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三位科學家
飛秒激光矯正技術
據悉, 這是繼2013年LASIK激光手術發明人霍拉姆.裴曼獲得美國“國家技術和創新獎”之后,激光近視矯正技術獲得的科技領域至高榮譽,也意味著激光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再獲肯定。
近視激光矯正獲肯定,高端手術更受青睞
對于激光手術的安全性,除了權威認證,臨床實際應用效果更有說服力。
據了解,我國于90年代初開始將這個技術應用在臨床,距離現在已近30年,包括北京同仁醫院、協和醫院以及上海復旦大學五官科醫院等知名醫院在內的近兩百多家醫院都在開展這一技術,截止目前,國內逾3000萬人通過近視手術摘鏡,其中不乏很多高學歷、高收入的近視患者。
“激光矯正近視是安全有效的,這是在近30年大量手術和長期研究觀察基礎上得出的結論。”國內中山大學附屬眼科醫院劉泉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
北京協和醫院李瑩教授則表示,“做近視手術不僅要關注術后視力還要關注術后視覺質量。”她告訴記者,視覺質量是比視力更高層次的改變,術后視力同樣是1.0的人,他們都能看到視力表上字母E的開口方向,但有些人看的清晰、邊界分明,有些人看起來就比較模糊,邊界霧化的,這就是術后視覺質量不一樣。“良好的術后視覺質量需要由更先進的技術、更高質量的手術來實現。”
山東普瑞亮康眼科醫院屈光手術專家李斌主任介紹,激光矯正近視是成熟、牢靠的技術。以該院為例,開展近視手術已近十年,技術引進從PRK、標準LASIK手術到飛秒激光、ICL晶體植入術,“隨著生活水平提升和對視覺質量的更高要求,現階段人們更青睞高端手術比如飛秒激光、ICL手術等。”
術前檢查淘汰5%-10%的近視患者
“并非所有人都適合做近視手術,從臨床上來看術前檢查會淘汰5%-10%有摘鏡意向的近視患者。”李斌主任表示,近視手術適合18-45周歲、近兩年近視度數比較穩定的人群,但圓錐角膜、青光眼、重癥干眼及眼部活動性炎癥者;瘢痕體質、糖尿病高血壓、自身免疫性疾病者,不適合,這些需要通過術前檢查來確定。除此之外還要通過嚴格術前檢查確定手術方式,為患者帶來安全和更高視覺質量。
李斌主任透露,目前近視手術術前檢查包括屈光度、角膜厚度、角膜形態、淚液分泌測試等約20項,“這20多項檢查,如有一項檢查不適合,就不可以安排手術。若勉強手術可能會導致視力回退甚至是更嚴重并發癥的發生。”他強調激光手術本身不存在問題,但安全性、有效性是建立在嚴格的術前檢查、規范的手術過程、細致地術后護理的基礎之上,要嚴格避免當下有些眼科機構受利益驅使,把一些檢查不符合手術條件的患者領向手術臺的情況發生。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