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電子加工新聞

    制造業招工遇冷、大批工廠難招人 勞動力都去哪了?

    來源:央視財經2021-04-20 我要評論(0 )   

    近日,“今年高校畢業生909萬創歷史新高”成了熱議話題。2個多月后,這些畢業生就將走進社會尋找工作,最難就業季的聲音也是不絕于耳。不過工作真的如此難找嗎?近年來...

    近日,“今年高校畢業生909萬創歷史新高”成了熱議話題。2個多月后,這些畢業生就將走進社會尋找工作,最難就業季的聲音也是不絕于耳。

    不過工作真的如此難找嗎?近年來,制造業工廠似乎成了就業市場被遺忘的角落,不是老板挑工,而是工挑老板。

    制造業招工難:求職人沒來 來了離職人

    哪怕高薪高福利也似乎難得到年輕人的青睞,這是為什么呢?先來看看一位網友的招工日記。

    廣州番禺一位網友,近日被領導派去招工,沒想到成了他工作以來最大的難題。

    在很多制造業發達地區,招工難的現象存在多年。有的企業為了留住一線工人,只能采取不斷漲薪策略,還有的甚至將穩定員工寫進了企業戰略。

    浙江省慈溪市某企業負責人 胡力君:我們在去年工資基礎上,增加15%到20%工資。

    有媒體報道,近日江蘇一家電子廠以月薪8000元招來的普工工人,剛到現場就被隔壁電子廠以月薪1萬元搶走了。工廠為什么招不到人呢?

    浙江省慈溪市某企業負責人 胡力君:招一個技工,可能每月15000元也不見得能招到。

    如今工廠工人主要以90后、00后年輕人為主。他們生長在中國經濟騰飛的時代,生活條件和受教育程度,普遍比前輩更高,思想更自由,活得更自我,不愿意待在活多錢少的工廠里。

    疫情期間 新增騎手四成曾是制造業工人

    一邊是畢業生難就業,另一邊卻是大批工廠難招人。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勞動人口規模近9億,這么多的勞動力都去哪了呢?

    快遞、外賣和網約車等互聯網服務業快速發展的當下,職場新人有了更多選擇。

    中國急速壯大的互聯網服務產業,如同一塊迅速膨脹的海綿,正吸納著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勞動力。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劉昕:快遞行業有一個特點是,第一上手快,第二可以掌控自己掙多少錢,而現在的年輕人更愿意過一種自己能夠掌控的生活。

    2019年,中國快遞業務從業人數已突破1000萬人,餐飲外賣員總數已突破700萬人。2020年的疫情更是加劇勞動力產業間的移動,某平臺曾公布數據:疫情期間兩個月內新增騎手58萬人,其中40%來自制造業工人。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陳新年:從本質上講,這個勞動力群體的轉移,實質上是從技能要求比較低的加工制造業,轉入到服務業中同樣技能要求比較低的快遞外賣行業。

    很多原本有著體面工作的人也開始另謀出路,中年程序員選擇跑滴滴,月薪4萬的設計師選擇送外賣,一時間互聯網藍領群體似乎成了藏龍臥虎之地。

    2018年的一個數據曾引起軒然大波,當時國內外賣小哥人數接近700萬,按比例換算,碩士及以上學歷的外賣小哥超過7萬。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陳新年:就業“冰與火”的現象肯定是不正常的,我們希望用人單位和找工作的求職者相互是匹配的,出現一個良性循環。

    勞動力產業轉移背后的時代變遷

    制造業招工遇冷、互聯網就業火熱,這一冷一熱之間,其實是大時代變遷下的人們就業觀念的轉變。

    回看過去,進工廠也曾是一代人的夢想。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號角響遍中國大地,曾經祖輩耕田種地的農民,一下子多了新的就業選擇——進城打工。這是中國“制造工廠”時代的主力軍。他們以進廠當工人為榮,努力扮演著巨大工業機器中的無數“螺絲釘”,撐起了珠三角、長三角等制造業高地的半壁江山。

    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8年,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平均年增長率為-2.84%。新生代的農民工,大多不愿意再遵循父輩的工人職業路徑。2019年,美團外賣的400萬名騎手中,40歲以下的騎手占比高達83.7%。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劉昕:不同的時代,人們會熱衷于不同的行業,這是社會發展的一種正常現象。

    制造業工廠智能化、自動化設備日益完善,也在削減普通工人的崗位。牛津經濟研究院2019年曾發布報告指出,新安裝一個機器人將會削減1.6個崗位,到2030年,全球制造業就業將因此減少2000萬。

    雖然機器能取代大量普工需求,卻依然難以撼動很多高級技工的崗位,高薪之下往往一“匠”難求。方鶴云的企業近期要生產一批制造工藝相對復雜的產品,為找到符合技術要求的工人,方鶴云不惜動用人脈關系,四處委托。

    廣東東莞某電子產品企業負責人 方鶴云:平均一個月至少有15000元以上,麻煩您盡快,我們正缺這個人員。

    隨著制造業的發展,其就業門檻逐年提高,知識型、技能型勞動力將成為主流。但傳統意義上,技術工人三年出徒,十年出師,高級技術工人的培養,的確比快遞小哥要難得多。

    近年來,中國制造業產值連年遞增,截至2020年,連續十一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中國從制造業大國通往制造業強國的趨勢不可阻擋。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楊燕綏:制造業是能夠衡量一個國家生產力的重要水平,科技進步,還有互聯網社會,其實都是在提高制造業的能力和水平,并不是取代制造業。


    轉載請注明出處。

    制造業招工難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