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水平領先全國
目前,上海已經形成機器人研發、生產(整機&零部件)、系統集成、檢測認證、服務應用等較為完整的全產業鏈,總體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一是產業規模國內最大。2016年,本市重點工業機器人企業(8家)產量達2.91萬臺,占全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的40.2%。目前,上海擁有機器人及系統集成相關企業近100家,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區。2017年1-9月,本市重點工業機器人企業產量達到4.48萬臺,占全國機器人的比重提高到47%;總產值達143.6億,同比增長43%。
二是國內外巨頭高度集聚。國際機器人“四大家族”悉數匯聚上海,德國KUKA、瑞士ABB、日本FANUC、YASKAWA的中國總部或機器人總部均設在上海;國內機器人“第一集團軍”紛紛搶灘登陸上海,新時達、科大智能等總部在滬企業正在高速成長;沈陽新松在上海設立國際總部,占地200畝、規劃產能近2萬臺的新型智能機器人數字化工廠即將竣工投產;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在青浦布局人工智能產業園;埃夫特區域研發與銷售中心落戶松江。
三是關鍵零部件自主突破成效顯著。上海力克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的精密關節減速器已經進入批產階段,在ABB、新松、埃夫特等機器人本體廠商中嘗試替代進口。上海翡葉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的交流永磁同步伺服電機已經進入產業化應用。同時,中科新松、新時達、福賽特等企業加快研制驅控一體化控制系統,實現機器人“大腦”的自主化。
四是本體與系統集成實現聯動發展。新時達公司從最初的機器人本體制造,向上游延伸到關鍵核心零部件(之山智控公司)的伺服驅動控制系統,向下游拓展到工程應用(曉奧享榮公司)的汽車柔性生產線集成,打通產業鏈上下游??拼笾悄芄緩膶W⒂谄噦葒附訖C器人,向周邊擴展到AVG、產線巡檢機器人,完善集成應用領域。
五是行業應用不斷拓展。上海汽車、飛機、醫療、船舶海工、能源裝備、電子制造等優勢產業為機器人應用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海立集團上海工廠從采用多規格工業機器人進行空調壓縮機生產線改造以來,累計投入1.7億元,投放機器人135臺,減少操作崗位274個,實現收益2.6億元。晨訊科技在3C產品生產測試線上先后投入近300臺機器人替代操作工人,使得生產效率提升50%,生產線自動化集成度躍升80%,不良品率降低5%,企業降低成本30%。
六是公共服務平臺日趨完善。國家機器人測試與評定中心、國家機器人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落戶上海,主導機器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訂;上海市機器人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正在積極謀劃,著力可靠性和智能化兩大關鍵要素水平提升。以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為承擔主體的“機器人國評中心”向國內機器人企業頒發中國機器人產品認證證書,推動實施《工業機器人產業規范條件》。
二、數控機床產業步入上升快車道
數控機床產業是本市傳統優勢產業。2016年,本市切削機床產業產值21.3億元,產業保持穩定并開始步入上升快車道。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經過前期的深度調整,2016年,上海電氣集團機床廠產值4.5億元,止跌企穩;沈機智能落地僅1年呈現快速增長,產值已達5.5億元。產業格局加快重塑。目前本市機床行業企業整合步伐加快,產業格局從前期的以上海機床廠、上海重型機床廠、開通數控、上海工具廠等上海電氣下屬企業為主的格局,轉變為電氣、航天、沈機三家企業和若干特色企業的“3+x”格局。產業逐漸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是產業結構持續向好。持續向高端化、智能化、專業化發展。沈陽機床上海研究院、沈機智能、智能云科、尤尼斯金融租賃等數控機床及相關企業在上海先后落地,形成了研發、制造、服務等較為完備的體系;新力機器廠近期將通過內部整合更名為上海航天智能裝備公司,聚焦航天領域高端機床、機器人的研發及產業化。
二是企業及產品特色鮮明。目前,本市數控機床行業特色企業多,同質化產品少,且在各自領域內形成特色優勢。上海機床廠專注于高端磨床,新力機器廠、拓璞數控聚焦航空航天專用加工裝備,沈機智能的i5數控系統,突破了高檔數控機床數控系統運動控制等關鍵技術,實現機床的智能操作、智能加工、智能維護、智能管理等功能,為構建智能化工廠提供底層硬件基礎和關鍵技術支持。
三是應用領域持續深化。在航空航天領域,由149廠牽頭,七家單位共同實施的04專項項目“航天復雜結構件高檔數控加工示范工程”順利驗收(該項目作為04專項三個示范工程之一,是首個通過最終驗收的項目)通過該示范應用,有效推進本市高檔數控機床在航天領域的廣泛應用,打破了航天產品制造依賴進口裝備的局面。在高精密鏡面及軸系加工領域,上海機床廠精密平面磨床、數控超精密銑磨機床等重點產品的應用領域不斷得到深化。
四是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智能云科平臺率先提出生產力協同等概念,著力打造面向用戶的互聯網+制造的智能生產生態圈。通過平臺的動態調度,生產由集中向分散轉變,并帶來成本、效率和資源消耗等最優化選擇,產生各種新的生產方式和合作形式。
三、增材制造產業集群初步形成
