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數字骨科與生物技術診療中心副主任楊磊
7月3日上午,記者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哈醫大一院”)見到楊磊時,他剛剛完成每天的例行查房工作回到辦公室。出門診、查病房、教學生、做科研,這樣繁忙而又高強度的工作就是每一位哈醫大一院醫生的日常。
2015年,楊磊參與籌建成立了哈醫大一院“數字骨科與生物技術診療中心”。通過將“科技”與“臨床”完美結合,實現患者的個性化診治,造福一方百姓,這是楊磊的心愿。
精準醫療“私人訂制”
今年63歲的李女士,自幼就患有脊柱畸形疾病,給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大不便。面對前來就診的李女士,楊磊及其帶領的高新技術團隊,和哈工大教授帶領的團隊共同協作,利用3D打印技術,打印出了與患者脊柱1:1比例的模型,并利用軟件,在計算機上模擬截骨矯形,設計并打印出截骨和椎弓根釘植入導板,在模型上進行了預手術操作,做到了術前“心中有數”。手術中,通過術中導航技術與3D打印技術的結合,真正實現了精準醫療、微創操作,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減輕了患者的痛苦。術后,通過3D打印出來的“私人訂制”支具,給病人的恢復提供了良好的支撐。這就是3D打印技術在骨科病人術前、術中及術后的應用。
楊磊認為,3D打印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是國內外醫學界目前研究的熱點和未來重要的探索方向。 (下轉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據楊磊介紹,目前日本、美國等國家的3D打印技術應用已經進入到臨床階段,國內也有個別醫院開始探索3D打印在外科手術中的應用,“但整體而言,在國內3D打印技術與臨床醫療的結合尚處于初級階段,此前我省還沒有專業化、系統化的將3D打印技術與臨床醫療相結合的研究中心。”
楊磊所在的數字骨科與生物技術診療中心填補了這項空白,該中心最近還與哈工大合作,實現了“醫工聯合”,并借助國家“一帶一路”的“東風”,加入中俄醫科大學聯盟,與俄羅斯的大學交流數字骨科技術,互通有無。在楊磊及中心所有同仁的努力下,3D打印技術已全面應用于骨科、口腔科等相關科室的臨床工作當中,并在骨科術后康復、教學、科研等領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致力于造福一方百姓
目前,骨科臨床應用的內置物大多產自美國、德國等一些國家,往往只能生產固定的規格,這就造成了內置物并不能完全適用于每一個患者,尤其這些型號大多數是按照歐美人骨骼形態設計的,由于人種差異,許多內置物并不適用于中國人的骨骼形態。“我們未來的計劃,就是有一天,實現為中國人制造出‘量體裁衣’式的骨科內置物,讓國人使用上我們自己生產的合適的內置物,而不是去削足適履。”楊磊說。
傳統的全膝關節表面置換是一件十分復雜且工程浩大的手術,手術器械及材料就得達300多件,在開刀過程中,對手術的精準性要求十分高,若醫生操作稍有不慎,病人就會出現大量失血。但利用3D術前計劃及打印技術,只需要兩件由3D打印的導板即可完成手術當中的截骨,極大地縮短了手術時間降低了手術風險。“運用3D打印技術還可以對來自下級地市的醫生進行骨科專項技術培訓,極大縮短了他們了解并掌握技術的過程,培訓結束后可以很快把學到的技術應用到所在地市級醫院的臨床,讓很多骨科手術在地市級醫院就能‘完美解決’,極大方便了當地百姓。”通過互聯網+醫療大數據,建立中國人的骨骼形態數據庫,通過分析數據,研究設計適用于我國人的骨科內固定裝置及人工關節假體……這些心愿,都是楊磊未來努力的動力和方向。
我喜歡回到家鄉
1983年出生的楊磊履歷豐富,在哈爾濱醫科大學本科畢業后,先后就讀于香港中文大學和東京醫科大學,并獲得醫學碩士學位。在外面的世界開闊視野、完善自身、學有所成的楊磊最后仍然選擇回到家鄉,回到母校攻讀博士學位,用自己的學識回饋家鄉父老。“我在哈爾濱出生長大,非常喜歡這個城市。哈醫大有著良好的科研環境,對于青年學者給予很多支持,我很喜歡這種學術氛圍和創業平臺。”在楊磊的世界里,閱盡千帆,還是家鄉的黑土地讓他最感踏實。
一走進哈醫大一院骨科的大門,就看到墻上高懸的藍色條幅上寫著“微創、精準、實效、安全”,這是骨科手術的治療精神,也是楊磊作為一名骨科醫生的信仰。楊磊說:“我希望作為一名醫生,能讓患者感受到溫暖和關心,因為彼此的信任才是醫生和患者之間良好協作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