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東莞的立市之本和核心競爭力所在。2019年,東莞以建設廣東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實驗區為契機,通過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等舉措,推動土地、技術、人才、資金等資源要素進一步向先進制造業聚集,加速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先進制造業中心,2019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預計增長8.5%。
“拓空間”提供制造業空間支撐
乘坐莞惠城際鐵路在寮步站下車,一出站就能看到一片占地142畝的土地。這塊地位于鎮中心,其周圍分布著東莞籃球中心、香市動物園、佛靈湖郊野公園、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等建筑。讓人想不到的是,這塊地理位置優越的寶地已沉睡3年。
寮步鎮相關部門介紹,東莞市“拓空間”總指揮部與寮步鎮政府會同多家單位一起發力,從去年4月上報收儲方案,到11月1日成功推出市場,前后僅7個月。未來將開發集文化、體育、商業、旅游、居住等多功能于一體的軌道站點綜合服務體。
去年以來,東莞以市政府“一號文”的形式出臺40條政策,高位推動拓空間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空間承載能力。類似的“拓空間”大戲在東莞不斷上演。
數據顯示,去年,東莞市鎮收儲土地11807畝。盤活用地11588畝,處置閑置土地1839.8畝。認定10個市鎮聯合招商基地,推動3400多畝土地由“生地”變“熟地”。全年累計投入“三舊”改造資金350.8億元,完成改造項目149個、面積8181畝,新動工項目154個、面積11702畝。新啟動150畝以上重點更新單元74個。
“拓空間”帶來的效應是顯著的。東莞的“拓空間”不僅僅是拓寬了產業的發展空間,而且大大加快了東莞產業迭代步伐。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黃慧明就表示,“拓空間”更大意義在于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黃慧明以新加坡為例分析,雖然新加坡土地面積并不大,但卻實現超2萬億元的GDP,根源在于產業結構優、土地開發效率高。東莞要以“拓空間”為契機,逐步淘汰低產出、低附加值的產業,轉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業迭代升級。
以虎門鎮大寧社區為例,近年來,大寧社區通過“三舊”改造項目和“工改工”項目,推動社區經濟進一步發展。目前,該社區有各類企業300多家,2018年村組兩級總收入近2億元。目前,該社區正在籌建智慧產業園,建成達產后,預計每年將再增加兩三千萬元的集體收入。
大寧社區居民盧柏枝自豪地說:“這個項目不僅增加了土地的畝產,同時園區招攬容納3萬至5萬名高端人才,大寧的未來值得期待?!?/span>
創新驅動打造制造業動力引擎
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由電子科技大學廣東電子信息工程研究院持股孵化的企業泰斗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經過十余年的研究,增強了北斗系統國際競爭力,榮膺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泰斗微電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經過艱苦攻關,實現了對北斗系統功能和性能的補充和提升,使北斗系統具備了國際領先的分米級空間信號精度,在精準農業、海洋鉆探、消費無人機等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應用,直接經濟效益超過10億元,社會效益顯著,對提升我國北斗系統國際競爭力、規?;a業應用作出實質性的貢獻。
東莞2019年工業經濟發展成績單亮眼,規上工業企業總數排名全省第一。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推動力就是創新驅動。去年前11月,東莞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比分別提至54%、42.1%。73家企業入圍廣東制造業500強,總數全省第3。智能移動終端入圍國家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名單。
在創新驅動下,日益健全的電子信息等產業鏈條,成為東莞實現經濟逆勢上揚的重要支撐。去年1至11月,東莞規上工業增加值7.8%的增長中,電子信息制造業拉動的增長達6.6個百分點,其中華為、OPPO、vivo三大手機龍頭企業的貢獻率達84.6%。
近年來,東莞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大力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加快構建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四大創新體系。
2019年,東莞與中科院合作共建松山湖科學城,省同意將其納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散裂中子源向全球用戶開放,南方先進光源啟動預制研究;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引進了18個科研團隊和10位兩院院士,全年新增院士工作站8家,總數達29家;大灣區大學籌建、與香港知名大學合作辦學工作加快推進……越來越多的大院大所、高層次專家人才在東莞集聚,成為這座制造業城市的新標簽。
