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裝機低迷是正常現象,未來的光伏裝機量是沒問題的。”
——高紀凡
“寒冬”不寒,是光伏的成長
隨著能源局三季度光伏新增裝機數據出爐,國內裝機不足16GW,類似于“行業寒冬”的訴苦、抱怨之聲隨之水漲船高,對行業未來產生了迷惘、灰暗等負面情緒。
面對低迷的行業士氣,在光伏行業協會CPIA所主辦,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承辦的中國光伏光伏行業年度大會暨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紀凡先生面對媒體給出了一劑強心針:“今年的這個裝機量是正常的,未來國內的裝機量也是沒問題的。”
對此,高紀凡先生提出了一個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認為穩定、協調,持續發展將成為未來光伏產業發展的關鍵詞。
那么,高紀凡先生為何將國內低迷的新增裝機看作是一件好事?
我覺得可以舉這樣一個例子:假設現在有兩個行業,A行業,可以保證每年5%的年化收益;B行業,第一年賺50%,第二年賺50%,第三年運氣不好,賠了50%。哪個行業賺得多?
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應該都是B行業吧,但實際上,A行業收益是1.05 X 1.05 X1.05=1.1576,三年下來總收益率為15.76%;而B行業,則是1.5 X1.5X0.5=1.125.三年總收益率為12.50%。
光伏行業以前是B行業,現在我們是A行業,所以這其實是一件好事情。今年國內的新增裝機下滑,只是產業成長的陣痛。
轉型陣痛將盡,光伏嬰孩已成年
之前的光伏行業,充斥著大起與大落,大冷與大熱,浪潮翻涌中既有四大首富的輝煌時代,也有英美雙反時的萬馬齊喑,既有金太陽之后的蓬勃發展,也有531之后的徹骨寒冬,激情澎湃之余,未免缺失了幾分穩健。
531政策是有其積極作用的,既緩解了財政壓力,又通過倒逼的方式促進了企業的降本增效、優勝劣汰,但因政策出臺的突然性,使市場對政策出現了過渡反饋,資本、金融紛紛逃離,使得行業遭受了重創。
有關部門吸取531的經驗,在制定19年的政策規劃時進行了充分的征求意見,也正是因為這充分二字,致使今年的政策出臺較慢,致使今年的新增裝機出現下滑,這都是正常的。卻保障了明年上半年的可持續性,明年的政策依然是在充分的征求了意見為前提制定的,也就是說,今年的半年空白陣痛期之后,我國的光伏政策已進入了良性的、連續性的循環。
等到了十四五期間,新增預計將以50GW為起步,然后以每年10%的增量速度發展,到了“十五五”的時候正好超過80GW,加上風能,這樣的增長速度正好滿足國家能源結構改革的戰略目標。
此外,我們看到即使今年國內的新增裝機不及預期,光伏產業也沒有垮,因為海外市場崛起了,這其實是光伏產業已經從幼兒走向青年的標志。
當一個人還是孩子的時候,他必然成長的很快,但他身體的承受能力和免疫能力都是不行的,一冷一熱都容易感冒生病,甚至出現夭折的危險,但當他長成青年之后,也許身體成長不再那么迅速,但他面對疾病的抵抗力和承受力也在成長,光伏產業或許以后走的不會再那么快,但一定會走的越來越穩,不會莫名其妙的摔跤。
這,就是一件好事。
青年的光伏需要合作,而不只是長身體
少年人的任務是長身體,所以以前光伏技術創新的首要任務就是降本增效,而青年人的目標是融入社會關系,實現從低質量穩定運營,向高質量穩定運營的轉變。
過去光伏行業的技術創新,是產業上下游無數的公司由一個又一個的小創新、小突破所組成,積跬步以至千里,終于迎來了現在的平價時代,然而“平價”的后面,還有“上網”兩個字。
光伏發電具有不穩定性,隨著光伏在電力能源行業的占比越來越重,這個問題將越來越尖銳,從次要矛盾發展為主要矛盾。
解決這一主要矛盾的手段,最終還是要依托于技術創新,比如儲能技術、智慧能源技術等,這就要求光伏行業不能再閉門造車,要和其他能源產業,尤其是電力產業展開更多更深入的合作。
這樣,才會讓光伏行業的外部環境變得穩定,而高紀凡先生堅信的是,只要光伏產業的外部環境可以穩定,光伏行業的發展就可持續,最終實現國家能源結構轉型的戰略目標。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