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觀祺
近日中國爆出多宗生產安全事故,接連有化工廠發生爆炸事件,累計死傷數以百計。外界關注除了提及人命傷亡和破碎家庭,地方政府的產業模式亦備受質疑,既有偏離中央近年所宣揚的“高品質”發展之嫌,更有涉事企業公然違規生產。由產業政策擬定到執行安全規條,個別地方的表現絕對是出現嚴重問題。
4月3日晚上9時左右,在江蘇泰興經濟開發區,有化工公司的污水處理場發生火災并引發爆炸,現場一度火光熊熊并冒起濃煙。官方通報指,現場無人員傷亡,事件也未對周邊空氣造成影響。
算上此次事故,江蘇省已在半個月內遭遇第三宗工廠爆炸事件:3月21日,響水縣一化工廠發生爆炸,導致78人死亡,600多人須送院治療;3月31日,崑山市一間金屬工廠發生燃爆,造成7死5傷。除了江蘇,同一時期內,安徽馬鞍山和山東青州亦發生工廠爆炸事件,前者據官方指無人傷亡,而后者則釀成5死3傷。
短短時間內,各地爆出一連串生產安全事故,雖然看似是個別事件,其實都可能源自同一行為模式,有其系統根源。以江蘇響水爆炸事故為例,事發地點陳家港鎮只是一個人口僅6萬8000人的小鎮,但12年來化工園區卻屢屢發生安全事故,涉事公司更無視官方警告,在生產許可證和標準認證被吊銷的情況下,居然仍公開“正常”生產。
對于公然違規的現象,有分析指化工業是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撐,即使企業違規情況嚴重政府仍難以割舍,睜只眼閉只眼甚至予以包庇。至于宏觀區域產業發展,媒體早已批評蘇北一帶仍奉行“唯GDP論”,盲目發展高密度化工業,缺乏嚴格監管機制,導致意外機率上升。
相比大國外交和黨政建設,安全生產似乎僅屬于“技術問題”,但實情是安全生產、食品衛生、交通設計之類日常事務,才最能夠直接影響民眾福祉,左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達成。其實隨著改革開放40年收獲巨大成果,中國政府近年已檢討“唯GDP論”,表明民生無小事,強調經濟成果要轉化為生活品質和“獲得感”。
2017年中共十九大報告便提到:“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可惜時隔2年后,江蘇依然爆發一連串嚴重事故,致使多人失去性命,對此當局嚴肅追究責任不在話下,同時也應鼓勵地方政府把握國家經濟轉型機遇,尋求產業升級路徑,從而避免悲劇不斷重演。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