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可怕的森林大火可能成為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催化劑。如果是這樣的話,投資者應該再次關注中國,尤其是主導太陽能設備銷售的中國企業。
全球至少80%的太陽能組件和電池板是由中國制造商生產的。美國的關稅只影響全球市場的10%,而且市場競爭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動搖中國制造商的地位。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Center on Global Energy Policy)駐北京研究員凱文·圖(Kevin Tu)表示:“中國的主導地位是現狀。這些公司在從硅到成品面板的整個價值鏈中都表現出色。”
這并不是說晶科能源控股(JKS)、信義光能(00968。香港)和大全新能源公司(DQ)等股票(在過去一直)走勢平穩。與所有新興行業一樣,在2010年代全球太陽能裝機容量增長了10倍,生產商很難根據需求調整供應并保持盈利。該行業在2018年的年中陷入危機,當時中國政府大幅削減了對太陽能的補貼。中國國內安裝數量下降了15%以上,庫存下降了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中國的需求在2019年再次萎縮,然而世界其他國家的需求彌補了這一點。PV Infolink駐中國臺灣的首席分析師林可林(Corrine Lin)表示,2019年上半年,中國的太陽能組件出口額增長了90%,荷蘭和越南等國的訂單量都很大,2020年的情況應該會更好。
羅斯資本合伙公司(Roth Capital Partners)清潔技術高級研究員菲利普·沈(Philip Shen)表示,如今推動市場的是經濟,而不是短暫的政府政策。中國制造商把設備價格下調了四分之一,將太陽能推向與世界許多地方的化石燃料發電“并網”的關鍵基準。“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太陽能的新時代,越來越多的需求是無補貼的。我們認為,未來幾年盈利質量將穩步提高。”他說。
在2019年底的(市場需求)反彈之后,為這個即將到來的新時代挑選股票并非易事。管理著Guinness Atkinson替代能源基金的威爾·賴利(Will Riley)對移動設備生產商的商品化持謹慎態度,他正在尋找那些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的公司。
其中包括:太陽能玻璃的主要生產商信義光能、“成本最低的多晶硅制造商之一”大全新能源公司。目前,他已經放棄了最大的組件供應商晶科能源,因為該公司成本太高,而且在過去兩個月里,該公司股價已經上漲了一半。
一家落后于同行的公司是加拿大的太陽能公司Canadian Solar(CSIQ),該公司將以中國為中心的組件生產與三十多個實際的太陽能項目結合在一起,這些項目大多位于北美。該公司股價在過去一年僅僅上漲了33%。分析師表示,通過出售項目和向股東返還現金,該公司可以提高業績。
中國制造商對太陽能設備的近乎壟斷地位,說明了理清中國對世界其它地區的好壞影響的復雜性。高額的政府補貼無疑使中國制造商在這個行業站穩了腳跟。據PV Infolink的林可林介紹,就在2017年,美國和歐洲的競爭對手還是這一領域的佼佼者。然而,中國民營企業的聰明才智和經濟實力,使得太陽能產業的價格競爭提前到來。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員凱文·圖預計該行業最終會出現政治反彈。“這是不可持續的,我們可能會看到經合組織的(也就是富裕西方的)一些國家報復。”他表示。
目前,這里有一些有趣的投資前景。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