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軌道交通新聞

    富士康轉型工業互聯網 郭臺銘如何指揮代工進化?

    星之球科技 來源:榮格工業資源網2018-05-16 我要評論(0 )   

    2018年2月,鴻海集團總裁郭臺銘在年會上為公司提了一副對聯,上下聯的主語分別是海量大數據、云端人智慧。其中,后者所指就是工

    2018年2月,鴻海集團總裁郭臺銘在年會上為公司提了一副對聯,上下聯的主語分別是“海量大數據”、“云端人智慧”。其中,后者所指就是“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則是產業基礎。
      
    工業互聯網的目標既定,鴻海旗下子公司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士康”)在A股上市的計劃也火速前進。這也是鴻海近5年轉型中的重要手筆。與此同時,富士康將為集團注入更多互聯網基因,帶領代工基因的鴻海轉向工業互聯網平臺。
      
    從產品來看,富士康涵蓋了通信網絡設備、云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等,鴻海集團倚重的蘋果手機的代工業務也在其中。從營收看,2017年鴻海集團的營收高達10111.63億人民幣,富士康當年營收3545.44 億元,以此計算,富士康的收入約占鴻海集團的35.06%。
      
    而工業互聯網的打造并非朝夕可成,按照郭臺銘在年會中談及的計劃:“未來三年,從今年起,2018年到2020年,是我們走向工業互聯網、走向大數據、走向人工智能、走向平臺經濟的扎實之年。”
     
    布局工業互聯網
      
    在制造業轉型升級中,工業互聯網是將互聯網技術、智能系統融入到傳統制造中的重要載體。企業們紛紛搭建工業互聯網平臺,在提高自身智能化的同時也輸出服務給同行公司。
      
    各公司在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過程中擅長的產業也各不相同,例如,美的的行業基礎是家電,樹根互聯在重工業方面資源豐富。富士康集團副總裁陳振國近日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談道:“對富士康來講,我們所做的產業是‘十一屏三網二云一音’。其中,十一屏分別是手機、平板電腦、Notebook、PC、手持移動TV、smartTV、電子白板、室外大屏、車載屏和機器人搭載的屏;二云是公有云、私有云;一音就是智能音箱交互。我們對于資料收集、制程的優化、產品的設計和整個供應鏈的垂直整合上都有積累。”
      
    鴻海集團的工業互聯網布局早在5年前就開啟,具體來看,集團分別從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面進行落地。富士康多年的代工歷史,已經積攢了海量的生產數據,在收購夏普后,8K屏幕將帶來更多的影像數據,如何存儲、分析數據是必然要解決的問題;在工廠中,物與人的連接、物與物的連接,都需要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結合;在人工智能領域,郭臺銘已經放話將在5年內投資100億元新臺幣,成立AI實驗室。
      
    從工廠的實際案例看,2011年富士康就宣布,在第二年將以日產千臺的速度制造30萬臺機器人;2014年,富士康已經擁有100萬臺機械臂,機器人、機械臂已經接入智能生產;同時,通過富士康智能工廠的操作系統,工廠將收集大量的8K影像數據,然后組裝、分割、分析和利用這些數據,來提高效率、提高質量、降低成本。
      
    這也類似于德國工業4.0中專注的“智能工廠”,《工業互聯網》的作者許正在書中寫道:“德國人認為,工業4.0時代,其基本特征是企業將建立一種稱為CPS(Cyber-Physical Systems,信息物理系統)的全球網絡形式。當CPS發揮作用的時候,所有的智能機器、存儲系統、生產設施,乃至生產零部件,它們將能夠獨立運行和相互控制,這將從根本上改變工業流程,包括傳統的制造工程、材料使用、供應鏈和生命周期管理。”
      
    同時,大數據、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融合可以轉化為解決工業制造問題的平臺服務,富士康也將向中小企業開放其工業互聯網平臺——“富士康云”,在代工硬件外,加速解決方案等軟件服務。
      
    進化難題
      
    不過,在軟硬結合、轉型互聯網工業的過程中,業內人士也指出,借力政策東風,上市后如何優化吸引投資者的商業模式將是一項緊迫任務。同時,富士康將如何整合其現有的內部和外部資源,以進一步增強其業務也將是一大挑戰。
      
    不論是GE還是西門子,智能化轉型、增加服務商角色都經過十多年的摸索,國內估值相近的公司對比來看,目前富士康和小米的最高估值均在1000億美元左右,盡管兩者體量、性質并不相同,小米2017年營收1146億元,約為富士康的三分之一,但他們均是在硬件工業的基礎上,拓展互聯網、物聯網業務。
      
    這也考驗著公司兩方面的能力,硬件有多“硬”,軟件有多“軟”。
      
    僅從手機業務看,手機品牌動蕩劇烈,小米手機本身的起落也驗證著手機市場的反復無常。相對而言,富士康作為手機代工廠的地位就穩固的多,近年來與三星輪流占據第一的排位。當然,蘋果手機的唯一代工廠也受到蘋果制約,現在蘋果是橫盤的狀態,不是瘋漲時期,富士康也是喜憂參半。而小米和富士康的互聯網業務占比目前都較小。
      
    根據招股書,富士康2017年的主營業務中通信網絡設備收入占比60.75%、云服務設備占比34.10%。可見,代工依舊是業務主體,而工業互聯網可以結合制造業基礎,將代工工廠、面板工廠進化升級。
      
    集邦咨詢光電研究中心研究協理范博毓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道:“工業互聯網的上市,并不意味著鴻海將要從代工這塊做轉型。代工模式在可預見的未來還是鴻海業務最倚重的核心之一,但透過上市,則有機會持續在資本市場快速取得資金,以維持鴻海可以在不同地區與領域加速擴張的本錢,并且可以加速在智能制造、工業4.0機器人生產、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嶄新領域的發展。這些新領域的布局將強化傳統代工模式在進入下一個競爭世代后的優勢。”
      
    家電資深分析師劉步塵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過去這么多年來,鴻海是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過去的富士康定位代工企業,未來向自主平臺轉型。“收購夏普后,富士康未來自主產品的貢獻率也會越來越高。戰略上除了自主品牌擴大,整體也在往工業互聯網的方向轉。其實富士康未來想做三星,也一直在產業鏈上下游布局,也想像三星一樣成為自由品牌和代工都具備的全球化企業。”
      
    接下來,富士康如何利用產業鏈資源進行整合,將工業互聯網平臺落到實處將是核心看點。

    轉載請注明出處。

    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