東莞企業競相扛起創新驅動的大旗。廣東省統計局近期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工業經濟創新驅動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13年至2018年5年間,東莞工業經濟創新驅動增幅的綜合指數,居珠三角第一。其中增長較多的分類指標是企業研發產出情況,綜合指數提高9.55,對東莞實施創新驅動的貢獻度非常大。去年,東莞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預計超過6200家。
未來,東莞制造業創新驅動的鼓點將更加緊密而又響亮。東莞將加快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高標準建設松山湖科學城,加快推進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進光源研究測試平臺建設,加快建設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加快推進新型研發機構提質增效,為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撐。大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吸引更多的院士、專家帶技術、帶項目來莞合作,籌建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中心,讓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東莞實現產業化。
優化營商環境為制造業投資松綁
前不久,東莞以商事制度改革為樣本,申報的“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項目,成功入圍全國法治政府建設單項示范創建候選項目,成為全省入圍的五個地區(項目)之一。
東莞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東莞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取得了突出成效。2018年,“一平臺三工程”獲評第五屆“中國法治政府獎”,東莞連續3年開辦企業便利度位居全省地級市第一。據統計,截至11月底,全市實有各類市場主體122.89萬戶,同比增長7.9%,市場主體及企業數量居全省地級市第一。
作為制造業名城,東莞不斷加強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投資松綁,成效顯著。
東莞以獲省委批準建設省改革創新實驗區為統攬,聚焦新舊動能轉換不夠充分和產業發展空間不足等問題,提出24項重點改革任務和首批28項請省支持事項;啟動實施優化市直管鎮體制改革,以松山湖、水鄉兩個功能區為試點,配套出臺“1+15”系列文件,下放市級事權168項,強化功能區統籌,激發基層發展活力;東莞狠抓“非公經濟50條”落實,出臺配套政策28份,完善升級企莞家平臺,為重點企業提供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政府服務。
一批難點、堵點、痛點,在東莞紛紛被破解。東莞深入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1300多個工程建設項目縮短了50%的審批時間;深入推進政務服務改革,建成啟用全省進駐部門最全、進駐事項最多、綜合窗集成最高的市民服務中心,市民和企業可辦行政許可事項890件,最多跑一次事項比例達91.8;推進惠企政策精準服務“一站享”、“銀政通”企業開辦一體機等六個特色品牌行動,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企業對改革的滿意度、獲得感,是檢驗改革成效的試金石。針對企業稅費負擔問題,東莞全面落實國家和省減稅降費政策,抓好增值稅改革、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社保費費率調整、個人所得稅改革等工作,全年累計減免稅費超過300億元,大大降低實體經濟成本。
隨著東莞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越來越多的龍頭企業來到東莞、愛上東莞。去年,東莞啟動總投資621億元的紫光芯云、200億元的鳳崗京東、170億元的新能源等一批標志性項目建設,引進了120億元的創智匯、100億元的大族激光、60億元的華勤等一批優質產業項目。全年共引進內外資項目4093宗,協議(合同)投資金額2930億元,單個項目平均規模增長39.6%。
金融+人才為制造業提供要素支撐
在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里,李群自動化測試間里擺放各種新款的工業機器人,正等著遠方的客戶參觀、下訂單。這家成立于2011年、集輕量型高端工業機器人研發、生產、銷售與應用于一體的高科技企業,雖然擁有多項國家發明專利等技術優勢,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抵押物,一般金融機構不愿進入,流動資金一度十分緊缺。
