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分析了光伏531新政一年來,國內光伏行業政策環境的變化。德國光伏的發展一直走在歐洲乃至世界的前列,對中國光伏的發展有很好的參考和借鑒價值。在交能網過去的《電力市場建設與新能源消納》當中,為大家介紹過德國新能源消納的市場機制。今天我們在這里從中德兩國光伏發展的現狀出發,探索未來轉型的趨勢。
裝機
一直以來,IEA對光伏裝機的預測是趨于保守的,實際的增長情況超出了預期(上圖黑色實線代表實際發展情況,其他為各年的預測情況)。
德國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累計容量(單位:MW)(上圖中數字間“.”為千位分隔符)
中國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累計容量(單位:GW)
2018年,受政策影響,國內光伏新增裝機下滑至44GW,同比下降17%,但仍居全球首位。未來兩年是進入平價上網時代的關鍵期,企業面臨補貼拖欠、非技術成本居高不下等壓力,但電力改革不斷深入、棄光限電問題逐步改善等推動光伏發電環境不斷優化。預計2019、2020年國內新增光伏市場將保持一定規模,且將在資源良好、電價較高地區出現平價項目?!笆奈濉逼陂g不依賴補貼將使光伏擺脫總量控制束縛,新增裝機市場將穩步上升。預計2019年光伏新增裝機量約為40GW,與2018年基本持平,繼續位居全球首位,累計裝機有望超過210GW,位居全球首位。
從裝機的分類來看,在德國新建大型地面電站的比例正在收縮,中小型和分布式項目的開發正在回升。與此相反的是,2018年,我國的分布式發電成為發展重點,新增裝機規模占新增裝機市場的47.3%,大型地面電站占比52.7%。預計2019年,大型地面電站的裝機量占比有所回升至54%,主要有領跑基地、部分外送通道配套電源、部分存量電站及平價示范項目;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裝機量預計占比仍將保持在較高水平。2020年之后,電力消納在西北部地區得到較大緩解,光伏發電實現發電側平價,同時在特高壓輸電建設、電改、光伏+等驅動下,集中式光伏電站有可能呈現新一輪發展熱潮。
德國新建光伏項目分類情況
不同類型光伏應用市場變化趨勢
成本
光伏電站的發電成本與生命周期內的總投入和電能產量有關,主要因素包含:
1.用于建設和安裝設備的購置投資
2.融資條件(股本回報率,利息,到期日)
3.使用期間的運營成本(保險,維護,維修)
4.輻照情況
5.生命周期和折舊情況
在德國,光伏電站的年運營成本約為投資成本的1%,相對較低,同時當前的低利率也有利于控制融資成本。當下光伏組件的價格幾乎是光伏電站投資成本的一半,這也是大型電廠增加的原因。
德國10~100kW的屋頂光伏建成所需的均價(橙色為組件價格)
我國地面光伏系統的初始投資主要由組件、逆變器、支架、電纜、一次設備、二次設備等關鍵設備成本,以及土地費用、電網接入、建安、管理費用等部分構成。其中,一次設備包含箱變、主變、開關柜、升壓站(50MW,110KV)等設備,二次設備包括監控、通信等設備;一次性土地費用包括首年租金以及植被恢復;電網接入成本僅含送出50MW,110KV,10KM的對側改造;管理費用包括前期管理、勘察、設計以及招投標等費用。建安費用主要為人工費用,下降空間不大。但組件、逆變器等關鍵設備成本隨著技術進步和規?;б?,仍有一定下降空間。接網、土地、項目前期開發費用、融資成本等屬于非技術成本,因不同區域、不同項目差別較大,降低非技術成本有助于加快推動光伏發電平價上網。
2018年,我國地面光伏系統的初始全投資成本為4.92元/W左右,較2017年下降1.83元/W。其中,組件約占投資成本的40%,非技術成本約占17%(不包含融資成本)。隨著技術進步,降本增效,組件價格將持續降低,在總投資成本中的占比也將減少,其他成本雖有下降趨勢但其降幅不大。預計到2019年全投資成本可下降至4.50元/W,2020年可下降至4.18元/W。
我國地面光伏系統的初始投資變化趨勢
電站運維是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運行維護的簡稱,是以系統安全為基礎,通過預防性維護、周期性維護以及定期的設備性能測試等手段,科學合理的對電站進行管理,以保障整個電站光伏發電系統的安全、穩定、高效運行,從而保證投資者的收益回報,也是電站交易、再融資的基礎。2018年分布式光伏系統運維成本為0.06元/W/年,集中式地面電站為0.05元/W/年。預計未來幾年地面光伏電站以及分布式系統的運維成本將持續保持在這個水平并略有下降。
我國光伏系統的運維成本變化趨勢
市場機制、補貼與價格
德國建立了新能源市場競價和政府補貼相結合的市場化消納機制。電力市場實際是邊際成本的競爭,新能源由于其發電邊際成本低,在市場競爭中具有絕對優勢,新能源參與市場可以實現優先發電。由于風電、光伏發電功率一般只能天前預測,即當天預測次日的發電曲線,因此國外新能源發達國家通常采用日前、日內電力現貨市場消納新能源。新能源按照0電價參與競價(不足部分由政府補貼),以保障優先上網。當新能源出力高時,電力市場的出清電價下降,甚至出現負電價,受電價影響,水電、火電、燃油燃氣發電等盡可能降低出力;當新能源出力低時,電力市場出清價大幅上漲,刺激各類靈活電源盡最大能力發出電力。
德國有1000余家綜合能源服務商,都面臨市場機制的挑戰,拿出了新產品做出應對,也通過例如“虛擬發電廠”這類策略,促進新能源的消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