。但是,2017年對我國動力電池行業來說,可以用‘跌宕起伏’來形容。”劉彥龍說,補貼退坡和新補貼政策的發布,擊碎了政策的溫床,動力電池產業進入市場轉型期,行業競爭的殘酷態勢開始顯露。一方面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的不斷攀升,提高了產品進入市場的門檻,加速企業間的淘汰;另一方面降成本成為大勢所趨,降價壓力逐級向上游傳導,動力電池逐漸從暴利產業轉變為微利行業。

      “隨著國家政策的深度調整,動力電池行業集中度將持續提升。”劉彥龍指出,2017年前5家企業配套量超223億瓦時,占六成以上;前20家企業配套量超320億瓦時,占比87%。行業內的一線企業通過技術優勢逐漸蠶食市場份額,而二三線企業的低端產能面臨被淘汰的危機。

      方凱正的分析也佐證了這一趨勢:在配套企業數量方面,相比2016年的150家,2017年的企業數量明顯減少,不到100家。尤其是磷酸鐵鋰電池的生產企業數量,比2016年減少一半。

      未來,競爭或將更為殘酷。

      劉彥龍分析,2018年補貼將進一步退坡已是不爭的事實。在新的政策形勢下,對系統能量密度進一步提升的現實需求,使新能源整車廠對動力電池企業技術升級的要求變得更加迫切。

      方凱正也提及,動力電池企業的產品技術水平和性能已有明顯提升。智能制造正在夯實基礎。成本下降進步明顯。

      以研討會承辦方塔菲爾新能源科技當日發布的新產品為例,其針對乘用車、特種車市場的135Ah的三元方形鋁殼電芯能量密度達215Wh/kg,循環壽命3000次;針對儲能和特種車市場的磷酸鐵鋰115Ah電芯,循環壽命可達10000次。

      劉彥龍認為,從現在的行業格局可以推斷出,未來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產業,都是要將大部分的產能集中于少數幾家大企業。對于其他產能占比較為分散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和動力電池企業來說,未來的市場競爭將會更加殘酷。

      企業戰略亟待調整:從產能擴張轉到提質增效

      擺在動力電池企業面前的,既有市場不斷擴大的利好,也有競爭更趨激烈的挑戰。發展重點是什么,手段又是什么?這些問題都亟待解答。

      動力電池往高能量密度發展的趨勢似乎不可逆轉。有專家對此感到擔憂。

      國家863電動車重大專項動力電池測試中心主任王子冬表示,最近,能量密度被過多強調。實際上,安全性、長壽命和低成本才是未來沒有補貼的情況下需要解決的問題。2017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增長超50%,但動力電池配套量增長沒有跟上。未來三年預計也會是這樣。技術的提高應是全面的,不能只追求能量指標。

      汽車行業資深專家林逸認為,整車和電池企業第一要考慮的問題是安全。但從市場來看,最大的問題是續航里程。新能源汽車前景好,然而發展的路上仍有很多困難。

      劉彥龍為企業“支招”:無論是和上下游企業進行各類資源整合,還是同大企業重組,或是進入其他更細分市場,從現在開始,一些動力電池企業應該開始有所考慮和謀劃。

      塔菲爾的相關負責人透露,將在全產業鏈展開深度合作,包括原材料開發、性能驗證、供應管理、電芯研發、電池模組、電動車儲能的成品應用、電池梯次利用以及廢舊電池安全回收、原料再利用等。

      劉彥龍最后強調,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將面臨來自國內外企業的全方位競爭。企業要積極主動轉變發展方式:要從產能擴張轉到提質增效上來,走差異化、高端化發展之路。

     
     

    轉載請注明出處。

    動力電池行業新能源汽車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