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能源環境新聞

    光伏生死戰:誰的定價權?

    星之球科技 來源:I黑鷹光伏2021-03-21 我要評論(0 )   

    商場如戰場,殘酷激烈。鮮有溫情脈脈,往往你死我活。牛年的春天,光伏產業鏈以“漲價”為特征的價格戰繼續開打。誰的定價權?這背后無疑意味著更強的市場地位,更多的...

    商場如戰場,殘酷激烈。

    鮮有溫情脈脈,往往你死我活。

    牛年的春天,光伏產業鏈以“漲價”為特征的價格戰繼續開打。

    誰的定價權?這背后無疑意味著更強的市場地位,更多的話語權,更多的金錢和利潤。

    光伏產業到底需要形成怎樣的價格機制?這半年多時間,各種爭議、各種質疑、批評、預測、辯解,力挺,充斥產業與網絡,從未停止過。

    有些問題,短期內似乎“無解”;產業鏈不同環節的企業,也顯然各有各的“心思”。

    市場論、供需論、短期反彈?企業家精神、行業責任、做“優秀公司”還是“偉大公司”?某個環節吃盡利潤,還是大家一起分享發展?數家企業盆滿缽滿,還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不同企業、不同媒體;不同立場、不同判斷;層出不窮。

    去年光伏玻璃價格猛漲,有媒體說:別讓玻璃劃傷了整個行業!今年硅料價格持續飆到120元/KG,不少人呼吁:別讓硅料燙傷了整個行業!

    在行業拼打十余年的一位分布式企業創始人說:孔子懵了,孟子懵了,老子也懵了,說好的平價上網呢,說好的新產能大量釋放、繼續降價呢?中國光伏就這樣吧。

    頗受“詬病”的上游企業也有自己的委屈。一位硅料企業高管向黑鷹光伏“訴苦”:第一,供需決定價格,這點道理這點常識都不懂嗎?第二,企業是逐利的,我們硅料企業那么多年日子苦巴巴的,大家使勁賺錢的時候誰管我們?如果以后行情反轉,我們幾千上萬人的員工,你來養啊?都是些“紙上談兵” 的噴子。


    “爭議”仍在繼續。有觀察者甚至表示洗牌“正常”:組件產能本來就嚴重過剩,沒競爭力的獨立組件商減產也很正常,過分解讀說是硅料的原因有失公允。過去5年來硅料一直賠本賺吆喝尸橫遍野就剩下最后這幾家身板硬挺得住的,下游硅片、電池、組件賺了這么多年的錢,這硅料剛漲了幾個月的價,就各種不利于行業發展的聲音一片喊打,難道硅料環節就只配給硅片、電池、組件當墊腳石么?說到底,這次硅料、組件輔材漲價,倒是組件行業大洗牌的好時機,沒有上游一體化業務的獨立組件廠商,如果死了,也只能怪自己戰略上不如隆基、晶澳、晶科、天合等等!無他!

    充滿情緒的抱怨或呼吁終究無意義。也許漲價背后的秘密和真正的“想法”,只存在于各大環節龍頭企業家的腦海中,也存在于下游投資巨擘掌舵人的心中。欲知真相,大家只能去問瞿曉鏵、高紀凡、劉漢元、劉永行、李振國、靳保芳等企業家們。



    出乎意料,又意料之中,2021年年初的價格上漲,是去年硅料、玻璃等漲價事件的延續。2020年,光伏產品價格經歷了V字型起伏的過程,光伏產業硅料、玻璃和EVA膠膜等部分原輔材料環節出現的供需緊張也前所未有。

    3月10日,硅業分會公布最新多晶硅成交價格,硅料價格仍處于上漲通道:國內單晶復投料價格區間在110-119元/kg,成交均價為117.3元/kg,環比上漲5.87%;單晶致密料價格區間在108-117元/kg,成交均價為114.2元/kg,環比上漲5.74%;單晶菜花料價格區間在108-114元/kg,成交均價為111.8元/kg,環比上漲6.17%;多晶用料價格區間在61-70/kg,成交均價為63.3元/kg,價格不變。此外,根據PVinfolink價格跟蹤,單晶致密料高報價120元/kg。