從最新公布的數據來看,2017年1-9月,上海增材制造裝備增長30.9%,在高端裝備領域增幅僅次于工業機器人,未來發展態勢已逐漸顯現。
一是優勢企業快速聚集。目前上海擁有各類增材制造企業一百多家。從增材制造軟件、材料、裝備、到應用服務等增材制造產業鏈的不同環節,上海都有具備一定影響力的優勢企業;已經吸引了包括SLM Solutions、EOS、3D System、STRATASYS、Materialise等國際一流增材制造企業的大中華區或者亞太區總部落戶上海;聯泰、盈普、上海電氣等代表企業在國產SLA、SLS、SLM設備研發生產中具有一定優勢。其中聯泰科技的SLA光固化3D打印設備國內市場份額第一,并已遠銷北美和歐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在3D打印應用方面,極致盛放、上海悅瑞、上海晟實醫療器械、黑船科技、上海光韻達、三的部落等企業在高端設計、工業模具、數字醫療等領域也具有一定的領先優勢。
二是產業集群初步形成。上海臨港松江科技城擁有3D打印企業近30家,成為國內3D打印最為集聚的園區,被評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上海3D打印產業中心”。閔行莘莊工業區是3D打印的創新基地,以創新、3D打印企業孵化和3D打印高技能人才培養為導向,目前入駐3D打印創新企業20余家,3D打印聯合創新實驗室3家,同時也是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授權服務站之一。
三是科研成果轉化順暢。上??蒲泻徒逃龣C構相對密集,在增材制造領域,上海材料所已經開發了3D打印專用高分子線材、金屬粉材,建立了完整的研發生產線。上海交通大學成立了戴尅戎院士領銜的醫學3D打印創新研究中心,醫工結合,開發了多種3D打印個性化骨關節產品,分別在2016年和2017年兩次獲得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支持,部分成果已經轉讓給企業產業化,應用于臨床。上海市增材制造研究院在選擇性激光熔融技術(SLM)和生物打印設備研發方面均取得突破,完成樣機的開發,正在進一步產業化。上海航天設備制造總廠,利用自主研發的激光選區增材制造裝備,已經完成多種航天復雜零件生產制造并應用,填補了技術上的空白,推動了航天事業的發展。
四、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展現核心競爭力
根據市統計局和市經信委聯合編制的《2017上海裝備產業統計手冊》對重點企業(14家)的統計結果,2017年上半年,本市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實現工業總產值101.65億元,同比增長32.4%,較全市規模以上裝備產業增速高出18.4個百分點,較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高出24.2個百分點。
上海首批推薦名錄中,上海君屹工業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近三年新接訂單每年翻番,且預計2017年營業收入達到4.5億元,同比增長40.6%;上海德梅柯汽車裝備制造有限公司2017年營收13億元,同比增長30%;成立不足4年的慧程工程2017年系統集成業務實現1.2億元的營業收入,相比2016年翻了一番??焖僭鲩L的營業收入體現了上海集成商們背后的核心競爭力。
一是多元化背景帶來產品和技術優勢。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商通常都是在近幾年間從自動化、信息化、裝備制造、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用戶等傳統領域轉型而來。上海在這幾方面都有典型代表:如君屹自動化、克來機電、電氣自動化所等來自自動化行業;寶信軟件、東方申信、慧程工程等來自信息化行業;永乾機電、拓璞數控等來自裝備制造業;自儀院、電科所等來自于生產性服務業;晨興希姆通、劍橋科技轉型自制造用戶本身。
純做系統集成的企業往往容易被上游攤薄利潤,上海的集成商們由于背景的多樣化,除了掌握必要的系統集成核心技術之外,不斷依據自身優勢,創新和開拓了各類智能制造相關產品,通過產品與集成的聯動,大大提升了利潤空間和綜合服務能力。這些產品不僅包括硬件,如工業機器人、高檔數控系統、增材制造裝備(包括3D打印裝備、復合材料加工裝備)、自動鉚接設備、柔性工裝夾具、智能檢測裝置等;還包括各類核心工業軟件,如MES、SCADA、ERP、PLM;且大部分軟硬件產品的開發都遵循模塊化、標準化,以節約二次開發成本,不斷迭代優化。
二是積極嘗試新技術創新,領先場景應用。上海已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的融合模式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一方面,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智能制造裝備的自感知、自學習、自適應、自控制的嵌入計算機視聽覺、生物特征識別、復雜環境識別、智能語音處理、自然語言理解、智能決策控制、新型人機交互等類人的智能特點;另一方面,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針對用戶企業的智能工廠,在智能化生產過程中開展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提升裝備智能化水平,實現對產品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物流銷售、運維服務等環節的智能決策支持。如,科大智能自主研發出智能巡檢機器人,拓展人工智能技術在軌道交通巡檢、電力系統巡檢等細分領域上的應用,成功實現無人化巡檢、智能監測、遠程維保等功能;君屹自動化成立上海泰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打造工業大數據、金融服務、工業自動化服務、標準產品采購等四大數字化平臺。
