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3D打印操作員都有一個“打印世界”的夢。萬物皆可“打印”,這樣的方式確實很酷。
隨著機器手臂上下左右擺動,線材一點點縮短,20分鐘后,一個塑料棋子被“打印”了出來;當激光射出的光斑照在光敏樹脂里,10個小時后,一個零件模型被“打印”了出來,搭載模型的平臺從樹脂池里升起的瞬間,很多人會被神奇的“工業力量”所震撼……
操作這些3D打印機器的人,現在有了正式的名字:增材制造設備操作員。他們被3D打印所吸引,也深深熱愛著這個朝陽行業。
文/片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許建立王開智
“想象一下,這很酷”
2020年7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正式向社會發布了9個新職業,其中“增材制造設備操作員”在列。
所謂增材制造,就是一種快速成形技術,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通過“自下而上”逐層的材料累加構造物體,因為整個過程很像“三維立體打印”,所以就有了“3D打印”的俗稱。
相對于傳統的制造模式,增材制造顛覆性地實現了零件從無到有的“自由制造”,解決了許多復雜結構零件的成形問題,并大大減少了加工工序。
對這個新職業,人社部門的定位是:從事增材制造設備安裝、調試、維修和保養,以及生產操作和運行管理的人員。
李奇就是其中的一員,作為濟南海域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3D打印操作員,從11月中旬到現在,他一直為一件污水處理裝備的模型而忙碌。根據甲方要求,這臺模型一能完整展示,二能簡單使用。11月27日,模型終于上機打印,他專門跑到廠區看了看。
工作3年來,李奇所在的公司跟模具行業對接最多,因為相比傳統的加工方式,3D打印能實現“理論上的模型”。
李奇的專業是機械制造,但畢業后班里從事3D打印的只有他一個人。在他心里,最理想的設計狀態是,一臺電腦搭配一臺3D打印機,實現從工程文件到工程實體的快速轉換,同時快速驗證模型設計的合理性,“想象一下,這很酷!”
11月28日上午,廠區3D打印室,設備操作員王偉和史家尉在機器前忙碌著。眼前六臺3D光敏樹脂打印機就是他們的看家寶。李奇在建模軟件中拆分的模型,就是在這幾臺“寶貝疙瘩”中完成的。
與普通的線材打印不同,這幾臺打印機的“手臂”是激光,隨著光斑在光敏樹脂里移動,一個個模型“出爐”。
史家尉是名“00后”,今年畢業后便來到公司實習,從洗件到打磨,從噴漆到發貨,談起這幾個月的收獲,史家尉說“挺神奇的”,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打印出獨特的物品。
“玩出來”的創業選擇
“創造和分享的樂趣,作為一個觀眾,你是永遠體會不到的……”這是3D打印操作員、濟南籃楷爍電子科技公司創始人姜斐祚的創業座右銘。
作為一名出生于1989年的創業者,對于行業選擇的初衷,姜斐祚直言自己“天性愛玩”,當時選擇進入3D打印行業,主要是覺得這項技術好玩。
姜斐祚說,除了愛玩之外,自己也非常看好這項技術在制造領域的未來。
雖然大學學的是網絡安全和心理學,但他帶領團隊在2013年推出了一款3D打印筆,塑料從筆尖流出,能夠立體化創作,2014年出產了第一臺3D打印機,這讓他感到了創業的成就感。
近幾年,印象最深刻的一批訂單是制作“月球燈”的機器。2017年,來自安徽的客戶找到姜斐祚,需要盡快趕制100多臺3D打印機。這樣的大訂單讓姜斐祚很興奮。
“客戶的要求很簡單,純工程機,沒有美感可言的那種,后來一打聽才知道,他們要去打印市場上很火的一款創意燈飾——月球燈。傳統的注塑工藝做不出來,3D打印是最好的生產辦法,能實現封閉打印狀態的鏤空。”交付訂單后,他對3D打印操作場景有了更深理解。
在他看來,合格的3D打印操作員不僅要懂得建模、編程,還需要有基本的審美功底。“在應用場景上,3D打印為工廠生產解決模具制造問題的同時,也存在著文化科普、親子教育等使用場景。這就對從業者提出了很多額外的要求。”姜斐祚說。
創業七年,磕磕絆絆,姜斐祚坦言掙到了一點錢,也更加堅定了繼續走下去的信心。他表示,自己開公司,最焦慮的就是控制成本,很多時候設計員兼職操作員,沒有嚴格的崗位區分,畢竟創業公司的規模都不大。
“你本來只是一個設計師,但在操作機器的過程中,需要去研究機器,甚至去改進機器,不斷豐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現在,姜斐祚時常鼓勵團隊去設計一些更加符合自身需要的物品,而且要使用可降解的環保材質。
操作員只懂技術遠遠不夠
劉文強是青島易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他的團隊主要從事陶瓷的3D打印,借助3D打印的技術,拓展陶瓷作品的藝術形態,應用于陶藝設計和雕塑創作等領域,實現傳統陶藝的數字化制造。
前不久,劉文強在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條“機械工程師”的招募啟事,從崗位職責看,機械工程師是3D打印設備操作員的“上游崗位”。
對于增材制造設備操作員,劉文強表示,要面向企業需求,解決增材制造設備問題來培養。增材制造設備多種多樣,使用材料包括金屬、尼龍、樹脂、陶瓷凝膠等,不同的設備有著自身的工藝屬性,人才培養當從應用入手。
目前,3D打印設備主要分為桌面級和工業級兩種。桌面級可以直接觀察3D打印技術的工藝原理;而工業級的3D打印設備就更加復雜,兩者在打印速度、精確度、尺寸等方面各有不同。
“成為一名優秀的3D打印設備操作員,不僅要懂技術,還必須對行業發展有比較清晰的認知,這樣的操作員才有發展潛力。”姜斐祚說。
濟南海域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蘇桂波非常看好3D打印的職業前景,他給出了這樣一個應用場景:消費者購買生產廠商的某款產品,使用過程中出現零部件的損壞,消費者可以從廠家網站上下載到所需零部件的3D數據及模型圖,從而打印零部件自行更換,不需要找供應商渠道購買。
未來3D打印會更接地氣
“目前來看依然是做小規模應用。”劉文強分析說,增材制造經歷了前幾年的火熱,現在正朝著技術落地去發展,即結合市場的切實需求,將增材制造的技術優勢和特點充分發揮出來,從樣機的開發拓展到小規模的快速個性化定制,進而實現降本增效。
劉文強每年都會參加TCT亞洲展會,這是一個展示全球3D打印技術的舞臺。
今年的展會上,劉文強感到3D打印落地應用多了起來。
他分析說,未來3D打印會更接地氣,探索更多的應用場景,更好地為用戶服務。作為技術輸出方,一味的炫技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在用戶被產品驚艷到后,還能去購買、使用,并給出反饋,才能實現產品迭代完善,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
蘇桂波認為,隨著3D打印未來在制造業中的應用,人才缺口肯定會越來越大,“3D打印進億萬家庭還需要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我相信,這是一個比較好的就業方向。”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