    由此推算:年初至今,多晶用料上漲8.3元/kg,漲幅約15%;單晶菜花料上漲29.8元/kg,漲幅約36%;單晶致密料上漲29.2元/kg,漲幅約34%;單晶復投料上漲30元/kg,漲幅約34%。

    在上游硅料漲價的影響下,硅片、電池片也隨之抬高價格,壓力傳導至組件端。根據行業經驗,如硅料價格上漲10元/kg,對應的硅片成本上漲0.18元/片,折合到組件端漲幅大約為3分-5分/瓦。

    硅料價格的上漲已經預示了硅片、電池片環節調價。2021年2月26日,繼硅料暴漲12%后,隆基宣布硅片漲價:182mm上漲0.39元/片,漲至4.44元;166mm上漲0.3元/片,漲至3.65元;158mm上漲0.3元/片,漲至3.55元。同日晚間,通威太陽能發布3月電池片價格,較上期分別上漲5分錢。

    最新的消息是,3月15日,隆基公示單晶硅片價格,其中G1、M6(170μm厚度)報價為3.65元/片、3.75元/片,每片上漲0.1元。M10(175μm)報價為4.56元/片,上漲0.12元/片,漲幅2.7%。

    硅業分會的的分析認為,由于本輪單晶硅片的漲價幅度完全可覆蓋多晶硅原料的漲價成本,故成本壓力直接傳導至下游電池片和組件環節,而電池片和組件環節在終端需求的短期增量和提價空間均受限,部分廠商已出現開工率下滑的跡象,預期后續電池片和組件企業對硅料、硅片漲價的接受度會逐步降低,并有繼續降低開工率的可能,部分上游需求將受到影響。

    下游,組件大廠也先后開始調漲新訂單的組件報價。2月底,廣東粵電火炬農場農業光伏綜合開發項目30MW光伏組件集采開標。根據報價分析,雙面雙玻組件的最高報價為1.79元/瓦,最低報價為1.71元/瓦,均價為1.748元/瓦。

    3月10日當天,遂溪縣粵水電官田水庫50MW光伏項目組件采購開標。本次招標組件規格為530W以上單晶雙玻組件,最高投標報價為1.854元/W,最低報價為1.713元/W,均價為1.768元/W。


    綜合去年至今各方的觀點,上游硅料、玻璃等緊缺,供應鏈的極度不平衡,是導致2020下半年光伏持續漲價的“推手”。

    進入2021年后,這樣的“不平衡”還在延續,甚至更加嚴重。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預測是全球光伏裝機預測150-170GW,國內55-65GW。彭博新能源的最新樂觀預期是,2021年新增209GW,未來兩年將分別達到221和240GW。

    但即便最終實現如此的增量,光伏產業絕大部分環節的產能還是遠超市場需求,形成“絕對過剩”。“瘋狂擴產”,這是過去2020年,乃至2021年的至今的主題詞,且這一輪擴產潮涉及產業鏈的方方面面。最近一個多月,更多“驚人”的消息傳來:

    2021年2月1日,中環股份與相關方共同投資建設50GW(G12)太陽能級單晶硅材料智能工廠及相關配套產業項目達成合作。

    2月28日,保利協鑫與上機數控就顆粒硅研發及生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擴產標的是30萬噸顆粒硅。

    3月2日,特變電工(600089)公告,子公司新特能源在內蒙古包頭投資建設10萬噸多晶硅項目,總投資87.99億元。

    3月12日,投資180億元的青海高景光伏科技產業園50GW直拉單晶硅棒項目落地西寧市南川工業園區,并于當日奠基動工。


    最新的消息是,3月14日,雙良節能(600481.SH)公告稱,公司擬70億搶灘20GW大硅片市場。

    從產業鏈環節來看,包括硅料、硅片、電池、組件等各環節的擴產都極為激進。但由于硅料環節投產周期問題,硅料的供應在一個一個周期內遠遠跟不上下游擴產的需求。

    (此表格數據統計截止2021年1月)

