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勁勝智能工廠生產線,自動化設備代替了工人 資料圖 鄭志波 攝
東莞時間網訊 (記者 黃銳) 7月6日,人民日報社旗下《環球時報》第06版刊發了題為《自我改革意愿推動城市轉型》的文章。該文章援引相關報道:以東莞制造產業自動化改造為案例,揭示了東莞等國內制造業城市主動向現代化轉型升級的趨勢與變化。
報道稱,中國打造強有力科技產業的愿景必定成功,原因就在一些城市的轉型實踐中。報道以我市一家制造企業為例,講述該企業曾經依靠敏銳的市場嗅覺和勞動力資源優勢迅速積累了大量財富。但是,不斷抬升的用工價格,以及越來越少愿意走進產業流水線的青年一代,都迫使類似企業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如今,曾經宛如人海的生產車間已經被全自動機器代替,每一臺機器可以完成過去將近30人的工作量。
報道認為,中國正尋求在新一輪的全球產業競爭中贏得優勢,背后的助推可能不完全來自于頂層設計和戰略意圖。這更是源于一股自下而上的力量,中國的專家學者、企業管理者和城市主政者意識轉型升級的迫切性:唯有通過現代化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除了東莞,蘇州、溫州和徐州等中國二線城市也都已推出各具特色的產業升級計劃。
報道還指出,過去十年,中國部分企業勞動力成本翻了四倍,年輕人不再愿意重復繁重無趣的工作。他們更愿意從事能進行人際互動和時空穿梭的服務業——比如酒店服務和快遞行業。
針對上述情況,報道稱,東莞、蘇州這樣的制造業城市主動轉型,企業將更多資金投向自動化建設,那些可以證明自身擁有高水平研發中心,或者有意愿投資高新制造設備以及工業機器人的企業。報道在談及制造業升級時認為,類似東莞和蘇州這樣的城市注定成功。中國的企業和地方政府立志在價值鏈攀登中占據有利位置,中國企業不會落伍。
東莞產業轉型升級成果豐碩
近年來,制造業企業主動進行自動化改造,在東莞已蔚然成風。尤其是2014年東莞大力鼓勵企業開展“機器換人”后尤為突出。數據顯示,2014年-2016年,通過“機器換人”,東莞產品合格率平均從86.1%提升到90.7%,相對可減少用工近20萬人,單位產品成本平均下降9.43%。2017年,我市共收到477個智能化改造項目申報,打造了經濟適用型、普及型智能生產線318條。從自動化到智能化,雁陣式推進智造升級。
在上述報道中提到的高水平研發中心、高新制造設備、工業機器人等領域,東莞也主動作為。目前,我市共組建了東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清華創新中心、中科院云計算育成中心等32家新型研發機構,累計服務企業超過2萬家,創辦和孵化企業950家;全市共有2696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進行研發機構登記備案。智能裝備方面,2017年,全市智能裝備企業達163家,實現工業增加值63.25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0%,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2.65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
種種成就的輝映下,東莞也作為全國十五個“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市”之一獲得國務院表彰肯定。這背后,東莞市委市政府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與企業轉型升級的意愿需求實現了同頻共振。接下來,市委十四屆六次全會已為東莞發展把脈定向:全面提升執行力建設,推動四個根本性提升,實現八大領域新突破,以新擔當新作為開創東莞工作新局面。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