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標準看,國際標準化組織增材制造技術委員會(ISO/TC 261)、歐洲標準化組織增材制造技術委員會(CEN/TC 438)與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增材制造技術委員會(ASTMF 42)達成協議,共同構建和執行同一套增材制造標準體系,制定和實施同一套技術標準;2014年我國成為ISO/TC 261的P成員國,2016年成立全國增材制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562),在增材制造專用材料、工藝、設備、檢測和服務等領域制定和實施了一批技術標準。但與當前全球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迅猛態勢相比,我國增材制造領域仍然存在標準缺失、國際標準跟蹤轉化滯后、市場主體參與國內國際標準化工作程度不高等問題,迫切需要系統謀劃和全面推進增材制造標準化工作,充分發揮標準對增材制造產業發展的規制和引領作用。

關鍵技術標準重點面向制約當前產業發展的專用材料、工藝和設備、測試方法、專用軟件和服務等方面核心技術,開展“領航”型標準布局。行業應用標準側重滿足航空、航天、船舶、軌道交通裝備、汽車、核工業、電力裝備、生物醫療、家電、模具、鑄造等具體行業特殊應用標準需求。鼓勵針對具體技術和產品制定具有引領性、競爭性的團體標準。鼓勵運用綜合標準化的理念和方法,成體系、成系列地提出和研制標準綜合體。
資金保障方面,行動計劃提出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科技計劃項目以及行業和地方科技計劃項目中,加大對增材制造標準研制的支持力度。在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工作經費落實過程中,對增材制造標準研制予以適當傾斜。鼓勵企事業單位、社團組織等加大投入,支持開展增材制造標準研制與應用實施,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標準化經費投入機制。
《增材制造標準領航行動計劃(2020-2022年)》的發布,對國內3D打印企業有幾重利好。首先,行業標準化有利于淘汰落后技術和產能,提升行業整體水平,從而提升國內3D打印競爭力,使行業發展走上正確的軌道。其次,中國增材標準化委員會接軌國際標準,并實現國際標準轉化率90%的目標,將提升國內3D打印行業話語權,使國內技術、專利等知識價值在國際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促進國內企業走向全球市場。再次,政策和資金傾斜將給國內3D打印企業形成正向推力,吸引外資、風投進入國內市場,使中小型企業尤其是3D打印領域創業企業加速發展,快速成長為行業的領軍企業。最后,行業標準的確立將加速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從高等職校到大專院校、研究機構培養一批增材專業技術工人和科研人才,促進3D打印行業規模化普及,加快技術和應用成熟。
總之,在廣大3D打印行業企業積極復工復產的情況下,這個消息算是一劑強心針,使迷茫中的國內3D打印企業重裝上陣,迎接新的機會和挑戰。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