    僅過去一年,中國光伏行業新增360余條電池產線,按照每條產線400MW的產能計,對應140GW+的新增電池產能。也就在2020年,中國光伏全行業一年新增500條組件產線,折合200GW+的產能,一年擴張的產能就超越全球需求!此外,僅福斯特一家企業在2021年底就會擁有200GW的膠膜產能,加上其他家的產能,全行業膠膜也會達到300GW。

    簡言之:硅片、電池、組件等各環節,過去一年的擴廠產能,已經超越當年全球的市場需求。

    下游大肆擴產,硅料產能卻明顯緊缺。黑鷹光伏統計發現,截止2020年底,通威股份、江蘇中能&新疆協鑫新能源、新疆大全、亞洲硅業、新特能源5大硅料巨頭已簽出86.73萬噸硅料,折合到2021年約22.6——23.7萬噸。通威股份、中能、大全、亞洲硅業4家企業雖然拋出20余萬噸的擴產計劃,但2021年產能釋放仍然有限。

    (上述數據為加入2021年新公布投資產能)

    根據硅業分會的判斷,正常情況下,原有產能2021年產量將達到43萬噸;若新增產能如期投產,能帶來約5萬噸新增產量, 使2021年國內硅料總產量達到約48萬噸左右。海外OCI和瓦克的產能8.7萬噸,預期進口料將保持8——9萬噸,年總供應量為56——58萬噸。按1W組件對應3g硅料,預期可支持180——190GW的組件產量。

    中信證券則預計硅料中短期供給有限,產能釋放速度較慢;2021、2022兩年內,硅料均“供不應求”,該機構預計:2021-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將達165/200GW左右,考慮1:1.2的容配比,預計全球新增光伏裝機對應的組件需求為198GW和240GW。在單GW組件硅料需求量2900噸的情況下,上述組件規模對應的硅料需求約為58萬噸和70萬噸。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呂錦標,更傾向于將目前硅料的供需環境,定義為“緊平衡”:2021年硅料總體供應還是平衡的,不是供不應求。“漲價的核心原因在于季節性趨緊,和結構性緊張。比如高品質的致密料,供連續拉晶復投的料供應趨緊;但供應多晶鑄錠的非致密料就有富余。”

    有硅料企業高管向媒體表示:“現階段,硅料的利潤率大概可以做到40%的水平,但是在此前(硅料每噸6萬元時期),即便是最高端(技術先進、成本控制等)的產能,利潤率極限也僅能達到10%,一噸利潤只有幾千元。而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硅料產能此前選擇退出或進行停產檢修的原因。”

    由此綜合來看,推升此輪硅料價格上行的核心因素大致有三:首先,價格競爭,導致不具成本優勢的產能退出(檢修),減少了硅料市場供給;其二,去年下半年以來,硅片緊俏,觸發了行業擴產,變相刺激了硅料需求;其三,考慮硅料端投資強度、達產周期等客觀因素,新近產能釋放仍需時日。

    Solarwit治雨則判斷是“緊缺”:至2021四季度,國內硅料產出只可以滿足60%下游需求;硅料產能對應年初的180GW勉強會增長到2021年底的193GW,而其他環節的產能則會增長的不成樣子,紛紛沖破300GW大關!

    以上圖表是行業中硅料長約簽單情況,基于這份長約匯總,Solarwit判斷得出一個令人擔憂的結論:全行業2021年有限的52.7萬噸硅料產出已經通過長約鎖定的方式鎖定掉97%。就是說:在之前沒能進行過充分的硅料產能布局的企業,接下來都可能會面臨無料可用的情況。雖然我們也看到了玻璃、硅片等環節有大量長約在,但鎖定比例遠沒有達到硅料這樣夸張的情況。

    與硅料供應狀況相似的,還有玻璃環節。去年連續的漲價事件讓人記憶尤深。供應短缺,連續漲價背后,光伏玻璃擴張加速鍵直到2020年四季度才被按下。到2021年,對應部分核心環節動輒300GW的產能,玻璃的供應緊缺必將還要持續一段時間,而后是逐漸寬松,乃至再次陷入過剩。



    牛年春節后,光伏繼續漲價。在“3060”目標指引下,在平價上網的大趨勢下,持續“漲價”似乎“大逆不道”。但市場的事,誰能“扭轉乾坤”?

