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冠脈支架集中帶量采購擬中選結果在天津產生,此次是國家首次組織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共有11家中外企業26個冠脈支架產品參與投標。
最終通過公開競價,10個中標產品價格均不超過千元,均價從1.3萬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最低僅469元。與2019年相比,相同企業的相同產品平均降價93%,國內產品平均降價92%,進口產品平均降價95%。按意向采購量計算,預計節約109億元。此次采購周期為期兩年,預計全國患者將于2021年1月用上國家集采降價后的中選產品。
心臟支架又稱冠脈支架,是用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PCI)的耗材,通過微創介入技術,把支架通過病人的股動脈或橈動脈“捅”到發生嚴重狹窄導致冠心病的心臟冠狀動脈,是一種迅速有效改善冠心病病情的治療方式。
然而此前心臟支架價格動輒上萬元,一臺手術甚至得數萬元,這對于尋常家庭來說并不是一筆小數。因此對患者而言,這樣大幅地降價,顯然能極大減輕就醫負擔。
不過與此同時,有不少網友質疑,價格這么低的心臟支架能用嗎,質量如何保障?企業無利可圖,產品未來如何更新換代?
心臟支架為什么會成為國家啟動高值醫用耗材帶量采購后進行的首個品種?
東南大學醫療保險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張曉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心臟支架同時具備市場需求的急迫性和支架技術的成熟性兩個特征。
心血管疾病是一種高致死率的常見病,多年來穩居中國居民常見死亡原因的前三位,而心臟支架植入手術是最有效減少患者死亡的一個手段。
根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目前中國心血管病患病人數達3.3億;從2009年到2019年,中國冠心病(PCI)手術量從23萬例發展到超過100萬例,年增長速度10%—20%。
另有數據顯示,以每臺手術支架使用量約1.5枚計算,中國一年要用掉150萬個心臟支架。
公開數據顯示,國產冠脈支架品牌價格在7500元-18500元,進口品牌價格11400元-23300元,而同代支架在巴西只要2183元,美國患者則需要支付6403元-18507元,法國零售價6881元,2020年3月,印度政府甚至規定藥物洗脫支架天花板價,將其調整為756元。
據國家醫保局介紹,中國醫用耗材市場規模3200億元,其中高值醫用耗材1500億元。而冠脈支架的總費用就達150億元左右,占到全國高值醫用耗材總費用的十分之一。
由此可見,心臟支架控費需求十分迫切。
另一方面,技術成熟,有一定的國產化率也便于帶量采購的實施和執行。張曉表示,心臟支架誕生已經很多年,技術相對成熟。更難能可貴的是,國內企業的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國際大廠競爭。數據顯示,當前中國冠脈藥物洗脫支架國產化比率已經達到80%左右。如此一來,不僅價格容易談,本土企業也可以在進入采購名單后迅速搶占市場,推動國內企業的發展和進步。
相反,國產產品少、國化率很低的品種由于議價權基本由海外企業把持,比較難以推行耗材帶量采購,即便執行帶量采購,國產企業也缺乏足夠的產品進行進口替代。
綜上所述,由于臨床用量較大、競爭充分,“充分競價”的條件已經成熟,心臟支架成為國家首個高值醫用耗材領域集采品種較為合適。
從1.3萬元下降至700元,降幅確實較大,但爭議卻隨之而來:為何以前的心臟支架那么貴,現在又是如此便宜?
