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現代科學流程的管理體系是
芯片業的生命力所在
而唯有好的機制才能釋放管理的價值
由于工藝精細復雜、開發難度高,手機芯片一向居于芯片產業鏈的頂端,這也是全球兼具資本和技術優勢的尖端企業的必爭之地,是我國半導體產業卡脖子的中心地帶。
數十年來,只有一二十家知名的大企業真正登上過手機芯片業的舞臺,但經過市場的洗牌等,出局者日漸增多,新手則根本無法入局,最終是局中人越來越少。
截至目前,全球只有高通、聯發科、華為海思、三星、紫光展銳這5家公司依然還在局中。
隨著手機行業跨入5G時代,曾經步履蹣跚的追趕者紫光展銳突然大幅縮短了與領軍者的差距,其部分核心工藝甚至居于領先地位,發展勢頭迅猛。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僅僅在三年前,紫光展銳已經踏在了危機邊緣。紫光展銳CEO楚慶說,“新展銳是在一片廢墟中重建的,而且只用了兩年多的時間”。
“企業運營幾乎停滯”
楚慶,擁有二十多年半導體、通信領域從業經歷,在加入紫光展銳前,在大唐電信、華為技術、海思半導體等公司任職多年,曾擔任華為海思首席戰略官。2018年12月14號走馬上任紫光展銳CEO,但現實很快打了他個措手不及。
一家科技公司最重要的是產品。當時展銳4G的4核產品因質量太差,首發即面臨退市;8核產品開發超過2年仍未能上市;5G產品規劃大幅落后一線廠商,遲遲未能推出。
而且,由于產品質量低下,2018年發生多起質量事故,面臨巨額賠償。其中僅一個客戶就產生了三起賠償,索賠額甚至超過了交易額。
產品危機明顯地體現在市場上,當年公司幾乎算是丟失了所有的品牌客戶。此外,在新業務開拓方面,在2018年下半年,公司新開的項目幾乎沒有。而在上游市場,展銳公司對主要晶圓廠的采購已經連續多月停滯。
而在進一步追查這一切是如何發生時,楚慶又發現展銳文檔的完備率不到7%,另外核心代碼缺乏架構,出了問題就打補丁,極為出人意料。
“展銳5G芯片首次實現全球領先”
隨著楚慶等新的管理層入主,兩年多來,紫光展銳的發展軌跡出現了巨大變化。
2020年2月,展銳的芯片技術挺進6nm工藝,全球首發6nm EUV 5G芯片T7520(后更名為T770),這是展銳第二代5G芯片,目前T7520(后更名為T770)已成功回片且是一次流片成功,并以展銳史上最快速度通過一系列測試驗證,其關鍵環節測試通過僅用時150小時,較7510(后更名為T740)的半年時間取得長足進步。
2020年5月15日,搭載展銳第一代5G芯片7510(后更名為T740)的5G手機,正式量產開售,只比業界領先水平晚了半年。
在2G、3G、4G階段,展銳分別落后于一線競爭對手15年、8年、10年,2019年才正式開售4G全網通芯片。而在5G時代,展銳與友商的差距已經縮短到6個月。“在5G芯片技術上,展銳首次實現了全球工藝領先”,楚慶表示。
與此同時,展銳的4G八核芯片成功開發,并推出4G智能手機方案T610及T618,成為全球4G智能機首選平臺,其性能相當于高通驍龍821。
而在2018年,展銳4G主線產品SC9832E性能僅接近高通入門級的4系產品。僅僅一年多,展銳的4G主線產品性能實現了從對標入門級到對標中高端的飛躍。
據楚慶介紹,技術開發的極大成功,很快令展銳在市場端斬獲頗豐。
2018年,國內幾乎看不到使用展銳芯片的終端產品,到今天,從消費電子到工業電子,諸如手機、平板、智能穿戴、后視鏡、翻譯筆、智能水表電表、共享單車等眾多創新品類,都大量應用展銳的芯片。
曾幾何時,展銳幾乎失去所有品牌客戶,但今天,不僅這些品牌客戶回來了,還獲得許多新客戶的青睞。2018年底成立的工業電子事業部,2019年收入大增,2020年實現收入超2億美元。
“做數字世界的生態承載者”
隨著5G時代的來臨,在5G技術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的紫光展銳,有著更大的戰略目標——致力于成為數字世界的生態承載者。
據了解,信息產業的生態大致分兩個部分,一是提供基礎技術的“承載者”,二是在其上繁榮發展的公司。當前市面上的軟件與應用愈加龐大、也愈加豐富,但信息產業的承載者卻越來越少。
在5G生態系統中,芯片產業是重中之重,擁有主芯片平臺能力的企業才能成為生態承載者,才是信息社會大廈的鋼筋骨架。強有力的生態承載者,是中國信息產業發展的基石,也是落實“十四五規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目前,在中國大陸,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承載者只有兩家企業:華為海思、紫光展銳。海思不面向公開市場,面向公開市場的只有展銳。從這個角度看,在當前,可以作為生態承載者的,僅展銳一家。
展銳作為主芯片平臺,具備稀缺的大型芯片集成及套片能力,包括移動通信中央處理器、基帶芯片、AI芯片、射頻前端芯片、射頻芯片等各類通信、計算及控制芯片。主芯片平臺牽動數十萬家公司,與客戶相互依存,客戶的創新是在展銳平臺上進行二次開發。展銳作為“土壤”、承載者,牽動著整個生態鏈上的千千萬萬家企業。
展銳因此成為中國科技行業的戰略有生力量,是極度稀缺、不可復制、難以再生的。
“不破不立”
從2018年接手時的掙扎求生,到如今突飛猛進躍居業界前列,展銳是怎樣迎來重生的?
