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斯達技術員工在測試機器人產品。記者 孫俊杰 攝
在日前結束的東莞市委十四屆六次全會上,東莞提出要“大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先進制造業中心、加快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其實,“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先進制造業中心”這一提法在2018年東莞兩會期間就已經出現。在1月18日召開的東莞市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時任市長梁維東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先進制造業中心”。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對于東莞自身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定位,在去年4月6日召開的全市商務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工作推進會議上,東莞提出的卻是“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契機,加快推進交通一體化、產業市場化、環境國際化,努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制造中心”。
從“國際制造中心”到“先進制造業中心”,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認為,這一提法的變化,反映的是東莞對于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決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東莞如果要挺起大灣區的制造脊梁,就應該使制造業在產業、產品、制造手段、產業工人四個方面高端化,而且這個高端化的過程可以借助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機遇來實現。
1 依靠制造業加速融入大灣區
作為國內貼身衣物第一品牌,去年以來,都市麗人再度加快了發展的步伐:2017年,都市麗人與在香港上市的綜合企業復星國際簽署對賭協議,后者6億港元溢價入股,成為戰略性股東。2018年4月,京東、騰訊和唯品會等機構投資都市麗人5.1億港元,而上一次都市麗人在資本市場上的風云際會,還是2014年港股上市。
為此,公司董事長鄭耀南提出了一個“雙百億”計劃:不僅自身營收要達到百億元目標,還要讓產業聯盟也突破百億元……
鄭耀南表示,這都是因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給企業帶來了信心。
其實,都市麗人早已在粵港澳大灣區布局,享受大灣區帶來的紅利:研發中心設在深圳,產業和物流的中心則設于東莞,上市地點在香港。
在東莞,像都市麗人一樣享受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紅利的企業還有很多:
通過在東莞10多年的發展,位于寮步的高偉光學電子有限公司從一家玩具制造企業成為全球移動設備相機模塊的第六大供貨商。并通過在香港上市,成就企業光學鏡片以及光學部品的核心技術在行業內處于領先地位。
通過設立在香港的貿易公司,東莞圣旗路時裝有限公司接受歐美客戶的訂單和面料,由設在深圳的設計公司設計出符合客戶要求的服裝款式,并由設立在常平的工廠來生產。
通過上述案例可以發現,正是通過制造業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這種布局,使得東莞與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其他地區緊緊聯系在一起,深度融合。
記者調查了解到,目前珠三角九城在大灣區中的定位慢慢明確:廣州提出要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作用,深圳提出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引擎,而處于大灣區脊梁位置的東莞則提出了“打造大灣區先進制造業中心”的新定位……
很多業內專家對于各城市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和作用也作出了各自的判斷。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現場,曾擔任過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的南豐集團CEO梁錦松就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舊金山大灣區和紐約大灣區的綜合體,既有科技創新與先進制造的結合,也有金融與國際貿易的結合,他尤其看好深圳和東莞的制造業。
目前,世界上有作為金融中心的紐約灣區、作為先進制造業中心的東京灣區、具有雄厚創新能力的舊金山灣區三個灣區。有專家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則是上述三個灣區的集合體:香港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深圳和東莞擁有全球最好的制造業平臺,香港和深圳有強大的創新能力。
有專家表示,目前深圳制造業的溢出效應比較明顯,東莞的制造業在整個大灣區中就顯得尤為重要,也是東莞在粵港澳發出“東莞聲音”的重要支撐。
提升是挺起制造脊梁的關鍵
白明告訴記者,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制造中心”到“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先進制造業中心”,反映的是東莞希望通過制造業的提升挺起大灣區制造脊梁的美好愿望。先進制造業是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科技創新的基礎。因此,東莞制造業的提升對于粵港澳大灣區協同效應的發揮有重要意義。