“通過對企業的調查,我們認為該企業技術力量很強,未來具有良好的成長空間?!睎|莞銀行相關負責人說,銀行為企業定造了“投聯貸”產品,給予4000萬元貸款額度,助力企業迅速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經營優勢,獲得了良好的發展。2018年,李群自動化被列入市倍增計劃試點企業,多款自主研發的機器人及關鍵零部件取得行業突破,朝著世界級輕量機器人領軍者的目標漸行漸近。
像李群自動化這樣的制造型企業不在少數,但是自2017年“倍增計劃”出臺后,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試點企業內涵增長和集約轉型,政府、金融機構等單位紛紛伸出援手,進而推動東莞產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隨著政策實施,它們融資難的問題逐漸得到緩解。
改革不止步。2018年,東莞創新出臺“非公經濟50條”,除了300億元的降成本舉措之外,更有500億元的增值服務,推動成本洼地的東莞成為企業的“成長高地”。
在金融方面,東莞提出充分運用再貼現和支小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東莞銀行在支小再貸款領域率先行動,優先投向東莞地區的普惠口徑小微企業,讓企業融資得到實惠。
在一系列政策紅利的釋放下,越來越多的“金融活水”流入實體經濟。其中,制造業新增貸款476億元,增長50.4%,占新增貸款的53.2%。值得一提的是,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首次突破1000億元,增長46.6%。
“多組數據也印證了金融活水滋養東莞實體經濟的力度進一步增強,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規模持續擴大,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新活力。”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陳鴻宇說。
筆者在采訪多家莞企了解到,企業要提升核心競爭力向前發展,除了金融要素外,人才要素也是重要的驅動力之一。
2017年12月7日,東莞正式提出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向人才釋放政策紅利。僅在2018年“技能人才之都”實施以來,累計新增技術工人14.51萬人,總量達到76.71萬人,占東莞實名制就業人員總量的15.17%,對比2017年底提升3.07個百分點。
去年,拓斯達廣發英雄帖,以百萬年薪聘請技術大牛,吸引了曾經在產業巨頭工作多年的高端研發人員徐小平、吉洋等人加盟。
在高端人才的加盟下,拓斯達科技創新、產品創新駛上了快車道——在第21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簡稱“工博會”)上,由徐小平、吉洋帶領60多名技術人員研發新品拓星辰1號,受到了市場的青睞,在工博會預售當天就連簽三單。
“當下5G時代,產品的研發也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自從高端人才加盟后,科技創新的速度明顯加快了,該產品的背后凝聚著60多位技術人員日均工作14小時以上,各項技術攻關1080次的成果?!蓖厮惯_市場部經理許鵬說。
技能人才大規模崛起、高端人才接連加盟,激發了產業的變革。2019年,預計東莞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5%。
在全球競爭越發激烈的今天,東莞憑借著金融、人才等要素的高速轉型、崛起,產業鏈也正向技術賦能持續深化,逐漸撕去了“代工”的標簽,朝著粵港澳大灣區先進制造業中心的目標更進了一步。
■一線實踐
從“荔枝園”到“中子源”,
大科學裝置帶來新動能
東莞大朗鎮水平村是著名的荔枝之鄉,村內光是過百歲樹齡的荔枝樹就有上千棵,所產荔枝品質尤佳。然而在過去十幾年間,大批中科院的專家們扎根在東莞腹地,在茂密的荔枝園里建起了一座面向尖端科學研究的散裂中子源,不僅打破了這里過去的寂靜,更是改寫了東莞乃至全國的創新格局。
在散裂中子源巨大的園區內,一棟棟銀白色建筑之下,是數百米長的直線與環形隧道,在普通人看不到的管線中,質子一圈圈地“奔跑加速”,最終達到0.9倍光速的驚人速度,再與靶心撞擊產生神奇的中子。
作為我國迄今為止單項投資規模最大的大科學工程,中國散裂中子源于2018年8月通過國家驗收并正式投入運行,使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散裂中子源的國家。散裂中子源的建成,也助力東莞從應用型創新向源頭創新邁出了重要一步。
中科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表示,這項“國之重器”支撐的學科研究和應用領域眾多,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與大型光源互補,卻發揮著其無法取代作用的新一代科學研究和先進材料研發的主流大科學裝置。
在前兩輪開放運行期間,散裂中子源就已經完成了上百個用戶課題,覆蓋了新型儲氫材料、鋰離子電池、太陽能電池薄膜、芯片的單粒子效應等眾多領域,并產生多篇用戶實驗成果論文。同時,散裂中子源也開展了航空材料、可燃冰、頁巖、催化劑等方面的研究。
高層次人才,是散裂中子源建設帶給東莞的另一筆巨大財富。中科院高能所東莞分部三四百位專家學者長期扎根東莞,并且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工程、技術和管理隊伍,并且平均年齡在40歲以內,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后續的大科學裝置建設提供了基礎保障。
