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3D新聞

    揭秘!數字化的文物展品是這樣3D打印出來的

    星之球科技 來源:經美文美心2021-01-05 我要評論(0 )   

        奉先寺數字回歸的佛首、三大石窟聯展上古陽洞的四大龕、云岡石窟長達9米多的七立佛……您可知這些讓千年石窟從崖壁上“走”下來的數字展品,其實都出自一個地方...

      

      奉先寺數字回歸的佛首、三大石窟聯展上古陽洞的四大龕、云岡石窟長達9米多的七立佛……您可知這些讓千年石窟從崖壁上“走”下來的數字展品,其實都出自一個地方?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深圳市的美科圖像(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圳美科),發現這里不僅有龍門石窟的數字化文物展品,包括敦煌、云岡、青州博物館、永樂宮壁畫等不少文博界的數字展品,都是從這里制作出來的。

      
    石質不同,3D打印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在深圳市寶安區一個并不起眼的工業園區內,記者走進深圳美科,這里仿佛是一座濃縮的石窟寺博物館,來自龍門石窟、云岡石窟等世界文化遺產的“造像”比比皆是。不同的是,工作人員們有的正在給這些造像上色,有的正在組裝,還有的十米左右的造像剛打印出來,連上面的一個鑿痕都和文物本體毫厘不差。

      生產車間內,20臺2米高的超大型FDM 3D打印機正在同時作業,隨著打印噴頭一圈一圈打印,3D打印的產品逐漸成型。不過,3D打印的過程屬于慢工出細活,以云岡石窟第12窟的整窟打印為例,20臺打印機24小時不停作業,一直打印了半年多才完成,而上色又花費了8個月時間,這座寬度11米多、高度9米多的洞窟,整體打印下來花費時間在一年半以上。

      然而,為龍門石窟打印的展品,卻并不適用于這種打印方式。該公司3D打印技術的負責人陳少康介紹,云岡石窟的巖石為砂巖,顆粒較粗,在雕刻時無法塑造微小的細節。而龍門石窟的巖石為石灰巖,石質細膩,雕刻細節極為豐富,尤其是一些淺浮雕的細節,用這種打印方式可能會造成微小細節的丟失,不能完美展現造像的精美。因而對于龍門石窟的數字化展品,他們選擇的是光固化技術,這種3D打印技術是目前在文物應用領域最先進的技術,也是精度最高的一種。

      
    為了將展品做出質感,千里背回龍門山上的巖石

      在該公司的另外一個工作間,記者看到了光敏樹脂激光打印機,一件剛打印好的龍門石窟的天王頭像正在從乳白色的液體中緩緩而出,原件是海外回歸的一件文物。

      工作人員介紹,這種乳白色的液體是一種光敏樹脂,通過激光進行固化,工作臺每次下沉0.05毫米,打印一個橫截面需要20秒,像這樣一尊高度在20多公分的天王頭像,打印完成大概需要24小時。

      此前打印的龍門石窟古陽洞始平公、楊大眼、魏靈藏和134號龕四大龕,都是用這種方式打印出來的。不過四大龕加起來長度近10米,高度在2.75米左右,僅一塊塊打印出來就耗費3個月時間。

      等到打印出來后,只是完成了整個工作的第一道工序,下來還需要進行模塊拼接、設計制作支撐結構、表面缺陷精細化處理、質感賦予以及色彩紋理還原等多道工序,成品才能最終呈現出來。

      “不同的石窟雕刻的石材不一樣,質感也是不同的。”陳少康說,此前他專門從龍門山上把石頭背回來,通過儀器分析其成分,配置特殊的涂料,讓做出來的成品表面呈現出和龍門造像一樣的質感。

      有了質感,上色做舊同樣重要。楊木蘭是一名上色師,她手里正拿著一尊高約30公分的菩薩頭,旁邊放著各種上色工具和顏料,她通過IPAD里數十張文物本體的多維度高保真圖片,一點點為原本是普通石灰巖顏色的3D打印展品上色。

      楊木蘭說,這尊小件的菩薩頭,全部上色做舊就需要一周時間,有時候半天可能也就只能做舊指甲蓋大小的面積。這也是3D打印的最后一道工序,因為材料是一種樹脂,全部完成后重量可能只有原件的十分之一還不到。

      
    海外回歸的文物,未來將全部進行打印

      此次與我們同行的還有來自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文物數字化團隊負責人李志榮,她說,3D打印的前提是實現文物的三維數字化,得到的數據越準確,后期做出來的展品才越精準。當下我們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不僅僅是原址的保護,更要通過進行數字化,進而活化走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聽到,龍門石窟在這方面已經進行了諸多有益的嘗試,這也是古跡文物數字化保護的有效手段。

      龍門石窟研究院信息資料中心副主任高俊蘋說,從去年開始,研究院和浙江大學以及深圳美科合作,已經打印出來了古陽洞四大龕和高樹龕,以及奉先寺數字回歸的佛首和佛身,目前正在打印的是部分海外回歸的文物。

      “目前海外回歸的8件文物,我們已經打印了兩件,下來計劃全部打印出來。”高俊蘋說,將這些海外回流的文物進行3D打印,對于下一步進行虛擬復位研究、身首合一的完整呈現以及愛國主義教育等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另外去年龍門石窟舉行的兩次大規模外展都非常受歡迎,為了讓更多來自龍門石窟的精美造像可以走出去,他們會打印更多的數字化展品,此舉既是對文物本體的保護,也是對世界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傳承弘揚的手段。

      今后,隨著龍門石窟更多的對外巡展,越來越多的數字展品可以走進世界各地,讓更多人在家門口就可以欣賞到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魅力。


    轉載請注明出處。

    制造業激光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