楚慶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摸清了展銳的基本面后,我一個人在家里冷靜地思考了三天,雖然有過猶豫,但最終考慮到,一方面是騎虎難下,另一方面,擔心市場不再對展銳抱有信心,于是下定決心,不破不立,展銳唯有進行重建,才有可能浴火重生?!?/p>
2019年,展銳開啟“救亡年”,首先是質量救亡。在研發體系內開展了 “火鳳凰”計劃——重構核心代碼,將原來混亂的代碼全部取代。
為此,一開始,展銳集中精兵強將,形成火鳳凰團隊,并專門打通了一個樓層提供給“火鳳凰團隊”集中辦公。
至2019年12月,火鳳凰一期交付,重構完成50%;2020年12月二期交付,已完成90%。
這一“火鳳凰計劃”在質量提升、技術升級上立竿見影——實現了產品交付時間提升30%,內部問題減少40%,人力節省20%,客戶問題密度下降60%。
質量救亡的另一個重心是重塑管理流程,建立質量體系。
據楚慶介紹,展銳引入IPD(集成產品開發)、CMMI(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和TMMi(測試成熟度模型集成)等業界先進的流程規范,形成自己的管理體系,從而實現整個公司5000名員工高效有序運行,極大地提升了技術開發的質量和效率。
其中,為集中攻關一項重大技術項目,展銳一度投入近3000名技術人員,形成一個龐大而分工有序的項目組,最終憑借著科學地管理,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突破了技術難題。
質量救亡的同時,是市場救亡。
楚慶表示,這方面同樣是有破有立。2019年以來,持續變革營銷體系,包括組建新的營銷戰隊,隊長由隊員自由報名競選,極大地激勵士氣,涌現了一批銷售精英。同時治理腐敗,營銷風清氣正、科學規范的環境,業績迅速逆轉,實現大幅增長。
此外,展銳還進行了團隊重建。
近兩年,展銳實行嚴格的“末位淘汰”。其中,2019 年淘汰了600多人,2020年又淘汰600多人,與此同時,大規模招募應屆生。在管理團隊層面,展銳引入管理、技術、市場等多方面的資深知名人士。
紫光展銳辦公區
“注入新的發展要素”
分析人士指出,從更深地層次來看,不論是團隊更迭,還是技術變革、市場救亡,其本質上都是管理賦能的結果。隨著新管理團隊的到來,為其注入了管理這種經濟要素,管理變革最終釋放出巨大的價值。
對此,楚慶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芯片行業本質上需要管理變革。
在楚慶看來,芯片行業是技術密集型、高端型、復雜型的行業,同時也是高風險的行業。只有通過嚴密高效科學的管理,才能使芯片制造工藝過程可控、質量可控、結果可控,從而最大程度的減小風險。
沒有好的管理,如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紕漏,那么就意味著整個芯片的前期制造將前功盡棄,這樣的話不僅是投入的巨大資金打了水漂,更重要的是耽誤了時間,這直接關乎到企業的生死。
以T7520(后更名為T770)芯片一次流片成功為例,僅這一次流片就投入了數億元,但是一旦流片失敗,損失巨大。不過最終,T7520(后更名為T770)僅僅只用了150個小時,所有的關鍵環節測試全部通過。展銳員工都認為是一個奇跡,而這就是因為有高效科學嚴密的管理。
符合現代科學流程的管理體系是芯片業的生命力所在。尤其是主芯片這種大規模、復雜度極高的開發項目,需要科學化、規范化的管理體制,而新展銳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得益于科學、正規化的管理。
楚慶表示,“我們基礎的管理系統包括IPD、CMM,像基礎的路一樣,指向端到端的開發流程。但是修路不是目的,是為了上面跑車。然后在這些基礎的管理架構上,我們還有頂層架構,是一個自我承擔責任的生態系統,每一個組織部門都是一個生物體,為自己的發展壯大負責,誰落后更新誰。”
因此,要打造強有力的生態承載者,對公司管理體制和管理團隊的管理能力有極高的要求。當然,這也是如今展銳管理團隊的核心優勢。
“需要好的機制釋放要素價值”
北大國發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劉國恩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對于一家企業、一個國家而言,決定其生產發展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可能不是投入要素的多少,而是要素的組織方式、結構形式。換言之,要素的結構、組織形式可能比要素的投入數量、規模更重要。
從近些年的觀察來看,在半導體等高壁壘技術導向的行業中,絕非投入資金越多、投入要素越多,就越容易成功。
去年以來,一些地方投入重金發展半導體產業,但最終卻陷入困境、甚至陷入債務危機與跑路傳聞中。
這些項目普遍的問題是,投機性資本的力量裹挾了市場的力量、裹挾了技術的力量。從根本上看,就是市場機制并沒有發揮作用。
專家認為,在市場化的機制中,管理等要素才能真正地發揮其價值,或者說真正地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而不是讓一些非市場因素發揮決定作用。
具體來看,在半導體行業中,其市場化機制尤其體現在尊重創業創新者的精神、尊重專業技術的力量,由專業力量按照現代工藝來配置資源、組織要素投入,否則在這樣復雜精細、風險較高的行業,要素投入一旦扭曲,勢必難以成功。因此,這種市場化機制還需要相關部門的引導、支持、保障和呵護,為企業規避一些不必要的風險。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艱苦奮斗,新展銳鳳凰涅槃,起死回生,成績來之不易,要萬分珍惜。我們要守護中國芯片產業的明日之星、希望之星,營造平穩的外界環境,爭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最終發展成為“數字世界的生態承載者”。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