那么,東莞先進制造業水平到底如何呢?今年8月1日,作為工業的主管部門,東莞市經信局在其官微發布今年1月至6月工業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東莞先進制造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45.17億元,同比增長10.3%,比全省高1.9個百分點;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52.9%,比去年年底提升2.4個百分點。
由此可見,先進制造業占東莞制造業的比重已經超過了一半。
對于東莞制造業接下來的升級,白明建議可以從產業、產品、制造手段、產業工人四個方面進行提升,推動這四個方面邁向高端化。
巧合的是,東莞政府部門和企業已經在這些方面展開了行動。
今年7月,東莞市發展和改革局正式發布《東莞市重點新興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東莞未來將發力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五大重點新興產業領域。到2025年,東莞要將五大重點新興產業領域發展成為新支柱,重點新興產業規模年均增長18.6%以上,總規模超過40000億元。再經過若干年努力,擁有一批掌握前沿引領技術和現代工程技術的企業。持續突破一批原創性、顛覆性技術,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興科技與產業創新發展策源地,支撐經濟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建成國際一流的先進制造中心。
產品方面,機電產品已經取代了服裝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成為出口的“主力”。來自海關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東莞出口服裝、紡織紗線等7大類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622.6億元,增長1.4%。機電產品出口達2595.5億元,增長9.4%,占同期東莞市外貿出口總值的76.3%,其中,出口手機599.5億元,增長57.3%。
企業方面,今年6月,都市麗人和濱海灣新區簽約,都市麗人將投資20億元在濱海灣新區打造全球貼身衣物和智能可穿戴設備產業品牌中心項目。公司副總裁楊志告訴記者,都市麗人將把濱海灣新區的項目打造成支撐都市麗人未來發展的重要源泉。
更為可喜的是,在智能制造領域,東莞已經擁有了自己的“上市軍團”:拓斯達、正業科技、勁勝智能、南興裝備……這些企業通過產能擴張和外延收購加速擴張,成為東莞邁向智能制造強市重要推動力。
以拓斯達為例,工業物聯網成為企業接下來的布局重點。此前,拓斯達已經擁有了廣泛的行業客戶,積累了豐富的工藝參數和生產經驗。拓斯達計劃通過打造工業物聯網平臺,實現底層數據的匯集和工業知識的復用,推動公司服務能力提升與創新。
東莞還組建了清華創新中心、中科院云計算育成中心等32家新型研發機構,累計服務企業超過2萬家,創辦和孵化企業950家,有效推動了東莞先進制造業的發展。
■專家訪談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
推動制造業發展
要實現“四個高端”
南方日報:去年4月,東莞提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制造中心”。而從今年開始,這提法變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先進制造業中心”,背后有何意義?
白明:粵港澳大灣區里定位表述的變化反映的是東莞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決心不變。從最初的加工貿易開始,東莞的制造業一直是面向國際、充分參與國際分工的。這幾年來,從最開始的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到現在的先進制造業,其實都是東莞在積極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對東莞的制造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東莞也希望借助粵港澳大灣區完成制造業的升級,因此在定位表述上的變化也就很正常了。
南方日報:東莞要想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先進制造業中心,挺起大灣區的制造脊梁,具體應該怎么辦呢?
白明:東莞要想成為先進制造業中心,就一定要推動制造業實現產業、產品、制造手段、產業工人的高端化。東莞要在傳統的加工貿易產業基礎上,大力打造新興產業,實現產業和產品的更新換代。同時,在智能制造和產業工人素質的提升上下功夫,提高生產效率和效益。
南方日報:東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先進制造業中心的過程中,如何與大灣區的其他地區融合?
白明: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先進制造業中心,東莞必須要借助大灣區其他地區的力量,協同發展。東莞一定不能關起門來搞先進制造業。如果那樣的話,東莞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也就成了一句空話,沒有任何意義。
具體來講,東莞打造先進制造業中心,可以和廣深港三地合作,借助他們的科技創新和金融資源,而且這種合作在這幾個城市之間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反過來,東莞先進制造業的發展,也會推動廣深港的科技創新和金融資源的升級。這是一個互惠互利的過程。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