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3D打印技術作為一種先進材料制造工藝,其制品已在航空航天、汽車、醫療等高端領域得到了小規模應用。擁有優良流動性的球形金屬粉末,是當前金屬3D打印技術的重要基礎原料。然而,傳統霧化工藝生產的3D打印球形金屬粉末價格昂貴,通常45μm以下的球形鈦粉的價格普遍高于1500元/kg,而難熔合金球形粉末的價格更是高達1萬元/kg以上。高昂的原料成本已成為制約全球3D打印工業發展和規模化應用的關鍵問題。
近來,北京科技大學曲選輝教授團隊陳剛副教授等研究人員,基于氣-固兩相流理論,創立了流化制備3D打印用低成本金屬粉末的新方法:以傳統工藝制備的低成本不規則形貌粉末(如氫化脫氫鈦粉、還原鎢粉等)為原料,在適當溫度下,不規則形貌的粉末顆粒(固體)在流動氣體(流體)作用下互相碰撞,呈現出流態化現象,顆粒間的冶金結合和塑性變形顯著改善不規則粉末的形貌、球形度和流動性,并可以實現粉末流動性和雜質可控。
流化工藝示意圖
該工藝具有流程短、收得率高、能耗低、易于規模化等特點。流化粉末性能與球形粉末相當,成本較霧化球形粉降低60%以上,所制3D打印制品性能優異。采用SLM技術打印的純鈦流化粉成形件的氧含量為0.17±0.01wt.%,室溫抗拉強度602±4.6MPa,斷裂延伸率20.1±1.2%,這些數據和EOS給出的官方性能相當。
采用流化金屬粉末制備的SLM成形件
基于該工藝制備的粉末能否用于SLM技術,最受質疑的是關于粉末的流動性問題。對此,北科大的研究人員發表了相關論文。研究指出,處理后的粉末相比原料粉具有更好的平滑度;除了形狀的改變,5μm以下的細粉也顯著減少,平均粒徑從原料粉的28.6 μm增大到550℃處理后的33.9μm,這也意味著,流化處理對最終粒徑范圍和平均粒徑的影響較小。在粉末的流動性方面,450℃處理后粉末的流動性為35.2±0.3s/50g, 它與已商用化的類似粒度范圍的高球形度TC4具有相當的流動性,因此并不必過多擔心鋪粉的問題。
基于該工藝制備的粉末能否用于SLM技術,最受關注的應當是粉末的流動性。對此,北科大的研究人員發表了相關論文。研究指出,經流化改性處理后,不規則形貌粉末的粒度分布變窄,球形度得到改善,表面更光滑,從而顯著提高了粉末的流動性。例如,流化處理后的鈦粉流動性(粒度范圍:15~45μm)為35.2±0.3s/50g,該結果與市面上類似粒度范圍的霧化球形TC4粉末的流動性相當,因此流化粉末也能實現順暢的送粉和鋪粉流程(相關論文并及授權專利已上傳QQ群)。
粉末原材料初始態和與處理后流化態的效果
粉末原料與處理后的形貌對比
該團隊以低成本氫化脫氫粉末為原料,通過流化技術已經研制出了Ti、Ti-6Al-4V、TiTa、Nb521、NbTi等3D打印高熔點微細粒徑金屬粉末,供應給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鋼鐵研究總院、北京隆源、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等單位,應用于航天/航空發動機關鍵部件與醫用植入體的3D打印成形,用戶評價良好。該創新工藝榮獲了第四屆冶金青年創新創意大賽二等獎,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北京賽區二等獎。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