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6日,2020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3D打印創新研究中心全國醫院聯盟博創論壇在惠州舉行。
該會議由國家衛健委醫管中心3D打印醫學應用專家委員會指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醫院、3D打印技術臨床轉化研發中心、數字醫學臨床轉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醫學3D打印技術臨床轉化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交通大學醫學3D打印創新研究中心主辦,惠州市惠城區醫學會、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承辦。
出席本次會議的有大會共同主席、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骨科行政副主任 、上海市醫學3D打印技術臨床轉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郝永強博士,大會共同主席、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醫學會會長、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醫學中心主任武明鑫博士,以及來自上海、江西、河北、新疆、廣西、南京、唐山等地的醫學專家、惠州市醫護人員,共計百余人參加了會議。
參會專家學者合影
智慧醫學,3D打印廣泛應用
在開幕式上,大會名譽主席、上海市關節外科臨床醫學中心主任戴尅戎院士通過網絡視頻和大家交流。戴尅戎院士提到,目前3D打印技術正廣泛應用于醫學上,3D打印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醫學3D打印技術和個性化醫療的進步。
據了解,目前通過醫工結合等手段使3D打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廣度和深度都得到了顯著發展。在應用上,從最初的醫療模型快速制造,逐漸發展到3D打印直接制造助聽器外殼、植入物、復雜手術器械等,例如在骨科復雜手術應用可以極大程度上減輕病人的痛苦,幫助病人快速恢復健康正常生活。在行業內,這些3D打印的個性化植入物被稱為“智骨”,不是說這些骨頭有多么聰明,而是說借助3D打印技術可“打印”患者有關部位的3D模型、3D打印手術導板、金屬或高分子3D打印植入物,能夠更精確地滿足不同病人的特殊臨床需要。
“誰攻克了骨腫瘤,誰站在骨科醫療的制高點”。2020年年初,新疆一名患骨盆腫瘤的54歲患者在上海交大九院接受手術,成功切除右側半骨盆腫瘤+精準安裝3D打印定制型半骨盆假體。這臺手術不僅讓她免除了截肢之苦,也保住了生命。
郝永強博士表示,傳統模式是生物醫學模式,看人生的病,而現代模式是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即看生病的人。早在3000多年以前,東方醫學以中醫為代表的醫學研究已倡導個性化醫療,因此,中國的個性化醫療走在國際前列。醫學3D打印技術契合個性化醫療需求,將為病人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未來惠州三院骨科醫學中心將應用醫學3D打印技術
武明鑫博士介紹,惠州三院骨科醫學中心經過近年來科學管理規劃,各亞專科發展勢頭良好,手術量逐年攀升,高難度復雜手術較為常見,于2015年開展3D打印技術的應用,完成多例關節外科及創傷骨科復雜手術,但因醫工結合等相關條件的限制,沒有形成規模,同時未對骨科臨床科研工作起到明顯促進作用。
、2020年9月初,惠州三院骨科醫學中心舉辦了3D打印骨科重建軟件應用培訓會,主要培訓3D打印在骨科臨床的應用以及軟件的使用方法,惠州三院骨科醫學中心將會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3D打印創新研究中心進一步合作,把先進的技術扎根于惠州,使骨科的復雜手術達到精準化、微創化的目標,造福惠州百姓。
武明鑫博士
背景資料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3D打印創新研究中心全國醫院聯盟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戴尅戎院士團隊于2016年發起成立,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3D打印創新研究中心為總部,目前已經在全國24個省、直轄市或自治區建立了30余家醫學3D打印分中心。全國醫院聯盟每年舉辦博創論壇,旨在加強醫工合作、促進醫院3D打印中心建設的規范化,推動3D打印臨床應用技術的交流、合作與推廣。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3D打印創新研究中心全國醫院聯盟博創論壇邀請了全國聯盟的專家分享醫學3D打印技術在骨科、口腔科、神經外科、腫瘤科等領域的臨床應用經驗及相關的影像學、生物力學、材料學知識,讓更多臨床專家了解、掌握和使用醫學3D打印技術,推動個性化醫學、精準醫學、數字醫學的發展,造福更多病患。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