五、智能制造應用全面覆蓋五大新模式
上海已有累計11個項目列入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名單,2017年新編的《上海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典型案例》也匯聚了本年度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行業應用案例14個。目前上海的智能制造應用示范項目已經覆蓋全部五大類智能制造新模式。
一是離散型智能制造。車間總體設計、工藝流程及布局數字化建模;建立產品數據管理系統(PDM);可視化仿真;現場裝備與生產管理軟件高度集成;車間制造執行系統(MES)與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企業資源計劃(ERP)。如,富士通(中國)信息系統有限公司為上海儀電顯示材料有限公司量身定制了智慧工廠整體解決方案,從產品出發,梳理工藝流程、生產線布局和整體生產流程,最大程度使創新數字化技術與工廠信息化系統融合互通,已實現每月70多款產品、7×24小時全智能化生產,產銷超過原設計能力25%,產品生產周期縮減50%。
二是流程型智能制造。工廠總體設計、工藝流程及布局數字化建模;生產流程可視化、在線檢測、遠程監控與故障診斷;實時數據采集與工藝數據庫平臺、車間制造執行系統(MES)與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實現協同與集成。如,華誼新材料建立化工生產過程自動化、可視化、核心智能裝備為基礎的工業大數據云平臺,實現ERP、MES、DCS高度集成和工業信息安全保障。
三是網絡協同制造。面向生產制造全過程、全產業鏈、產品全生命周期,實施智能制造等重大工程,大力發展網絡化協同制造等新生產模式。如,智能云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社會化協同云制造服務平臺,為行業企業和個人客戶群體提供一站式云制造服務,形成一個全新的制造生態系統。
四是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支持企業利用互聯網采集并對接用戶個性化需求,開展基于個性化產品的研發、生產、服務和商業模式創新,促進供給與需求精準匹配。如,和鷹機電實現對用戶需求——訂單信息——產品開發——工藝規劃——生產制造——使用維護過程中,人、零部件及原材料、機器的每個加工動作和行為的自動、在線、實時、全面的記錄,自動傳輸、自動成型、自動執行,以數據的自動流解決生產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
五是遠程運維服務。面向智能產品和智能裝備的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務,拓展產品價值空間,實現從制造向“制造+服務”轉型升級。如,上海寶鋼工業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通過建立“開放”、“智慧”、“知識”、“共享”的“設備狀態檢測共享平臺”,實現多行業、多產線、多設備的信息接入,收集足夠的樣本,形成設備狀態大數據,豐富平臺的內涵,使對設備狀態的把握、預測、預知維修更準確。
六、智能制造平臺輻射效果初顯
近幾年上海陸續成立了一系列技術、標準功能平臺以及產業協會和聯盟等行業服務機構,進一步完善了智能制造產業推進體系,這些機構已逐漸展現出一定的輻射能力,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是智能制造功能性平臺正式建立。上??苿撝行闹攸c布局的上海智能制造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是首批建設的功能型平臺之一,經過近一年的策劃和準備,已于2017年10月率先啟動建設,對標德國弗勞恩霍夫學會等國際先進機構,通過組建平臺公司作為運作實體,重點開展智能制造產業共性技術、核心技術裝備、系統解決方案和集成、成果轉化、標準研究與驗證等促進智能制造技術和產業發展的共性需求能力建設,爭取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能制造協同創新平臺和國家級智能制造創新中心,支撐上海智能制造發展。
二是組建行業服務機構。2015年9月揭牌成立上海智能制造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至今吸收成員單位56個,對接中國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聯盟,研究和起草了《中國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評價辦法》,為上海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的內外交流、市場對接搭建了橋梁;2017年由十多家業內龍頭企業共同發起籌建的上海市智能制造產業協會,立足促進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智能裝備研制商、工業軟件開發商之間的對接合作,匯聚社會各方之力,支撐上海制造業轉型升級。
三是組織開展智能制造標準研究。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上海電器科學研究院、上海船舶工藝研究所等單位已累計承擔工信部智能制造標準研究專項近10項,使上海成為除北京外承擔標準工作最多的地區。所承擔的標準工作包括智能工廠通用技術規范、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通用標準,智能制造云與大數據通用標準,遠程運維服務通用技術規范以及電力裝備、海洋工程裝備等重點行業應用標準的研究制訂與示范工作,提升上海在智能制造領域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