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軌道交通新聞

    工業機器人:國產品牌與進口品牌的差別在哪?

    星之球科技 來源:榮格工業資源網2020-06-15 我要評論(0 )   

    近年來,在人口紅利逐步消退及科技進步的背景下,中國制造業企業自動化升級、機器換人的需求逐年攀升。盡管國產機器人市場需求突飛猛進,但國內市場一直被外來品牌壟斷...

        近年來,在人口紅利逐步消退及科技進步的背景下,中國制造業企業自動化升級、機器換人的需求逐年攀升。

     

         盡管國產機器人市場需求突飛猛進,但國內市場一直被外來品牌壟斷。不可否認,中國本土機器人企業起步晚,在產品功能、精度和穩定性等方面還在追趕國際高端水平。早期的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被"四大家族"(ABB、發那科、KUKA、安川)占領,其中有兩個關鍵因素:一個是控制系統,還有核心零部件。比如諧波減速器基本長期被日本品牌占領,曾經給國內廠商的售價比"四大"的售價出幾倍。軟件系統也是類似的情況。因此,國產機器人在起步階段既沒有技術優勢,也沒有成本優勢。

     

         核心零部件的進步,本土與進口機器人差距在縮小

     

         民族工業發展程度也一定程度代表了國力的發展,機器人與自動化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中國制造2025,新舊動能轉換等,這些對國產機器人企業的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近年來國內政策大力推動,工業機器人開始廣泛應用。而產線改造的國產化,使國產機器人從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到整機制造等都獲得了大量實踐與探索機會,產業鏈中各領域相繼涌現出一些企業尖兵。

     

         在工業機器人的核心技術方面,硬件包括減速機和電機等核心零部件,有國產諧波減速機蘇州綠的等品牌的崛起,隨著國產機器人市場占有量與品質需求的提升,核心零部件產品技術也不斷迭代。其技術成熟度越來越高,價格也更加透明,這為國產機器人發展提供了大量機會。

     

         不可否認,國產零部件與進口相比還存在差異,但目前來看,這不是阻礙國產機器人品質追趕的關鍵要素。因為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主流供應商已經全球化,國內外機器人生產商的采購價差正漸漸趨近。國產機器人與進口機器人在同等品質硬件上的成本幾乎在同一水平線上。

     

         更重要的部分是控制器和軟件算法,即工業機器人的大腦--控制系統。其核心關鍵是軟件算法,目前國內也有為數不多的幾家機器人廠商實現了高性能控制系統的自主研發。十年前,ABB通過一段視頻展示了其機器人運動控制系統的領先技術,工業機器人在幾個整齊排列的易拉罐間快速運動,易拉罐和機器人末端工具之間的空隙只有1mm。讓人震驚的是,機器人運動高速且精準,不會撞到罐壁。長期以來,中高端市場一直被進口品牌壟斷,國產機器人從業者也感受到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困境。

     

         直到2017年上海工業博覽會,這項技術才由國產機器人首次復現。珞石機器人自主研發的控制系統,通過算法實現拖動示教、碰撞檢測、柔順控制等功能,還賦予了工業機器人高精、高速、穩定、協作的性能。近年有越來越多的本土企業注重技術驅動,進軍中高端市場。部分國內企業的控制技術已經可以比肩國際水平。隨著產業鏈條的不斷深入發展,國產機器人廠商與進口品牌的技術差距將會越來越小。

     

         低成本高品質,本土機器人企業的硬核突圍

     

         在工業機器人發展最初,汽車制造業是應用最廣的領域,因此高負載是工業機器人傳統主流型號產品。而在高負載機器人領域,國內成長起以新松為代表的老牌優質機器人廠商。

     

         中國是工業生產大國,中國工業擁有汽車制造、3C電子、金屬加工、塑料、食品、鞋服等領域的廣闊產業布局。近年新興國產機器人品牌不斷涌現,而很多企業發展初期以"低價"做為搶占市場的最大優勢,不少國內企業甚至為此犧牲巨額利潤及品質。當制造企業轉型升級不斷深入,大量因自動化設備質量造成的停工問題,設備穩定性問題導致的良品率、一致性的問題開始浮出水面,國內用戶企業對自動化的認識開始從成本導向轉為效率導向。

     

         沒有進口品牌幾十年的先發優勢與生產考驗,國產機器人如何在穩定性、可靠性等品質上突圍?答案是有把品質管理做到極致,從核心零部件與原材料的選擇開始,即進入嚴格的檢測系統流程,在裝配環節更有詳盡的管理細則。現在國產機器人的先鋒企業在這一方面也有深入布局。例如珞石機器人設有專業的品控實驗室,從電機、減速機到電纜等每一個零部件都需通過多維度的極限耐受測試方可被采用,僅一條電纜就需要經歷1000萬次的極限彎折。而生產環節更是嚴格到每一顆螺釘的扭矩標準,這樣的螺釘有數百個。除此之外,每一臺機器人從裝配完成到出廠之間,必需經歷120小時全面的不間斷運行測試,以保障在用戶現場的穩定可靠。據悉,珞石機器人已經在用戶生產現場實現了超過20000小時的無故障運行,這是品質的強有力保障。

     

         從宏觀來看,國產工業機器人與發達國際相比還有一段距離,但差距將逐漸縮小。部分國產機器人隨著品質技術的深入鉆研提升,也開始走出國門,跨入國際市場。相比進口品牌,低價格的國產工業機器人,能以更優的技術及可靠性服務國外內制造企業,即是占據了更高的性價比優勢,所以國產機器人的機會與空間依然很大。

     

         進口還是國產,關鍵在于解決什么樣的問題

     

         在全球智能制造轉型的大趨勢下,工業機器人必將成為不可獲缺的關鍵角色,而工廠里進行大規模機器換人的最終目標是為了降低用工成本,同時能夠結合新一代信息技術,利用大數據分析、預測性維護等方式將工廠整體生產效益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目前工業機器人在產線上主要接替簡單的重復性勞動,太昂貴的機器人會失去代替的意義。低成本的工業機器人更有利于推動工業4.0和智能制造方案的落地,而智能制造模式對柔性化、數字化、智能化提出了新的需求,工業機器人還要有好的品質和先進的功能。所以,一些本土的優質機器人產品具有很大的優勢。

     

         還有,中國擁有龐大的產業集群,各個行業的生產藝不同,而工廠企業對機器人的要求也不相同。在一些新的領域里,國產和進口機器人處于同一起跑線,如何選擇工業機器人要看用戶想解決怎樣的問題,是否符合預期的投資回報。因此,不管是進口還是國產品牌,還要看是否能提供適用于細分行業的高效解決方案。

     

         后疫情時代,工業機器人如何脫穎而出?

     

         經過此次肺炎疫情,制造業企業對自動化生產的認知有望得到大幅提升。但成本的回收仍然是企業投資自動化生產必須要考慮的因素之一。

     

         近年來,隨著國內工業機器人產業鏈逐漸成熟,工業機器人的成本也在逐漸降低。據國際工業機器人聯合會(IFR)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工業機器人銷售額達到51.2億美金,同比增長30%;2018年至2019年工業機器人行業上下游供應鏈進一步成熟,國內工業機器人產品硬件成本下滑,目前業內產品能力較強的工業機器人企業已將產品的投資回收期壓至2年—1.5年內。

     

         工業機器人產業鏈較長,涉及企業眾多。在這條產業鏈中,機器換人的根本驅動力是其相對于人工的經濟性,上游核心部件的國產化、成本降低是實現手段之一。


    轉載請注明出處。

    制造業工業機器人激光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