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市醫學3D打印技術臨床轉化工程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3D打印創新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3D打印技術臨床轉化研發中心、數字醫學臨床轉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國際前沿技術與個性化醫療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大會主席、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3D打印技術臨床轉化工程研發中心首席科學家戴尅戎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本次大會具有前沿性與引導性,第一天的創新大賽與產學研對接會緊密地與創新、轉化連接在一起。本次學術會議還得到國家衛健委醫管中心3D打印醫學應用專家委員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等的支持與幫助,打造成一個在國際前沿技術與個性化醫療領域學術交流、經驗分享的平臺。
高峰論壇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戴尅戎在《3D打印為再生醫學的發展插上了翅膀》的主旨報告中指出“再生醫學就是利用創新醫療手段,研究和開發用于替代、修復、改善或再生人體各種組織器官的科學。”戴尅戎介紹,從1987年“再生醫學”概念正式提出,便受到全球重視,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球注冊再生醫學的公司就達933家。再生醫學技術與相關行業的蓬勃發展源于背后龐大的需求。
“就拿國內來說,每年有500萬人皮膚燒傷、燙傷,330萬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429萬人新發癌癥、281萬人死于癌癥;更有30萬人等待肝移植,獲得移植者僅為3000余人,40萬人等待腎移植,獲得移植者僅為6000余人……現在的醫療手段仍難以滿足患者的需求。”戴尅戎表示,“3D打印技術為同時包含有多種細胞、生長因子和生物材料的復雜結構組織和器官的制備提供了可能,能夠解決傳統制造技術的弊端,極大地推動再生醫學的發展。同時,3D打印技術具備可重復性好和效率高等優勢,臨床應用潛力強。”
楊廣中院士在《醫療機器人及精密制造-挑戰和機遇》主旨演講中表示,在過去的25年當中,手術機器人從實驗室里的樣機走向了產業化,走向了臨床,每年的復合增長率達到13%,因此,眾多企業紛紛布局手術機器人。楊廣中院士指出,醫療機器人的主要優勢一是精準性,二是更好基于手術機器人和影像導航,幫助術前術中導航。
目前醫療機器人主要還是解決開放式手術,而微創手術現在發展得非常快,如果不用機器人,微創手術的復雜性、操作性、靈活性、安全性都會是非常大的問題。今后手術機器人肯定會走向更小、更精準,不過對制造和材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3D打印有利于制備一些精密復雜部件,減少裝配。未來醫療機器人在新材料、仿生和人機融合等很多方面都會有更多的拓展。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