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前3000年,人類已經開始探索顱骨修補術。而在科學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生物材料開始在顱骨修補中展現身手,讓人類順利實現“改頭換面”。
7月13日,由中國增材制造產業聯盟主辦的3D打印與先進顱頜面創傷修復-暨天府醫工交流高峰論壇在四川成都舉行。來自國內的醫學大咖們,聚焦神經外科顱頜面創傷修復學術交流、“醫工結合”模式等熱點展開深入探討,為中國神經外科顱頜面修復手術方式的發展及材料創新提供前瞻觀察和學術切入點。 同時,也為成都如何打造全球知名的生物醫藥創新創造中心,出謀獻策。
3D打印助力顱骨修補
高科技還原顱骨原貌
“在醫學史上,顱骨修補術經歷了漫長的發展路程,在我國,宋代就出現了顱骨以外部位同種異體骨移植術。”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關俊文教授介紹,顱骨修補的材料也經歷了迭代。最早用人體其他部位骨頭或動物骨頭,19世紀末,金屬材料開始用于替代顱骨,使用過金、銀、鋁、鉛、鉑、鉭、活合金、不銹鋼及鈦等。而隨著生物醫學的發展,生物材料開始在顱骨修補中展現身手。比如,聚醚醚酮(俗稱PEEK)是一種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配合3D打印技術,厚度幾乎跟顱骨一樣,能夠與缺損區精確吻合,還原顱骨原貌。
張旺明教授、馬獻昆教授、張成教授、楊靖國老師針對此次論壇的主題分別做了主旨報告。他們在報告中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分享了新型PEEK人工修復材料、臨床手術模型等在神經外科疾病診治方面的成功經驗,并鼓勵同行學者們積極擁抱新變革。
建議:成都應大力培養
精通3D生物打印的復合型人才
“就目前而言,PEEK材料還沒有實現國產化,打印機器大部分依賴于進口,打印軟件的開發研究,以及生物3D打印的深入研究,都是我們未來發展的空間。”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關俊文教授指出,該材料在臨床應用方面仍需要突破。他同時表示,成都打造全球知名的生物醫藥創新創造中心,也需要精通3D生物打印的復合型人才。目前學科分類的醫學板塊屬于生物醫學工程類,醫學專業應該創辦相關專業,推動3D打印的技術條件和臨床轉化。
重點發展基因治療、抗衰老藥等
成都要打造全球知名的生物醫藥創新創造中心
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成都市要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物技術藥創制高地。以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轉移轉化試點示范基地為支撐,加快構建涵蓋基礎研究、藥物發現、藥物設計、臨床前開發、臨床試驗、工業化生產的全鏈條產業體系,打造生物技術藥中國創新中心。
重點發展新型抗體、免疫治療、基因治療、干細胞治療、抗衰老藥、腫瘤疫苗、感染性疾病疫苗等創新藥物,大力發展基因編輯、納米技術、合成生物學、新型人源化動物模型、組織/器官芯片、表觀遺傳學等前沿生物醫學技術。搶抓疫苗行業重組整合機遇,支持在蓉疫苗企業提升產能規模和發展能級,加快建設世界級血液制品產業基地及國際抗體藥產業轉移承載基地,打造生物技術藥全球生產中心。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