    對于上游材料“緊缺”、“緊平衡”,以及持續漲價,已有人和媒體呼吁“相關部門”加以調節。也有觀察者呼吁“別讓光伏玻璃劃傷了整個行業”、“別讓硅料燙傷了整個光伏行業”。等等。

    但也有產業人士為上游硅料企業鳴不平:“光伏行業最賺錢的是硅料廠嗎?硅片廠持續的高毛利為什么沒有人來說話?之前電池賺錢的時候也沒人說話?硅料這剛剛賺了幾天錢就要燙傷行業了?”

    組件廠家似乎成了此番漲價背后最“弱勢”,也最委屈的“群體”。

    記得去年硅料漲價,以及光伏玻璃緊缺背景下,10月,光伏們有篇報道《賠錢供貨的組件廠與駐廠催貨的投資商:何必互相為難?》:某一線組件企業銷售負責人,在近半個月時間里,數次飛往北京與業主單位密集溝通組件供貨情況。“我們已經全球砍單了,這是沒辦法的事,盡力保國內,保央企訂單,但仍然無法及時交貨”,這位負責人的焦慮并不是個例,對于2020年央企集采中標容量前5名的組件企業來說,保證訂單的交付已經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到了2021年,組件廠商仍然面臨壓力。Solarwit治雨分析:組件環節將會是供應鏈的戰爭,因為硅料緊缺導致的供應有限,諸多企業并不會缺乏訂單而是缺乏交付能力;那些沒有來得及做硅料戰略布局的企業將會在2021年面臨有單沒物料、沒辦法交付的窘境。

    根據多家媒體的調研,截止目前,數家組件廠商正計劃通過減產來抑制此番上游環節的持續漲價,從調研情況來看,這一計劃已經付諸行動。3月份,幾家一線組件廠商的開工率平均下調30%左右,其中最高下調了40%+。還有消息稱,某組件龍頭企業旗下孫公司部分組件生產已安排減產,由此引發了子公司的裁員事件,也間接印證了這一點。據涉事員工表示,“近期工廠沒有活,入職僅不到一月被勸離職。”之后該企業回應稱,“系上游原輔材料階段性供應影響對產線進行調配,于2月底開展的人員工作安排調整。”

    從2021春節后組件采購開標可以看得出來,與去年四季度組件企業不得不虧本供貨的情形不同的是,此次組件企業將上游漲價傳導至終端的意向勢在必行。

    明顯的“矛盾點”在于,上游持續漲價,組件環節持續跟漲,且漲到一定限度,下游的投資商,特別是以五大四小為代表的電力央企投資商,是否會持續買賬?


    從何各方數據來看,單晶445/450Wp規格組件報價已經從1.48-1.50元/W上升至1.52-1.57元/W,單晶535/540Wp規格組件報價范圍也已經從1.52-1.70元/W上升至1.52-1.78元/W。而對光伏電站所需的電纜、支架以及除了組件以外其他原材料也都分別上漲了0.02-0.03元、0.05元和0.1-0.2元。

    一位EPC行業人士在接受新浪財經采訪時表示:在當前支架、電纜、組件等原材料在不斷漲價的背景下,原本敲定的3.5元/W的項目基本無法落實,即使將利潤率降低至10%的底線,價格也仍然至少在3.7元/W。

    (數據來源:PVInfolink)

    因此,運營商唯有降低投資預期,接受漲價,否則就只能延期項目。但是目前除了玻璃價格有所下降外,其余材料仍在高位,預計延期則需要到二、三季度才能展開。現階段,上游原材料價格還在上漲,光伏運營商企業的預期收益率已經下調,央企國企的IRR紅線也從去年的8%降至6% -6.5%。

