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發布的《四川省“十四五”光伏、風電資源開發若干指導意見》對四川“十四五”期間的光伏風電項目開發提出目標:到2025年底建成光伏、風電發電裝機容量各1000萬千瓦以上。這既是四川能源結構的調整,也是利用光伏新能源改善荒漠生態環境的契機。
數據顯示,四川現有荒漠化土地3000萬畝,占全省幅員面積的4%。全省荒漠化主要表現為沙化、石漠化和干旱半干旱土地退化,特點是分布廣、區域化危害。同時,四川是全國唯一的土地沙化和石漠化面積都超千萬畝的省份,防治荒漠化任務較重。怎樣防治荒漠化是個問題。
當前,太陽能資源開發是我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關鍵因素,是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重要舉措。我國西北和西南部分荒漠地區由于其光輻射資源豐富,是當前及未來大規模光伏電站建設布局的重點區。因此,四川發展“荒漠光伏”生態建設新模式的空間和潛力巨大,應該抓住良機實現能源轉型和荒漠治理一舉兩得。
根據國家能源局統計數據,2019年全國光伏發電量達2243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省標準煤6751.43萬噸,同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9億噸、二氧化硫排放118.28萬噸、氮氧化物排放37.15萬噸,并減少粉塵排放46.44萬噸。這充分表明,荒漠光伏發展的環境協同效益主要表現在替代傳統能源減少污染排放。同時,發展荒漠光伏產業,還具有多種生態功能。例如,光伏板可以轉化太陽輻射,調節沙漠、戈壁的熱力平衡,削弱沙塵暴和大風;光伏電站具有風障功能和沙障功能;清洗光伏板的廢水也可以促進光伏電場內的植被生長,等等。如今,荒漠光伏產業已成為繼造林治沙、沙障壓沙之后的第三條防沙治沙新途徑。例如我國庫布齊沙漠的光伏項目、烏蘭布和沙漠光伏項目,光伏陣列有著阻風固沙、遮陰增濕作用,加之人工管護,促進了植被恢復、土壤改良和局地小氣候改善,修復了荒漠生態環境,成為光伏治沙的成功典范。
隨著荒漠光伏產業的不斷發展,我國基于大量實踐總結創造出了“生態修復+太陽能發電+節水灌溉+綠色種植+環保養殖”五位一體可再生能源新模式,實現了“光、熱、電、草、畜、禽”一體化發展、循環綜合利用。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領導者,也是利用新能源修復荒漠化地區生態環境的先行國家。在有條件的荒漠化地區開展“生態+光伏”,兼顧能源建設與生態環境修復“共舉、共建、共贏”,已逐漸成為我國荒漠化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荒漠光伏建設在荒漠化土地生態修復,減少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提供可再生能源,為居民提供清潔能源和就業機會等方面有顯著效益,是四川省發展新能源和防治荒漠化的有力舉措。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