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印發。《綱要》在加強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中明確要求要加強產業分工協作,重點任務之一是共同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目前,長三角制造業無論從產業規模、特色產業還是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都已走在全國前列,具備高質量發展的條件,《綱要》的發布實施將加速長三角制造業作為一個整體向世界級的方向邁進。
經濟規模總量實力雄厚。長三角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區域之一,用不到1/6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4的經濟總量。2019年前三季度,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GDP增速全部達到6%以上。其中安徽同比增長7.8%,增速居全國前列;江蘇、浙江、上海分別同比增長6.4%、6.6%和6.0%。制造業領域,長三角地區2018年工業增加值總量達到7.7萬億元,占全國比重超過1/5。
三省一市分工格局初步形成。整體上看,上海作為科技創新和金融中心,在先進制造業領域具有雄厚的研發基礎和產業化能力;江蘇經濟實力強,制造業整體實力居區域之首,擁有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浙江民營經濟基礎好,市場活力強,數字經濟發展特色鮮明;安徽作為長三角區域腹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呈后發趨勢,安徽合肥與上海張江同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產業集群化發展趨勢明顯。汽車、生物醫藥、綠色化工、智能制造、新材料等產業優勢突顯,正在培育一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產業體量占全國比重大,比如,長三角地區汽車產品產量占全國比重23%;集聚了全國1/3的生物醫藥產業園,擁有上海、杭州、泰州等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集成電路方面,僅上海市集成電路規模已占全國的1/5;新材料方面,長三角是我國新材料產業基地數量最多的地區,約占全國總量的1/3以上。
兩化融合水平全國領先。長三角地區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水平整體處于全國前列,據《兩化融合發展數據地圖(2018)》數據,上海、江蘇兩化融合發展總體水平分別為58.5、58.0,位居全國第2、3位。浙江、安徽的總體水平稍落后,分別為55.8和49.3,處于全國中上水平。
接下來,根據《綱要》部署,將加快制定實施《長三角制造業協同發展規劃》,以規劃為指導,統籌協調區域產業分工,在重點領域的關鍵環節集中資源形成合力,使區域產業分工格局更加優化,實現三省一市產業差異化發展。
以集聚區為重點,打造一批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根據《綱要》的部署,圍繞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汽車、綠色化工、紡織服裝、智能家電十大領域,建設一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形成若干世界級制造業集群。長三角地區入選發改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14個,14個集群在工信部2019年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初賽中勝出。這些集群將成為引領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促進產業鏈邁向現代化、高級化,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使長三角產業體系擁有世界級的產業競爭力。
以示范區為標桿,打破三省一市利益藩籬和政策壁壘。《綱要》提出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在市場準入、企業登記、土地管理、環境保護、投融資、財稅分享、人力資源管理、公共服務等方面加強政策協同。可見,在一體化方面將會有系列創新政策出臺,并將形成中心區、全域、全國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以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嘉善、青浦和吳江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以及區域內眾多的“產業飛地”為突破口,探索區域間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
以協同發展為目標,提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協調機構規格。《綱要》提出,成立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負責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各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家發展改革委。長三角一體化領導機制最初是1992年設立了城市協作部門主任聯席會議制度,1997年升格為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2018年長三角三省一市組建了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可以預見,隨著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在領導小組的統籌指導下,區域合作辦公室在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重大問題等方面將發揮更大作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