    興業證券算了一筆賬:隨著系統成本每上升1毛錢,電站收益率就會下降0.2-0.3pct,也就意味如果考慮6%的IRR底線的話,系統成本的上限就是4.2元/W,對應的組件價格是2.55元/W左右。因此,如果后續成本進一步提升,一旦超過4.2元/W,裝機量或者進程就會受到影響。

    在下游的運營商的競爭格局的影響方面,隨著成本提升,企業的收益率下滑,行業有望加速洗牌,融資能力更強的央企國企無疑具備更好的優勢。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各大央企帶有政治任務色彩的大目標,也給了行業進行價格博弈的底氣。

    截止目前,與市場擔心漲價會影響裝機量的“焦慮”相對應的是,華能、大唐、華電等以“五大四小”為代表的電力央企并沒有削減裝機量的計劃。甚至加快了在全國跑馬圈地的步伐。

    興業證券的分析認為,即使系統成本提高至3.7-3.8左右,企業的IRR仍然可以達到7%左右,仍然高于6%的IRR紅線。而且,在地方光照好、土地更便宜的地區,可以承受更高的價格成本。

    根據光伏們的調研,各家央企投資商的測算方法各不相同。比如某央企將光伏電站項目全投資收益率從8%降至6.5%,并且明確了25年的財務測算周期;另外一家則明確保持8%的全投資收益率要求不變,但自有資金出資比例從30%降至20%,間接降低了對投資收益率的要求。

    某央企相關負責人向光伏們表示,從央企本身來說,目標定下來了之后政治任務必須完成,具體組件價格的接受度具體項目具體分析,收益率算過賬來就行。

    在這樣的情形下,產業鏈價格上漲無非會帶來兩種結果,一是組件價格漲價導致項目開工放緩,終端需求降低,反饋到上游迫使各環節降價。二是產業鏈不斷試探央企的收益率底線,持續博弈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合理價格,趁著氣候目標大躍進之時,各環節利潤增長,光伏產業鏈利潤重新分配。

    2021年上下游的價格博弈將成為貫穿全年的主旋律。


    從2020下半年光伏上游第一波漲價開始,至今大半年時間,有的變化我們預料到了,有的變化,甚至龍頭企業的老大們也未必料到。

    記得2020年8月14日,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發文《我理解的,我見到的》,談到“漲價”:漲價是個話題啊,但沒什么好聊的,再過三個月,就隨秋風去了。這好比對抗疫情,憋過14天,病毒就被你憋死了。

    “沒什么好辦法,憋住就是最好的辦法。”


    但已經半年過去,光伏漲價并沒有“隨秋風而去”。在最新的一篇文章中,晶科的CTO問李仙德:“研發,還有意義嗎?”

    李仙德明白這位高管的意思:“研發耗費巨大人力財力,才辛苦換來的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這些所有被材料們一個春風十里的漲價一笑擼過。開發商一手捧紅的寡頭最終讓開發商痛苦到不想明天,3060說出去的目標誰來承擔完成的額外代價,賺的盆滿缽滿的原來和技術沒有關系,人間有正道嗎?問者的態度誠誠懇懇的,我卻只能語焉不詳蒙混過去。你的問題我都懂,但我回答不了,你高估了我的智商。”

    2020年第一波漲價,有媒體朋友報道:1.海外市場組件報價漲至1.7元/瓦以上,大型地面項目擬拖延采購時間。2.五大四小組件招標全部重新議價,組件企業進退兩難。有的中標企業已經明確撕單。3.許多原本還在觀望的項目決定暫停,組件企業停掉部分產能。

    對于彼時光伏產業持續的漲價事件,2020年8月14日晚間,也就在中環股份首次公示硅片價格,體現穩定市場的決心后,愛旭科技高級副總經理何達能在與黑鷹光伏、索比、能源一號、光伏們等媒體的溝通交流中表態:愿意盡最大努力承擔一些責任。愛旭科技正通過提升管理效率和技術進步,盡力做到最大化的吸收大部分的原物料的成本,不過多傳導到終端市場。

