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巨頭鏖戰“尺寸”江湖
一片硅片的“尺寸”之爭,倒逼光伏巨頭們相繼祭出“殺手锏”。
“快了。”6月3日,隆基股份(601012.SH)方面針對18Xmm光伏組件新品發布日期向《中國經營報》記者如是回復。此前,隆基股份曾公開透露要發布“Hi-MO5”(暫定)系列產品,組件功率在530W左右。據了解,“Hi-MO5”是基于18Xmm硅片而生產,X代表什么數字仍是謎。
近年來,圍繞“降本增效、平價上網”訴求,大尺寸熱潮正周期性地在光伏行業內涌動。去年8月,隨著隆基股份和中環股份(002129.SZ)各推出166mm硅片和210mm硅片,一時間單晶“雙雄”形成了對峙局面。在166mm產業鏈形成燎原之勢時,中環股份也迎來東方日升(300118.SZ)、天合光能等其下游企業的同盟軍。
剛剛過去的5月,晶科能源(JKS.US)和晶澳科技(002459.SZ)先后公布了180mm組件新品。隨著隆基股份18Xmm產能逐漸上馬,原本的對峙局面似乎又要演變成“晶晶隆”(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隆基股份)和“天升環”(天合光能、東方日升、中環股份)的兩大陣營的較量。
在業內人士看來,硅片大尺寸化趨勢推動了光伏產業新舊產能的迭代,光伏企業的尺寸選擇、產能規劃布局又直接關系競爭成敗,影響著競爭格局的重塑。
“晶晶隆”步調歸一出擊?
今年5月,幾乎在同一時間,晶科能源和晶澳科技分別“云發布”180mm組件系列產品,名為Tiger Pro和DeepBlue3.0,組件功率高達580W和525W+。
與此同時,隆基股份也公開透露要發布“Hi-MO5”(暫定)系列產品,組件功率在530W左右,但是硅片尺寸卻遲遲未對外公開。
有業內人士猜測,隆基股份會選擇180mm和182mm之間的尺寸,可能是181.75mm。也有猜測,隆基股份可能在“憋大招”,希望產品更具差異性和競爭力。
不過拋開疑團,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和隆基股份如此快速推出新品的緣故,可能還有來自210mm尺寸陣營“天升環”的壓力。
“天合光能和東方日升兩家組件企業先后發布基于210mm硅片的500W+組件新品后,晶科能源、隆基股份和晶澳科技還是比較著急的。”一家組件企業的技術負責人張磊告訴本報記者。
據介紹,2019年下半年,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和隆基股份便開始籌備組件新品,三家企業通過溝通,并驗證了166mm尺寸之后的幾款不同尺寸產品。
晶澳科技市場總監張浩告訴記者,我們推出180mm尺寸是結合客戶需求、產線、技術升級等綜合因素決定的,基于目前的情況,210mm尺寸不是最優選擇。
隆基股份方面進一步向記者解釋,尺寸演變的最終結果還是需要和度電成本掛鉤。站在拉晶、切片等環節的成本,還有電池、組件成本,以及對系統成本的影響上,隆基做了全方位分析。界定18Xmm尺寸的原因在于集裝箱運輸的包裝尺寸,由于組件運輸成本占比越來越高,特別是很多海外市場涉及遠洋運輸。18Xmm對應的組件寬度是1130mm,這一寬度恰好是集裝箱豎著包裝組件、兩個包裝箱摞在一起進入到集裝箱的極限尺寸。
不過,三家企業為何均選擇了180mm~190mm之間的尺寸?在業內看來,一個很重要的現實原因便是受限于切片環節,考慮到資產折舊成本。
“目前三家企業切片機可能最大切割邊界為190mm,所以才出現了小于該邊界的180mm尺寸產品。”一位業內資深人士米立告訴記者,可能后續還會出現180mm~190mm之間的其他尺寸。
米立解釋,三家企業作為垂直一體化企業,在切片產能上有不少包袱,尤其是隆基股份,如果不做180mm或18Xmm產品,相當于切片產能直接廢掉了,對整個公司運營資金來說影響非常大。
“今年三家企業投入新產能應該直接會購買至少210mm尺寸的配套設備,向下兼容180mm或18Xmm產品。”米立分析,目前從整個產業鏈上看,硅片環節基本不用大改造,在電池和組件端則不一樣。如果選擇從166mm升級改造至180mm或18Xmm,則需要大改,效果不會特別好,意義并不大。
據了解,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隆基股份三家企業初期規劃的產能為10GW、14GW和10GW,預計8~9月實現量產。
“天升環”蓄勢爬坡
對于210mm陣營“天升環”來說,不管是180mm還是18Xmm尺寸產品都僅僅是過渡而已。
近日,三家企業均向記者表達了上述觀點。“(‘晶晶隆’)發布180mm或18Xmm尺寸產品屬于商業性決定,而210mm尺寸是技術發展的趨勢”。
記者注意到,自從2019年12月,東方日升基于210mm硅片發布功率500W組件后,進入2020年迅速又有新的電池和組件企業跟進。
1月11日,率先實現210mm電池量產的愛旭股份(600732.SH),推出了公司未來三年(2020~2022年)產品產能規劃。其計劃高效晶硅太陽能電池產能2020年底達到22GW,2021年底達到32GW,2022年底達到45GW,均基于166mm~210mm尺寸而規劃。
