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客戶的心聲能夠激發無窮的靈感,從而令我們設計和制造出幫助他們應對眼前挑戰及促進長遠發展的產品,滿足客戶當下和未來的需求。
盡管2017年制造業經歷了種種,比如采用近岸外包模式、技術對就業和效率的影響、消費者需求浮動等等,制造商為提升產量而各出奇謀依然毋庸置疑。 無論制造業正在迎接怎樣的挑戰,他們不約而同意識到,現在面臨運作的變革時期,必須通過投資創新技術,才能在2018年脫穎而出。
當我們和客戶以及潛在客戶溝通時,都會反映出一個關注點:平衡當下需求和未來投資。我此前也寫過相關的文章,指出靠譜的員工團隊可以幫助他們實現這樣的平衡。幸運的是,我們看到2018年制造業的難題將大幅緩解,因為事實證明機器人能夠提高團隊效率,可以成為靠譜的“員工”。采用智能協作機器人,制造商可以:
· 將更多不適合人類員工操作的任務自動化
· 按需擴大或縮減生產規模
· 提升質量
· 提高生產力和效率
協作機器人有助于填補勞動力缺口。得益于此,制造商將有更多時間去探索、實驗和改進他們的運作方式,助力實現工業4.0。制造商經過測試和實踐,已經證明部署協作機器人是可能、可行的方式。這是2018年振奮人心之處。我殷切期望我們能有所突破,利用連接的機器和人工智能收集數據,分析這些信息,從而更有效地改善生產流程。
制造商將擁有他們最迫切需要的功能:
· 顯示越多關鍵參數指標越有利: 制造商需要估量一切,包括產品計數、報廢率、生產周期、機器停機時間等等。通過收集和分析這些信息,制造商可以做出更明智的決策,實時做出調整,這對于實現更加靈活的工廠運作至關重要。
· 快速、簡潔地顯示數據:這些信息一直是存在的,只不過往往儲存在限制訪問的專門系統里。由軟件驅動的機器人現在性能已經提升,使得信息變得可見,可現場用于分析,以便改善生產流程。
· 更方便查看和管控生產流程:所有設備的信息都顯示在一個可視屏幕上,僅從一個智能機器上就可以看到變化,并根據需求調整。
當然,制造商是實用主義,所有新應用需要經過謹慎的考慮,通過測試實踐,證明可行有效后才會正式采用。有些人會覺得這種模式進程很慢。但實則不然,這是很精明的做法。他們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工作環境部署顛覆性的技術,取得兩全其美的效果,不僅高效完成當下的工作任務,而且也是投資未來。這也再次證明,制造商們知道如何達到現在與未來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