    何達能的分析:“只有永遠的供過于求,沒有永遠的供不應求,供不應求是短暫的。行業表面上看起來繁榮風光,實際上到了一個非常危險的時刻,下游訂單隨時可能熄火。”“一旦熄火全行業所有的參與者都是輸家。”

    2020年8月的時候,已有行業預測:未來多晶硅價格還可能進一步漲至120元/公斤。現在,也就是2021年的春天——當時的預測已經“實現”了

    也就在愛旭發聲的同一天,在PV-Tech在采訪賽拉弗的一篇報道中,賽拉弗總裁李綱判斷:“漲價是在預期之中,但漲幅比預想的要大。7月招標、8月投標、9-11月供貨。在這個情況下,價格不往上走是不可能的,我們一開始就預測價格會扭轉上半年下跌的情況,加上幾家上游硅料廠檢修,價格會繼續往上走。”


    李綱建議,如果下游做電站的企業不著急,稍微等一等,收益率會更好。他預測,這輪漲價會持續到11月底,之后會有一個大的價格洼地。

    但現在回頭看,李綱的預測顯然還是樂觀了。直到現在,光伏全產業鏈漲價,而且尚沒有止住的意思。

    讓媒體人記憶深刻的是,在上海SNEC期間,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在與20余家媒體溝通交流時坦誠企業面臨的壓力。這位企業高管的兩句話讓人印象深刻:

    1.壓力大,但“重視對客戶的承諾。”

    2.未來會盡快“補短板”,提高垂直一體化程度。

    對于組件價格,錢晶判斷:國內由于并網時間限制,電站投資企業對組件的需求較為集中,這導致近期組件價格可能持續居高不下,直到2020年11月份搶裝結束才能回到合理區間。她強調,對于已經簽訂的訂單,晶科會重視對客戶的承諾,但對于沒有簽訂或走完流程的訂單,晶科也會將一部分壓力傳導至下游電站開發商。

    包括晶科在內的不少組件企業顯然感受到了供應鏈壓力,錢晶建議頭部組件企業從此次“卡脖子”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酌情考慮,適度提高垂直一體化發展水平,而不是盲目追求市場占有率,讓未來發展更可持續更自主。

    但說是一回事,要做起來可能很難。在光伏產業十余年的一位企業高管分析:光伏制造業一體化通常是后向,也就是向下游延伸,很少看到前向一體化,直沖到硅料幾乎不可能。


    非常時期,總有非常發聲,并引發非常關注。

    那段時間,協鑫集團掌舵人朱共山在接受媒體問詢時表示:行業內其他上游公司的提價,他本人不便發表評論,“從協鑫公司自身來說,多晶硅報價并沒有進行大幅度跟隨,還是按照自己的價格機制來走。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價格政策,協鑫也有自己的價格節奏。目前,協鑫多晶硅沒有報出最高價。”

    “現在可透露的是,協鑫新疆廠將很快恢復部分產能,緩解市場層面對多晶硅的大量需求。協鑫新疆發生所發生的情況是一個例外,我們也會盡全力,向市場提供最佳品質的多晶硅產品。維護行業健康、有序的運作,是大企業不容置疑的堅持與責任,也是中國光伏企業能長久發展的基本共識。”

    朱共山的發聲,贏得叫好人一片。


    2020年10月,有觀察人士分析:上半年由于需求不足,產業鏈上價格一路下跌,后端組件價格跌到1.40及以下,市場的呼聲還在看1.30甚至更低,這其實很不理性了,在這樣的價格下,產業鏈各端除少數優勢企業還有點利潤,大多數企業只能持平不虧,這不是一個行業的健康狀態,而進入下半年需求起來了,除突發原因外,價格本身也要有個報復性反彈的,特別是頭部上市公司,企業需要發展擴張,要給股東好的回報,得到市場的認可,那增加利潤是必須的選擇,價格上漲也就隨之而來了,供求關系是價格變化的重要因素,很正常。

    “無論是531之后的價格雪崩,還是這輪的價格飛漲,都是市場行為,不必以情懷去苛責任何企業。”

    但也有不少觀察者和媒體認為,上游相關企業連續漲價,缺少行業擔當和責任。“優秀的公司賺取利潤,偉大的公司贏得人心。光伏行業從來不缺少優秀的企業,希望行業能出幾個偉大的公司!”