短短數年間,中國散裂中子源還像一塊磁石一樣,吸引著全球各地的一流科學家紛至沓來,甚至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也專程前來東莞到園區走訪。許多港澳地區的大學還抓住機會,開始吸引中子散射研究和應用的人才,建設相關的學科,攜手散裂中子源加速推動新增譜儀和其他中子散射交叉學科應用型裝置的建設。
依托散裂中子源這個重要研究平臺,2018年2月,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也正式揭牌,以首期近50億元的大手筆,計劃打造具有國際重大影響的一流創新高地、高端人才匯聚地、產業技術創新策源地,吸引了中科院院士王恩哥、汪衛華等一大批材料領域的一流專家。
松山湖實驗室發力點同樣聚焦“卡脖子”技術,尤其是材料領域技術的成果轉移轉化。實驗室設立的創新樣板工廠平臺成立1年多來引入了兩批共18個高水平研究團隊,項目包括新材料超快激光極端精細加工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和器件、仿生控冰冷凍保存材料等一批“硬科技”產業化項目,都有望在短期內走向市場,其中不少項目已經與東莞本地政府、企業開展深度合作,有望在本地實現轉化。
重要科研資源的加速聚集,也極大帶動了東莞自身創新能力的提升。目前,東莞理工已經與中國散裂中子源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簽訂合作協議,形成了很多的交流互動、共建共享,從協同推進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到實驗室開放共用,以及專業教授、高層次人才之間的互聘兼職,甚至合作承擔某個項目做研發,逐步構建起全面合作關系。
“隨著材料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大科學裝置的落地,學校緊抓時機,于2018年設立了材料學院。”東莞理工學院副校長李文芳說,學校相關人員在參與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建設的過程中,逐步發現新材料產業廣闊的研發空間和應用前景,再加上建設高水平理工大學工作的不斷深化,東莞理工順勢成立了材料學與工程學院,加速在材料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
2019年9月,散裂中子源投入運行一周年之際,又迎來了它的“姐妹花”裝置——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項目動工。項目將圍繞南方光源項目及相關技術,開展前瞻性和系統性的研究工作,進行關鍵核心設備的研發,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國產化率,預計2021年完工。
未來,散裂中子源、同步輻射南方光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一大批重要的科學平臺扎堆聚集,將產生“1+1>2”的協同效應,一大批世界級的科技成果有望在此地產生。
與此同時,東莞也正全力籌備打造松山湖科學城,以及與深圳光明科學城攜手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進一步提升創新能級,打造從基礎研究到技術創新到成果轉化、新產業培育的全產業鏈創新體系,為東莞未來進一步創新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撐。
■對話
廣東省政府參事、廣東省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陳鴻宇:
東莞經濟進入良性循環的增長周期
問:您怎么評價東莞過去一年的經濟發展?
陳鴻宇:在復雜艱難的國內外經濟格局中,2019年東莞GDP取得增長7%的成績,既體現東莞經濟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也成為東莞努力推進結構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顯著標志,為東莞下一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傮w來看,東莞經濟進入一個新的良性循環的增長周期。
問:2019年,預計東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5%左右,規上工業企業總數達10658家。東莞工業增長為何比較好?
陳鴻宇:這是東莞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努力推進制造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手抓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的成果。東莞規上企業總數和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指標,與東莞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存貸款增速相得益彰,均居于全省前列,反映了東莞制造業已經具有強勁的發展勢頭。
另一方面,這一增長也得益于東莞近些年的政府機構改革、政府職能轉變和營商環境的改善。東莞地處廣深一線城市之間的優勢地理位置,使東莞得以享受兩地的溢出效應,再加上自身交通、營商服務水平的提高,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東莞工業發展才會如此之快。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