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大洋彼岸的美股,微軟的市值超過了一萬億美元。
上市公司排行榜,基本是反映國家的經濟支柱產業排行榜。僅從A股前十強的榜單來看,涵蓋的三個行業種類分別是金融、石化能源還有白酒。有觀點說,茅臺作為消費股代表被資本市場熱捧,說明是對中國旺盛內需的認可。這話雖然沒錯,但如果同美股比較,發現其市值排名前列的公司是微軟、蘋果、亞馬遜、谷歌的時候,總能感覺到差距仍不小。
差距的原因,并不只是市值大小,而是前十強上市公司背后的創新和科技含量。科技,才是永恒的的第一生產力。
其實,中國也不是缺乏科技創新的公司,但諸如阿里、百度、騰訊等,大都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散落在美股和港股。
還好,讓資本市場期待的科創板已經越來越近。科創板的推出,讓迫在眉睫國內產業升級轉型看到融資助力的曙光,可以給科技創新高成長型的企業提供資本支持,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
在這個節點上,一些嗅覺敏銳并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開始躍躍欲試,主動尋求向科創板靠攏,港股市場的漢能薄膜發電備受爭議,但便是值得關注的一家。
光伏產業到底是什么邏輯
漢能薄膜發電之所以在最近密集進入公眾視野,也是因為其私有化的進程的逐步推進。4月25日,漢能發布股東通函明確了5月18號的私有化特別股東大會投票時間,被市場廣泛解讀為回A再近一步,“抄底”新漢能拉開序幕。
中國的光伏產業,其跌宕起伏不亞于世界石油發展史。回首一看,諸如尚德、賽維、晶澳、英利等企業,哪個沒有遭受過重創?甚至漢能,作為光伏產業寥寥可數沖出來的企業,也經歷了機構惡意做空后長達四年的種種磨礪。
要真正能夠看懂光伏背后的邏輯,需要對這個行業有更深刻的理解。
光伏是新能源一個最大的領域,尤其以分布式光伏發電前景最為誘人。先不說太陽能發電清潔、潛力巨大,單單是我國3億個家庭有獨立住房、幾萬所學校、旅館、酒店的屋頂和外立面,幾十億平方米的工業廠房及倉儲屋頂,如果都進行分布式光伏發電改造的話,可以想象為中國能源結構優化作出多大貢獻。
同時,光伏產業也是技術壁壘、資金壁壘都很高的產業,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龍頭企業容易形成產業鏈的互補性護城河。隨著光伏的產業化程度提高以及廣闊應用前景,具備著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市場估值空間。
然而,現實卻很骨感。作為資本密集型的光伏產業,得到資本支持力度仍遠遠不夠。能源轉型如萌芽破土,突破外殼時最為艱難,如果沒有資本助力,舊的動能慣性會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形成阻力,讓產業發展遭受陣痛。
所以,光伏產業之于能源結構,正如科創板推出的意義之于中國資本市場,需要從戰略高度的視角出發。光伏,尤其是薄膜太陽能,是新能源制造業重要部分,是國之重器,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特別是在石化能源的定價權已經被國外市場左右的情況下,不能像芯片一樣被國外市場卡住脖子,光伏發電制造定價權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
光伏產業一定要堅守,也值得堅守。新動能需要培養期,唯有看清產業邏輯,才能“穿林海,跨雪原,越是艱難越向前”,也唯有低谷時投入,才能獲得產業爆發時的投資回報收益。
在這個背景下,漢能將全產業鏈的移動能源智能制造產業基地落地上海臨港,并穩步推進私有化進程發布股東通函,意味尤為深遠。
怎么理解科創板大布局
漢能是光伏產業的一個縮影,光伏又是高科技產業的縮影。
正如天風證券的一篇研報指出的,科創板的推出,會推動中國的高科技產業發生兩個質變:一是融資自主化,這些產業的發展將由依靠補貼等政策,轉向更多依靠市場化的直接融資;二是創新自主化,技術的獲取不再像此前那么容易,中國科技企業將面臨全球供應鏈的不穩定性,幸存并能繁榮的科技企業應該是真正掌握了核心技術能力并能夠迭代創新。
若以工業技術革命發展史為鏡,更好理解。
從美國資本市場的歷史來看。科技產業的崛起是和資本市場的強大戚戚相關的。上世紀70年代,美國資本市場及風險投資基金等投融資體系開始進入飛速發展期,成功對接了生物醫藥、通訊、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科技創新,正是這段時期的有效對接,使得美國成為了迄今無法撼動的唯一的超級大國。
要知道,繼續依靠人口和市場規模優勢,進行簡單模仿復制已知的商業模式,在未來會變得越來越難。技術創新、硬件創新在加快,國外大型科技企業越來越重視自主研發能力和迭代創新能力,打造核心壁壘。面對這種趨勢,中國必須具備一批面向未來的高科技企業。
漢能對于光伏產業的意義之重,正在于整合了薄膜發電產業的上下游,把技術、裝備制造、原材料都本土化。通過超過一萬件專利技術的獨占、原材料和生產制造,漢能憑借一己之力撬動了產業的發展,雖然投入成本和規模巨大,但靠著前瞻性具有戰略意義的布局和堅持,竟然出乎意料的做到了。
2015年停牌以來,在滿足了香港證監會兩個復牌基本條件下,恰不巧有遇到了證監會新的監管新規頒布,在長達四年時間里讓漢能沒能借助資本市場的支持,但還是靠著自身的頑強拼搏經營,仍然實現了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的高速增長。如果能夠借助資本市場的支持,想象空間更為巨大。
在能夠滿足移動要求的薄膜發電領域持續發力,漢能的薄膜發電龍頭的馬太效應逐漸增強。從產業發展來看,漢能是完全有能力推動薄膜產業鏈縱深支撐,引領新能源領域的精密裝備制造業發展,融合專家技術、原材料、設備制造和地方經濟一起發展,實現科技產業的崛起。
綜合來看,目前正是中國高科技企業即將迎來高增長的前夜,也是薄膜發電產業的底部,更是漢能的歷史底部。由于從停牌至今,投資者無法進行交易只能望之興嘆,但隨著私有化步驟的穩步推進并回歸A股,漢能在二級市場上受到資本熱捧將是大概率事件,更是對漢能目前的中小投資者的一個福音。
諸多場外的投資者也不用著急,現在想抄底漢能,還差一步。只要漢能能夠順利私有化,并在A股順利搭上科創板的車,漢能應該可以回報給資本市場一個世界薄膜發電龍頭的真正價值。從此點上來看,筆者認為5月18號的漢能私有化方案特別股東大會的投票通過應該是沒有太多的懸念。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