    2020年上海SNEC期間,對于上調單晶硅片價格一事,隆基股份董事長鐘寶申對媒體表示,主要因近期個別多晶硅廠出了偶發事故,造成短期的供給短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就會有一些價格上漲。“但這對整個光伏平價上網不會構成任何實質性的影響,只是在平靜的水面扔了一顆石子,起了一點漣漪而已。”

    抑或,2020年光伏行業的兩大“黑天鵝”事件,從整個產業發展史上看,也僅是一點“漣漪”而已。抑或,我們也都僅僅是“看客”,現在對光伏產業的擔心也是“多余”的。——也希望最終事實證明,擔心是多余的。

    有言語激烈的評論這如此說:跟賭徒談良心?跟商人談責任?跟窮人談財富?只是告誡看客,圍觀保持距離。無論市場行為、戰略戰術行為還是扯淡行為,讓時間去評判一切,嚼舌根的只是村婦行為而已。如果說供需是燈塔,現在看到的只是海市蜃樓。如果這是一場看不見旌旗號角的戰爭,也只是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游戲而已。

    終究,商業與市場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供應鏈的矛盾,某種程度促成了2020至今的各種合作、聯盟、朋友。甚至一些曾經并無任何業務來往企業也成為了核心利益聯盟。

    選擇最有利于自身企業發展的戰略和盟友,這是成熟企業家的“不二之選”。

    也就在晶科副總裁錢晶表示不能被“卡脖子”,要提高垂直一體化發展水平的半年余,2021年2月,晶科能源與通威股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就共同投資年產4.5萬噸高純晶硅項目、年產15GW硅片項目,以及開展相應供應鏈合作達成共識。


    也是在2月,隆基股份7家子公司與保利協鑫旗下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簽訂多晶硅料采購協議,根據協議,雙方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期間多晶硅料合作量不少于9.14萬噸。預估本合同總金額約73.28億元。

    同期,中環股份也發布公告,中環股份公告稱,子公司天津環睿與保利協鑫簽訂《多晶硅購銷合作長單框架協議》,在2022年1月-2026年12月間,該子公司將向保利協鑫采購包括顆粒硅在內的多晶硅料合計共35萬噸。若按照相關機構單晶高純硅料成交均價測算,中環股份與保利協鑫的合同交易金額約317億元。


    更多的牽手,更多的協同一體化在過去一年層出不窮,綿延至今。此外,供應鏈的矛盾,也促使五大四小等央企高層與光伏制造企業之間的頻繁“走動”和交流溝通。



    觀察去年至今的漲價事件,我們可以發現:固有的、依靠發現產業鏈供需變化,從而按圖索驥的投資策略依然奏效;但另一方面,也應看到,如今肩負著重大使命,又備受矚目的光伏產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需要產業鏈協同。構建一種內生的、市場化的供需平衡機制、協調機制、競爭機制正愈發迫切。

    到底什么是“定價權”?傳統經濟學的解釋,是指公司對其產品價格制定擁有主動權,若改變產品定價不會對需求有負面影響,擁有定價權的公司在成本上升情況下可以順利通過提價將新增成本傳導給下游且不影響銷量。

    現在的矛盾點,以及大家的焦慮點在于,大幅提高產品定價,會否影響終端需求?

    目前中國光伏產業鏈定價權的爭奪,能否“斗而不破”?

    借由索比光伏網曹宇的觀點,光伏良好的定價機制,并不是行業謀求壟斷,而是通過各方面的制度,尋求一個較好的生態,讓在產業鏈中的各環節企業能夠穩定且相對快速的發展,而不是每隔一到兩年,就過山車式的跌宕起伏。


    轉載請注明出處。

    制造業激光激光技術光伏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