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及能源變革行動不斷推進,光伏已成為全世界綠色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率先實現平價上網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十三五”以來,光伏發電技術不斷進步,產業規模持續擴大,隨著平價上網時代的來臨,光伏發電要最大限度實現LCOE持續下降,讓光伏發電成為最經濟的綠色電力,必將要在“光伏+”的助力下,使光伏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將光伏與農業、漁業、治沙、旅游、建筑等各種行業有效結合,構建萬物互聯的能源世界。
“光伏+”土地綜合利用
我國截止2018年底,采用“光伏+”土地綜合利用模式建設的光伏發電項目總規模已達到11.5GW。
2016年初,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加快貧困地區能源開發建設推進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鼓勵光伏發電與種植、養殖業結合,充分利用荒山大棚、魚塘等農業設施,增加貧困人口收入?!?/span>
光伏與各行業結合開發、與多種能源結合利用、與社會發展模式變革結合,采用高支架方式,實現上可光伏發電,下可種植農業,實現一地多用,提高土地(水面)利用效率價值。
“光伏+”社會效益
林洋新能源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共同研發的新型的產業跨界聯動模式,在江蘇、安徽、山東、河南等省區建立科研基地,采用”一地多用,農光互補“的模式,在全國35個“光伏+油牡丹”基地種植18000畝,育苗2000畝。該模式在2016年“SNEC國家太陽能光伏工程展覽會上獲得新概念鉆石獎。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王光華一行來林洋電站調研,充分肯定了林洋“光伏+油牡丹”的產業模式。
油用牡丹是我國所獨有的、土生土長的、原生態的灌木,牡丹籽油含不飽和脂肪酸高達92.26%,特別是其中的α-亞麻酸含量達40%以上。在光伏大棚下種植油用牡丹比種植傳統作物每畝地能多收入幾千元,可以有效調整種植結構,增加農民收入。
油用牡丹是一種多年生灌木,栽植密度(定植)為每畝2500~3200棵左右。從播種、生長、開花、結果、轉化為產品,育種3年的時間,但可以30~50年不換茬,堪稱鐵桿莊稼。不換茬就意味著有效避免了因種植傳統糧食作物每年翻耕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現象。同時,油用牡丹根系發達,據監測數據顯示,栽植油用牡丹的地塊比荒山荒地每年每畝能減少水土流失0.8立方米左右,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效益。
油牡丹加工企業的發展,也會給當地財政帶來豐厚的收益,解決勞動力就地就業問題。
跳出傳統農、漁生產模式,發展新興產業,成為泗洪縣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泗洪縣地處江蘇西北、淮河下游,面積2731平方公里,人口110萬,是全國首批13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之一,具備發展光伏發電的優越條件。
在泗洪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下,林洋著力打造的“光伏+油牡丹”示范基地——泗洪縣梅花鎮40MW農漁光互補光伏項目于2016年10月落戶泗洪縣梅花鎮。
“光伏+”經濟效益
泗洪縣梅花鎮40MW農漁光互補光伏項目于2017年1月并網。該電站占地面積1150畝,將發展光伏高效大棚與油用牡丹種植有機結合,同時利用水庫建設漁光互補電站,通過發展農光、漁光互補的綜合型光伏電站,探索生態可持續的光伏發展道路,這種新型的綜合模式也是林洋在探索分布式電站投資建設的過程中不斷開拓創新的成果。整個項目建成后,上面光伏年均發電量約4292.25萬kWh,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065.80萬元、利潤1063.79萬元、25年內實現稅收超過2億元。項目節能減排效益顯著,年可節約標煤1.31萬噸,減排二氧化碳(CO2)3.49萬t/a,硫化物(SOx)266.12t/a,氮氧化物(NOX)90.14t/a。下面鳳丹油用牡丹(三年)種植成本第一年1800元/畝,第二年800元/畝,第三年800元/畝,三年后收益產油150公斤/畝,收益3000元/畝/年。據調研了解,農民辛勞一年種植傳統作物如玉米、大豆、棉花等每畝地收入大約在400~1200元左右,還不包括化肥、農藥、澆水等成本。因此,種植油用牡丹要比種植傳統農作物每畝地多收入1000多元。牡丹產業在鞏固發展觀賞牡丹和藥用牡丹的基礎上,“光伏+油用牡丹”的發展已是大方向、大趨勢。
“光”之所向,“伏”射萬家。光伏行業,需要不走尋常路的企業,更需要創新的企業。本著“打造綠色環境,創造美好生活”的企業愿景,借助國家扶持“光伏+”政策,林洋將在“能源轉型“的大環境下,堅定不移地發展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的項目,在泗洪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下,采用高支架方式,實現上可光伏發電,下可種植農業,實現一地多用,提高土地(水面)利用效率價值,著力打造“光伏+”蘇北萬畝油牡丹基地,為實現”2035年中國人均1kW光伏“目標,為建設“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的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