廣州眾成醫療器械產業高級研究員鄭珂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過去心臟支架的成本主要在于前期的研發投入,在產品未獲得注冊證之前,早已經歷長期的動物實驗、臨床試驗、還有注冊審批環節,各環節均有高額費用。此外,過去流通環節的費用加成使得價格虛高。
有人形容高值醫用耗材里的價格水分就像水盆里的毛巾,“拎起來就淋水,根本不用擠。”心臟支架不同于尋常藥品,幾乎無法尋求院外市場,醫院乃耗材企業的“兵家必爭之地”。因此企業不得不費心經營銷售渠道,養著大批銷售隊伍。而且由于市場太大,一家企業很難做到跑遍全國,因此就給了眾多銷售公司生長的土壤。而銷售公司為了攫取利潤,就會在出廠價上再度加價。
國家醫療保障局醫藥價格和招標采購司司長鐘東波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現在藥品價格虛高關鍵在于銷售費用高。國家主動集中采購的核心是帶量采購機制,相當于供需直接見面,把中間所有銷售費用節省下來,這是降價幅度大的主要原因。
“經歷了將近十年的市場,目前三代冠脈支架早期的研發成本已填補完全,再加上量采省去了多級流通環節,700塊均價已十分接近生產造價成本。”鄭珂表示。
而至于老百姓擔心的質量問題,鄭珂認為完全不用擔心。國內醫療器械植入類產品都是嚴格經過動物實驗、臨床試驗的,同時量采有專家對產品技術與質量評價環節,中標產品的質量是靠譜的。
官方亦對此回應稱,在集中招采前,天津市有關部門密集調研醫療器械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對檢測能力進行摸底,保證中選產品質量可追溯。確保每一個產品應用到患者身上是安全的,是有效的。
不過還是要防范醫院為了多賺錢,最終給患者的價格并沒有降下來多少。
所以,這次把心臟支架價格降下來,只是令人欣慰的第一步。如何兌現這一利好,之后還需要加強監管,讓病人真正用上可靠、性價比高的心臟支架。
此番集采過后,有聲音認為,降價幅度如此之大不利于企業未來發展,行業也將萎縮。
中標結果公布后的第二天,醫療器械公司的股價就應聲大跌。11月6日,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以申萬行業分類共有78家醫療器械上市公司,其中多達71家當天收跌,總市值合計蒸發超過700億元。
事實上,早在今年10月16日,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聯合采購辦公室發布《國家組織冠脈支架集中帶量采購文件》時,資本市場就已經先知先覺。在上述信息公布后的首個交易日,對應二級市場冠脈支架相關企業的股價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波動。微創醫療股票下跌11.62%,收報28.85港元;樂普醫療股票下跌8.83%,收報31.28元;藍帆醫療股票下跌3.88%,收報24.99元;信立泰股票下跌5.29%,收報31.70元。
國信證券11月6日發布研報表示,行業生態預計發生較大變化,長期行業邏輯面臨轉變,金屬支架進入低毛利時代,流通端利潤空間大幅壓縮,受到沖擊更為顯著。降價后預計凈利率水平在0-10%,按照均價700元的中標價測算,估計單個支架的凈利潤空間壓縮至0-70元。此前單個支架預計凈利潤在640-1440元,降價后對金屬支架利潤率影響預計較大。
不過對此張曉并不這么認為。本輪心臟支架帶量采購,并沒有對心血管介入高值耗材實施全線降價,實施支架手術的導管、球囊等產品尚未納入其中。更何況集中采購的量僅為實際需求量的2/3至70%左右,已經為廠商留下了充足的緩沖空間,允許市場和企業充分發育。
此外,從去年參與試點地區的集采結果來看,盡管中標價格較產品原價降幅較大,但中標價格并未低于產品出廠價,通過帶量機構反而增加了公司銷量。參考4+7藥品帶量采購,由于終端價格的下降,終端使用率提升較多,品種總銷量提升45%,其中帶量采購入選品種量提升225%。
同亨投資創始合伙人楊廷武則表示,中國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心臟支架行業依然處于高速增長的態勢。在這個大背景下,整個行業的創新和創造力不會因為此次集采而消失。相反,集采有利于提升行業集中度,未來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將崛起。“當廣大患者面對幾百元的老產品和療效更好的幾千元的新產品,即使沒有醫保支持,多數患者也會選著更貴的效果更好的新產品。”
9月30日,曾有投資者在互動平臺上提問此番中標的藍帆醫療稱:“中國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集中采購正式啟動,冠脈支架被確定為首個采購品種,采購結果有望于2021年1月正式執行。請問對公司冠脈支架產品將會產生什么影響?”
對此,藍帆醫療回復稱,從公司中標山西省份的經驗來看,在渠道價值體系的重塑上,預期銷售費用和市場費用會有一定降低。國家帶量采購的本質是壓縮中間流通環節,對于生產廠家來說不僅會降低市場和銷售費用,同時也會促進頭部企業的進一步成長。整體來看預期較樂觀,公司也在積極準備國家冠脈支架的集中采購。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