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5日,由國際能源網主辦的“2020第五屆中國光伏產業論壇暨2020中國好光伏品牌盛典”在北京希爾頓逸林酒店盛大召開。北京鑒衡認證中心副主任紀振雙針對光伏智能化的未來建設做出預判和分析。他指出,“智能化是光伏的不二選擇,任重道遠?!?/strong>
北京鑒衡認證中心副主任 紀振雙
光伏產業技術發展向好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光伏發電產業發展迅速,目前已建立了大型光伏電站、分布式光伏發電以及離網光伏系統等多元化的光伏發電市場,與此同時,我國在裝機量、硅片生產方面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國際能源網記者了解到,2017年,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為53.06GW,創造歷史新高。2018年開始,我國光伏產業開始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光伏新增裝機18.7GW。預計今年年底,光伏全年發電量有望增長17.1%。就產業能否達到預計目標這個問題,紀振雙認為,我國光伏行業還需明確光伏發展方向,解決消納、土地、效率、成本等四方面制約問題。
談到我國光伏產業技術未來發展方向時,紀振雙表示,未來光伏的裝機規模和發展速度取決于產業發展的制約性因素,即瓶頸問題解決的好壞和快慢。當前,數字技術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光伏也會不例外。適配、集約、高效、智能、綠色將成為光伏產業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而我們能為未來光伏產業技術做的就是建立約束性技術指標,拒絕落后產能擠占有限的消納和土地資源。
光伏智能化建設不可替代
隨著光伏產業技術的不斷突破,光伏產業智能化已成為包括光伏企業在內的眾多制造企業的新目標。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光伏產業從自動化向智能化升級,可以有效提升光伏發電量、降低建設與運維成本。
由此可見,光伏智能化已經是光伏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紀振雙表示,在技術更迭如此迅速的時代里,技術進步將是光伏產業發展的主要推手,智能化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他預計,光伏智能化技術未來會滲透到產業鏈(含服務鏈)的方方面面,如與虛擬電廠的適配、與建筑的結合、與農業和養殖業的組合等等。
站在產業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光伏智能化建設的重點和方向,紀振雙表示,光伏智能化不能成為噱頭,而應成為破解產業發展痛點問題的新時代高科技技術。
“我們光伏業界應該以問題導向為原則,將'自感知、自診斷、自適應、自調節、自維護'作為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系統規劃光伏發電智能化建設,包括各層級功能基線的分配、技術開發和標準制訂等?!?strong>紀振雙強調,中短期內,光伏行業應該優先做好底層支撐性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如此更便于光伏智能化技術的普遍實現。
夯實智能光伏底層支撐技術
對照光伏發電建設過程、系統構成和功能要求,紀振雙用3個事例解析了光伏智能化建設底層支撐技術的重要性。他認為,底層技術開發的重點在于系統和設備性能自診斷、尋優和控制技術開發,系統和設備智能安全控制技術開發,電網適應性智能調控技術開發等三個大點。
據紀振雙介紹,光伏發電占地廣,故障源點多面廣,每塊組件、每條線路、每處連接都可能發生故障,靠人工和傳統檢測方式,無法做到全覆蓋,且效率低。然而,以組串IV感知為主的性能診斷及尋優和調控技術,可以有效的進行故障診斷,這是很好的底層支撐技術。他表示,光伏產業發展到現在,應用端的技術研發水平相較于制造端是滯后的,只有不斷在應用端加底層技術,如IV感知測試等,才能擺脫技術桎梏。
目前,在業內直流拉弧和接地可以稱得上是光伏電氣安全的兩大“殺手”。安全為天,如何有效保證直流側的電力安全,是光伏行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而最新研發的以直流拉弧檢測和快速關斷、絕緣和殘余電流檢測與控制為主的底層支撐技術——直流電氣安全控制技術,可以有效解決這個難題。
總體而言,紀振雙認為,深入推進光伏智能化發展的關鍵,還在于回歸光伏企業本身,深刻把握“管住中間、放開兩頭”這一核心思想,真正做到光伏監管的兩頭全面放開、中間監管有效,放而不亂、改而有序。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