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華為不斷打破偏見、突破邊界,扛起以組串逆變器為核心的智能光伏,改變了光伏逆變器的市場格局:大型地面電站不再是集中式逆變器的專屬應用場景,智能光伏也不僅僅停留在監控層面……見證了光伏產業變化之后,業內不禁發出“華為來了,玩法變了”的感慨。
“過去十年是光伏由補貼走向平價的十年,未來十年是光伏由平價電走向主力電的十年。”華為智能光伏業務副總裁兼商用電站業務總經理張先淼一語概括了光伏產業的過去及未來。那么,下一個十年,華為要做些什么?
AI落地,重構光伏
在今年SNEC光伏展會上,組串式產品成為逆變器企業爭相展示的亮點,盡享主角光環。企業的共同選擇印證了客戶的實際需求,近期央、國企約20GW規模的項目采購中,80%都選擇了組串式逆變器。從戶用屋頂、工商業廠房到大型地面電站,在華為的帶領下,組串式逆變器成為了全場景的主流。
2013年,華為經過多方考慮選擇了組串式逆變器技術路線,2014年華為FusionSolar 1.0正式面世,自此深挖智能化的潛力,謀求光伏系統全生命周期的穩定運行、最佳發電是華為的研究重點。作為華為內部最早接觸光伏領域并主導華為第一代SUN2000產品設計開發的關鍵成員,張先淼對智能光伏的理解更為深刻。“過去逆變器只是做好自己的事,而在大數據、AI等技術的加持下逆變器將承擔更多的責任,包括發電、運維、支撐電網等。”
“在這一原則下,企業要謀求整個系統的降本,而不是只追求單個產品的降本。”張先淼表示,通常逆變器功率越大成本越低,功率提升后,單體電站用的逆變器數量減少,安裝成本和支架成本會隨之降低。但若從整個系統考量,組串式逆變器功率不能一味求大,在基于當前1500V系統電壓下功率大幅提升后逆變器前級接的光伏線纜用量會增加,經測算196kW與300kW逆變器相比前級線纜的成本會低1分錢以上。“考慮到整個系統成本,在1500V的電壓等級下,當前200kW左右的逆變器容量是最優選擇。”
智能化手段對提高電站發電量大有裨益,在智能化普及的今天,逆變器企業的競爭力體現在誰能率先實現AI技術落地。張先淼表示,AI能力的培養需要強大的研發能力和投入,得益于專業團隊的優勢,華為將AI能力移植到光伏領域的過程非常順滑,可以實現光伏全場景應用。而針對不同場景,基于AI的解決方案又可以抓住用戶的痛點,如大型地面電站更關注收益,戶用及工商業項目要確保安全性第一。
整體來看,光伏電站的高收益體現在發電和運維兩大環節。華為基于AI自學習跟蹤算法的SDS系統,可將跟蹤支架調整到最優角度,實現雙面組件跟蹤支架+多路MPPT智能光伏控制器的更優融合,將發電量提升1%以上,這相當于逆變器降本20%。運維環節,華為智能IV診斷4.0方案可在15分鐘內完成百兆瓦電站的檢測,準確率高達95%以上。北京鑒衡認證認定其綜合性能水平達到“L4”,這是目前業界最高水準。在張先淼看來,并不是所有的IV診斷技術都具備“掃得清,識得全、判得準”的優勢,這一點客戶感受更為深刻,誤報、漏報等情況會變相增加運維成本,損失發電量,主要原因也是一沒有AI的算法技術,二沒有海量數據的積累。
在安全性上,直流拉弧是屋面分布式項目最大的安全威脅,華為首次將AI算法融入AFCI智能電弧檢測方案,可實現電弧及故障精準定位,并區分噪聲和電弧特征,不誤報和不漏報。這一技術獲得了鑒衡認證首張AFCI性能最高等級認證證書。
正如張先淼所言,在AI時代逆變器被賦予了更多職能,除了確保整個系統最優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從適應電網轉變為支撐電網。據業內測算,未來三年整個光伏市場的滲透率會進入30%-50%階段,如何減少對電網的沖擊,在弱電網環境下穩定運行成為光伏行業的共同挑戰。