同時,通威股份(600438.SH)在電池業務上也加快了擴張節奏。2月11日,公司發布關于投資建設年產30GW高效太陽能電池及配套項目以及2020~2023年高純晶硅和太陽能電池業務發展規劃公告。其中,30GW高效太陽能電池項目,于2021年內實現投產,新建產線規格將全面兼容210mm及以下尺寸。
緊接著,2月27日,組件企業天合光能發布500W+至尊組件產品,又于3月19日宣布至尊組件中試線實現量產。對于210mm組件產能規劃,記者從天合光能招股書了解到,公司規劃2020~2022年分別約為10GW、21GW和31GW。
不僅如此,天合光能還專門公開了至尊組件技術白皮書,對技術問題、載荷性能、包裝、物流運輸、下游應用等問題進行說明,試圖增加更多企業加入210mm產業鏈陣營。
而作為210mm產品的引領者,中環股份方面6月3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2020年公司規劃210mm硅片產能19GW,明年或后年年中產能會達到45GW。同時,中環股份控股子公司環晟光伏已有2GW 210mm組件產能,在建的3GW產能預計明年一季度達產。
不過,記者注意到,2020年上半年基于210mm硅片的組件仍出貨有限。
“今年上半年出貨比較少是正常的,企業基本都在做一些產品認證、基建等工作,產出應該不超過4GW,下半年產能才會逐漸明顯爬坡。”張磊表示。
這也意味著,“晶晶隆”基于180mm或18Xmm硅片的組件產品和“天升環”基于210mm硅片的組件產品都將會在2020年下半年(三季度后)批量走向市場,兩股力量正式碰撞且交鋒。
重塑競爭格局?
目前光伏市場上158.75mm尺寸產品仍占據主流地位,同時166mm市占率也還在不斷提升。隨著210mm產能不斷爬坡和180mm或18Xmm產能的出現,光伏市場形勢將隨之發生變化。
米立預測,明年158.75mm產品也會越來越少,166mm產品會越來越多,而180mm或18Xmm的市場周期應該會出現在明后兩年。隨后,2023年開始210mm產品會占據大比例市場份額,也有可能會超預期發展。
根據隆基股份的銷售預測看,走勢也較為類似。“今年隆基預計166mm硅片將占據總出貨的70%以上,在組件出貨方面,Hi-MO5將占隆基組件出貨量的10%左右,到2021年預計隆基的Hi-MO5、Hi-MO4(166mm組件產品)分別將形成3︰7的銷售比例。”
米立還認為,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和隆基股份三家企業相對具有話語權,如今同步推出180mm或18Xmm組件,且在度電成本和功率上都略有優勢,可能產品推廣會更容易。“關于210mm整體市場進程,需要關注各家的擴產計劃,如果新增產能比較多,210mm市場推進速度就會快一些。”
而從電站下游終端來看,大尺寸組件能否被推廣應用也需要在成本和產能方面滿足要求。中國電建集團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新能源工程院資源與總圖所所長惠星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設計院會根據業主的要求,綜合產品價格和產能情況,設計不同的設計方案,哪一個成本更優,發電量更高,排序擇優。對于新建產能,如果產能不足,也沒辦法納入設計方案。”
那么,180mm或18Xmm組件的出現是否會堵截210mm市場?對此,天合光能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這首先取決于他們到底產出多少;其次取決于210mm陣營企業推動的速度和成本,如果速度和成本都可以達到,是不能阻擊的。實際上,對于210mm平臺,組件做到530W,甚至600W產品都是很容易的事情。
面對如此“混戰”局面,業內開始呼吁制定標準來結束紛雜的尺寸之爭。不過,企業又似乎不急于為大尺寸迸發出的可能性早下結論。
隆基股份方面認為,尺寸的標準一方面由市場決定,另一方面由邊界條件(影響度電成本的各項條件)決定,硅片尺寸并非越大越好。行業發展總是階段性地在進步,未來影響尺寸設計的邊界條件也會有一些新的變化,致使尺寸隨之改變。
上述天合光能業內人士也表示,“不要談終極尺寸,隨著技術進步,都會變的。目前參照半導體發展階段,未來3~5年210mm會是比較穩定的尺寸”。
事實上,企業在不同尺寸賽道的加速切換,不僅推動了行業降本增效,加速平價上網甚至低價時代的到來;而且也推動著新舊產能迭代,加速了市場優勝劣汰。
“這一輪競爭中,對于沒有條件規劃新產能的企業來說,可能就比較尷尬了,落后產能會加速被市場淘汰。目前整體產業集中度越來越高,最終每一個環節會集中于3~5家企業。近日工信部發布了《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20年本)》征求意見稿也會加速這種趨勢的形成。”米立認為。
當然,有一些企業希望通過“尺寸之機”突圍,重塑競爭格局的地位。米立說,天合光能回國上市,希望借力210mm概念產品趨勢,將丟掉的江山地位再找回來。東方日升站隊210mm也希望向前沖一把,進入全球前五的位置。它們都需要代表性的標簽產品。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