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都訊 日前,龍灣市民張先生來到溫醫大附二院甌江口院區,給骨科副主任醫師王鑒順送上一面錦旗。張先生說,如果沒有王醫生,他以后可能就站不起來走路,得長期靠輪椅代步。記者了解到,附二醫骨科團隊采用3D打印技術為右側髖臼骨折的張先生術前打印出與真實情況完全一致的“髖臼骨折”模型,并完成模擬復位手術。成功實施骨折內固定術,把原本可能需要5個小時的手術,縮短到了3個小時。髖臼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一直是該院骨科耗時最長、最為復雜的手術之一。
今年9月,張先生因車禍導致右髖臼骨折,活動受限,疼痛起來痛苦無比,遂到溫醫大附二院甌江口院區求診。骨盆、髖臼骨折手術難度很大。如何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減小創傷失血,提高手術療效,又要確保病人安全,對醫生來說,是個不小的考驗。
王鑒順醫生及其團隊在術前精心設計手術方案。通過對患者骨盆進行三維重建后,采用3D打印技術打印出患者等比例骨盆實物模型,并進行鋼板、螺釘數據測量,鋼板預彎、螺釘置入通道設計等一系列術前模擬,最終成功實施該例髖臼骨折內固定手術。
王鑒順說:“得益于術前的充分準備,大大減少了手術中反復塑形鋼板及測量螺釘的時間,術后復查鋼板位置及螺釘植入方向長度與術前3D打印模擬手術完全匹配。”
通常,像張先生這種嚴重的髖臼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手術時間長,術中失血多,多需要輸血,創傷較大。王鑒順醫生介紹,附二醫在國內較早地開展了3D打印技術在骨科手術的全面應用,本次手術充分體現了3D打印技術在骨科手術中的優勢。其可以將術前影像學資料還原為通俗易懂的三維立體實物模型,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骨折移位形態,確定復位方法,設計固定方式,并能夠將內固定物提前行精準預彎塑性,可以大大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創傷失血。
同時,在當前醫療環境下,3D打印技術也便于醫生、護士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病情及手術方案,讓病人和家屬有更直觀的了解,能夠積極配合治療,有助于構建和諧的醫患溝通氛圍,讓患者得到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療。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