這對逆變器提出了新考驗,即在滿足電站25年穩定運行的同時還要滿足不同階段的SCR要求,當前在西北大規模的老舊電站技改的主要驅動力就是要升級并網能力。這里的關鍵在于,未來幾年在不需要更換硬件的基礎上,通過軟件升級戰勝新的挑戰。華為AI BOOST智能并網算法重構并網,在各種惡劣電網環境,包括SCR下限1.5的情況下均能穩定運行,不脫網、不降額,可長期適應未來電網的變化。
“未來十年的另一個重要變化,是光伏電站的并網性能和調峰性能要向傳統火電機組靠攏,光伏發電的間歇性缺陷決定了它要成為主導能源必須結合儲能。”張先淼表示,這不是簡單粗暴的1+1,而是真正實現光儲共生。
光儲共生,華為的新玩法
近兩年光伏電站配置儲能蔚然成風,尤其是今年以來包括山東、內蒙古、湖北、山西等多個省份在光伏電站建設方案中明確鼓勵新能源電站配置儲能,并提出優先支持配置儲能的新能源發電項目。
而硬幣的另一面,光伏電站配置儲能帶來的高投入,給電站業主帶來了較大的成本壓力,不僅壓縮了企業的盈利空間,項目投資的回收周期也在延長。一邊在呼吁,一邊在叫苦,是當前光儲市場的真實寫照。
張先淼直言,“當前光伏電站加儲能更像是義務勞動,沒有明確的經濟性,只是增加了成本。”究其原因是在我國當前的電力機制下經濟性體現不出來,火電機組調峰的成本很高,會有效率及壽命的損失。市場化以后電網的調峰需求就是儲能的主要市場空間,這也是為什么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如美國、澳洲、歐洲等地儲能率先發展起來。
“儲能作為新興產業,需要一個清晰的商業機制,現在的狀況很不健康,企業只重視初始投資成本,不注重生命周期的發電能力。我們做過調查,當前市場的儲能解決方案普遍存在效率低、電池容量衰減快的問題,分析實際投運的儲能電站嚴重的運行三年容量衰減只剩三成。”張先淼認為,只有將按儲能按裝機容量的考核機制轉變為按發電能力考核,聚焦整個生命周期的發電能力,才能促進行業健康快速發展。
而從長遠來看,我國電力體制改革在持續推進,多地陸續開展了電力現貨交易試點,為光伏+儲能帶來了新的機遇。業內專家預測“十四五”期間,光伏+儲能將成為重要的新業態。華為在年初智能光伏十大趨勢的發布會上預判,到2025年光伏電站光儲共生比例將達到30%以上。光儲融合的廣闊前景驅動下,逆變器企業將觸角伸向儲能系統解決方案。
據了解,儲能系統主要包括電池、逆變器、電池管理系統(BMS)等。張先淼表示,儲能系統比純光系統要復雜很多,蓄電池比光伏電池嬌氣很多,對溫度、充放電的電流以及電壓都非常敏感,需要很精細的管理,才能把它的能力發揮到最好,將它的壽命做到最長。
華為的路徑是聚焦自己擅長的數字化、控制、電力電子領域,并與其他專業的儲能電芯企業形成互補。華為與國內一線廠商合作,將采購回來的電芯做系統集成,包括BMS管理、溫控管理,電池簇的充放電管理,集裝箱的充放電管理,PCS,光儲結合等。
張先淼介紹,華為儲能解決方案將于明年一季度正式上市,對于市場接受程度,張先淼頗為自信,“華為的儲能解決方案將有別于當前市場上的所有解決方案,我們將電力電子技術、溫控技術、AI技術等與電芯的結合做到極致,相比當前市場的主流解決方案,華為儲能解決方案可以將儲能系統的度電成本降低30%以上,可以大幅提升客戶電站的整體投資收益。”
光儲融合要想實現1+1>2需要依靠技術上的深度融合,這恰好是華為擅長的。如同十年前進入光伏領域一樣,十年后,華為又將躍入儲能領域,可以預見儲能新氣象即將到來。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