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3D打印已經在醫療儀器設計、義齒假肢制造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生物治療方法的逐步普及,3D打印器官也逐漸被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過程之中。
如今,3D打印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幾乎隨處可見。除了建筑業、制造業之外,3D打印還被廣泛應用于家具制造、航空航天、文物保護、現代醫學等領域。將3D打印用于醫學領域后,醫療器械的制造精度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義齒、假肢等人體器官打印也進入了新時期。
3D生物打印器官促進治療效果提升
近年來,隨著經濟建設的穩步開展,我國的醫療事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醫療基礎設施逐漸完善、健康養生觀念逐步普及的背景下,我國的醫療事業正借助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加速邁進。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我國的醫療事業總體呈現出精準化、細分化、智能化特點。在醫療行業的多種治療方法中,生物治療方法由于具有毒副作用小、治療過程中患者的疼痛程度相對較低等優勢,因而逐漸在各地區普及開來。除了以上幾點優勢外,借助生物治療方法還可以達到治愈或延長患者生存期的目的。
為進一步發揮出生物療法的治療效果,一些國家已經開始采用3D打印器官來進行治療。在世界各國研究人員的不懈努力下,目前醫學界出現的3D打印器官類型日益多樣。就我國而言,3D打印器官已經包括頜骨、器官支架、顱骨、脊柱、骨盆等。
實際上,3D打印器官的出現,從不同層面上改變了傳統醫學治療的多個環節。在手術預演階段,醫生可以借助生物3D打印技術制作器官模型,并在模型上進行一次“模擬手術”。通過模擬實際手術場景,醫生可以制定出較有針對性的手術方案,大大提高手術的成功率。
在生物細胞組織培養方面,醫生可以進一步觀察3D打印器官在正常環境下的發育和成長狀況。通過與傳統器官培養方式進行對比,醫生可以從不同角度了解3D打印器官的優勢與不足,進而在具體治療過程中采用較為適宜的醫療用具和治療方法。
3D生物打印器官廣泛應用還需克服多重挑戰
從總體來看,3D生物打印的應用主要包括三個階段:體外手術模型、打印可用于植入人體的類器官和組織以及利用細胞打印出活性器官和組織。在這三個階段中,只有利用細胞打印出活性器官和組織,才能算是現代意義上的3D生物打印。
目前,我國的研究人員已經在前兩個階段的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與此同時,業界人士研究的重點主要是利用細胞打印出活性器官和組織。就目前而言,要想利用細胞打印出活性器官和組織,還需要業界人士攜手合作,共同面對多重挑戰。
首先,3D生物打印器官要能夠適應人體的力學環境。如果太硬、太軟,3D打印器官都可能無法使用。因此,3D打印器官時,選擇較為適宜的材料就十分重要。
其次,3D生物打印器官不能只是表面與人體結構類似,還應該具備相應的功能。例如,人體膝關節。膝關節除了能保證人們可以站立外,還可以在人們進行深蹲、跑步、跳遠時協調身體各部分的機能,以防止肌肉損傷等情況的發生。
最后,3D生物打印器官的合法性需要進一步確立。3D生物打印器官出現后,就需要對其使用范圍、使用條件等作出相應規范。國家各有關部門應該制定相應的法律,對3D生物打印器官在醫學領域的實際應用作出規范。
除了以上這幾點之外,3D生物打印器官在實際療效認證、治療安全性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雖然目前3D打印器官還未實現規模化應用,但一旦此項技術落成,將給醫學界、生物學界帶來難以想象的影響。
據業內人士分析,3D生物器官打印技術一旦成熟,或許會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就拿心臟來說,如果心臟發生病變,醫生就可以用3D干細胞技術打印心臟,并將其植入患者體內,從而對患者進行更進一步的治療。雖然這一切在目前只是猜想,但未來仍有可能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