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產能過剩現狀或將急剎車。3月11日,工信部發布《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21年本)》(以下簡稱《規范條件》)和《光伏制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暫行辦法(2021年本)》。《規范條件》提出,要引導光伏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制造項目,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新建和改擴建多晶硅制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為30%,其他新建和改擴建光伏制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為20%。
同時,為鼓勵研發創新,《規范條件》要求,光伏制造企業每年用于研發及工藝改進的費用不低于總銷售額的3%且不少于1000萬元人民幣,鼓勵企業取得省級以上獨立研發機構、技術中心或高新技術企業資質;申報符合規范名單時上一年實際產量不低于上一年實際產能的50%。
據悉,兩份文件對2018年《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和2020年《光伏制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暫行辦法》進行了修訂,從而進一步推動光伏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持續加強行業管理,提高行業發展水平。
華北電力大學教授張興平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由于光伏發電的不穩定性,其發展必須從電力系統整體出發,要考慮到電網的安全和消納能力,因此光伏產業的發展必須做好頂層設計、區域規劃以及和電網規劃的協同,不能短期爆發式、無序增長。基于此,工信部的要求并不是簡單地放緩光伏行業產能擴張的腳步,而是要科學謀劃,有序推進。
光伏行業在經歷了數年停滯后,于2020年終于迎來大規模擴產的一年,許多公司在當年發布擴產計劃。其中,晶科投資350億,隆基投資287.85億,東方日升286億,通威投資235億,晶澳投資123.3億,五家投資合計1282.15億,占總投資2155.87億的中59.47%。在各項投資中,僅擴產的組件總產能就已經超過220GW。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規模48.2GW,同比增長60%,累積裝機規模達253GW。制造端四個主要環節實現兩位數增長,多晶硅產量39.2萬噸,連續10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組件產量124.6GW,連續14年位居全球首位。
2021年同樣將是光伏產能過剩的一年。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預計,2021年光伏新增裝機量超過55GW,累積裝機有望達到約308GW。
“去年光伏行業產能擴張,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這個行業里,這種短期擴張如果不注重研發的話,就可能重復相對落后的產能。”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因此需要強調研發,把行業門檻稍稍提高一些。我國已經具備了不錯的光伏產業研發能力,主要看企業愿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費用到研發中去。”
為此,《規范條件》還對多晶硅、多晶硅片、多晶硅電池等光伏產品的工藝技術提出了諸多具體要求。例如多晶硅需滿足《太陽能級多晶硅》(GB/T 25074)或《流 化床法顆粒硅》(GB/T 35307)特級品的要求。
“當前,能源系統的低碳轉型成為實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措施,這需要有效地提升清潔能源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面對重要的歷史發展機遇,光伏企業要注重技術創新,推動技術突破,而不是簡單地擴大產能。”張興平表示。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