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僅打亂了武漢人民的日常生活,還有武漢工業生產的節奏:包括本田、現代等合資車企宣告停工,恢復生產的日期未知;我國重要的晶圓廠長江儲存產能已降至日常產能的一半左右。
疫情將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到了昔日的鋼鐵之城、如今的高新產業孵化地:武漢的科技產業有多繁榮、又對中國科技產業有哪些重要意義?接下來我們從高新企業產值、政策扶植和產業聚集的角度探索了這座光電子之城。
2018年產值首次破萬億
武漢高新技術是實體經濟增長極
湖北的第三產業強勢崛起不是偶然。2018年,武漢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首次突破1萬億,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突破3000億元,占GDP比重20.6%,成為武漢實體經濟增長極。
2019年,湖北GDP突破4.5萬億元,其中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為8.3%、41.7%、和50%;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33.6%、32.9%。
武漢科技產業
何以崛起?
創建于1988年的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有著一個人們更為熟悉的別稱“中國光谷”,它成為武漢高新技術的中流砥柱。
這塊規劃面積達到518平方公里的高新區,容納了數百所家國家級高校和科研機構,規模僅次于北京、上海;高新技術產業更是高達2770家,企業在2018年全年的收入超過了1.2萬億。單個東湖高新區在2018年的GDP產值超過1000億元,GDP增速達到了9.7%,在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可以媲美其他行政區的成就。
2018年,武漢市授權了37032項專利,每萬名人口發明專利的擁有量達到了34件;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了722.5億元,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二位。智力因素和資本實力疊加,光谷培養了大量的獨角獸和上市企業。
這些產業,
武漢領跑全國
物聯網企業集聚
2008年,由東湖高新區管委會批準授權,中國光谷創意產業基地正式掛牌成立。在此之后,以斗魚、石墨文檔、微派網絡、燈塔財經為代表的一系列本土互聯網科技公司崛起于此。騰訊、華為、小紅書等巨頭也逐步將分公司、研發中心等分支機構落戶于此。
AI藍媒匯根據公開資料統計,2008年至今,總部、第二總部落戶武漢的互聯網公司不少于60家,八成以上分布在光谷產業園區。
軟件與生命科學領域迅速成長
德勤2019年發布的《光谷高科技高成長20強暨光谷明日之星報告》中提到,比較光谷20強與全國50強企業中,行業比例數據顯示,光谷20強企業中有超過四分之一屬于互聯網企業,比例遠大于全國50強企業中中的互聯網公司占比。
此外,在光谷上榜企業中,軟件與生命科學領域的企業占數量優勢,這與光谷的相關政策扶持和該領域富有成長性機會有一定關系。 其中軟件領域企業主要發展泛AI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符合科技行業趨勢,生命科學領域企業則在生物技術、制藥、醫療器械三大塊均有分布。
而在規模方面,光谷的上榜企業多以1000萬-5000萬的中小企業為主,占比達60%,與往年情況類似。中小規模企業成長速度更快、戰略轉型也更為靈活,為科技領域帶來活力與機會。
四大基地、三大產業群匯集武漢王牌產業
2019年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發展新動能加速集聚。重點加快建設存儲器、航天產業、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四個國家新基地,著力打造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三大世界級產業集群。
在幾代人的創新創業積淀下、政策的扶植下,武漢光谷擁有了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生產基地、最大的光電器件研發生產基地、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和最大的地球空間信息產業基地,封城一舉,讓武漢的科技產業承受了巨大的產能壓力。
很多高新產業上游的企業,由于是技術密集型主導,尚且能通過遠程辦公解決復工的問題,但是中下游企業里有大多數是勞動力密集型電子制造企業,例如芯片的封測廠、手機代工廠,人員流動的減少導致用工荒,產能也大大減弱。一位富士康主管曾在媒體采訪中透露,按規定湖北企業2月14日復工,他們初步預計復工率只有1/5??磥斫饨蟮奈錆h,將面臨一場保護產業鏈不受轉移、鞏固產能的巨大挑戰。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