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的小件工藝品
工業零部件、醫療產品
……
這些對于大家而言可能并不算新鮮
但3D打印的橋梁你見過嗎?
見證哥從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景觀院
(以下簡稱“中建西南院景觀院”)獲悉
由該院參與設計的、全球最長的
高分子3D打印橋
亮相成都啦!
24小時無人值守打印
35天打印出橋身
蜿蜒的橋型,靈動,優美,如舞動的彩練鋪展于碧水之上;近看,橋梁的材料細膩輕盈,從未見過——這就是位于成都龍泉驛區驛馬河公園的、全球最長的高分子3D打印橋“流云橋”。
“流云橋”位于該公園杉影湖之上。整橋全長66.8米,其中3D打印部分橋長21.58米、最寬處8米、最高處2.68米。橋梁設計的靈感來源于驛馬河自由奔騰的形態,以及舞動的絲綢。
供圖 中建西南院景觀院
供圖 中建西南院景觀院
為什么要引入如此新奇特的橋梁?中建西南院景觀院院長程銳表示,該院一直致力于開拓創新,以科技助力設計,在景觀打造中嘗試更多的新技術、新材料。
那么,這個全球最長的高分子3D打印橋與普通橋梁有哪些不同?其“誕生”過程又是怎樣的呢?
據介紹,該橋正式打印前,先進行了模擬打印;正式打印時,在系統中輸入指令,機器就可以24小時不間斷打印,而且無需人工值守。橋梁采用了分段打印、現場拼裝的施工方式。在過程當中,采用了三維激光點云掃射檢測技術,以保證成型和拼接安裝的精度。
對于橋面的排水和照明,通過預留孔位、然后埋設管道的方法進行處理。為了提高通行的舒適度,在3D打印橋梁的下方增設了鋼梁作為疊合支撐受力,且也提高了橋梁的穩定性。兩端的欄桿采用輕質航空材料,通過數字化數控雕刻成型,表面進行特種涂層處理,以滿足使用要求。
供圖 中建西南院景觀院
供圖 中建西南院景觀院
“我們項目設計團隊與上海的相關團隊,經過反復的多方論證和方案打磨,共同進行了這座3D打印橋的設計,前后大約用了半年時間。但進入制作過程,12噸材料,僅用了35天就完成了橋體打印,整個過程一氣呵成。這就是工業化的力量。”程銳表示,該橋從設計到加工,貫穿了數字建造的科技力量。“傳統的建筑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后,助力設計師創造更加美好的作品。超大型3D打印景觀橋,是科技與藝術的完美結晶。”
為動物修“過道”
為魚類筑“巢穴”
假如你以為驛馬河公園只有全球最長的高分子3D打印橋這一個看點,可就錯了。這里還有很多亮點!讓我們來慢慢看——
“生態修復,是我們設計理念之中,一以貫之的邏輯。”中建西南院景觀院總建筑師張靜表示。
據介紹,圍繞打造“驛馬河生態博物長廊”,這里采用生態手法構建泄洪河道,護岸采用生態友好型設計,并建立濕地凈化系統;采用生態駁岸,供鄉土水岸植被繁衍生長,實現低成本維護。“我們專門進行了魚槽磚的設計,提供岸線穩定的同時,還為魚類及兩棲動物棲息、繁殖提供巢穴。”張靜表示,這里還保留了原生竹林,打造古驛竹文化特色走廊。
供圖 中建西南院景觀院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公園專門設計了連通東安湖公園、可以向南延伸至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向北銜接大運會主場館片區的慢行綠廊。該綠廊長120米、寬70米,通過架設蓋板的方式,上跨環湖南路,該綠廊不僅可供人行通過,也為動物遷徙提供了通道,是大運會片區生態修復的重要一環。
供圖 中建西南院景觀院
一層臺階搭配一簇鮮花,多層臺階組成一個色彩斑斕的花園,猶如油畫一般。你可能想不到,這富有層次的坡地,竟然是利用棄土堆成的。這不僅讓景觀更有層次感,同時也擴大了綠地面積,還做到了廢物利用,非常環保。
供圖 中建西南院景觀院
供圖 中建西南院景觀院
講好文化故事
突出功能配置
打造文旅交流、民生體驗新載體,主創設計師、中建西南院景觀院四所所長張曉翔介紹,整個公園以“古驛道”為文化主題,以“三道九驛”,即驛道、商道、文道三條特色游線,靈池憶、臥云澤、沁秀苑、絡驛場、耕讀園、云漢臺、白鶴灘、石橋井、博翠嶺九大“驛文化”特色主題園區,繪制出底蘊厚重、源遠流長的古驛畫卷,讓市民、游客能夠感受到獨特的“驛文化”,領略蜀風雅韻的獨特魅力,成為“很成都”的文旅載體。
設計團隊還走訪收集了不少文化舊物植入其間。同時對16座人行橋進行了“一橋一景”的設計,其中由知名藝術家許燎原設計的3座橋尤為突出,突顯了新舊文化的碰撞。
供圖 中建西南院景觀院
在功能布局層面,這里結合東安新城 CAZ片區、區醫院醫療組團、經開區實驗中小學教育組團、萬達商業組團等重要城市核心節點,有機植入復合功能空間,營建多元化生活場景,打造了潮玩運動場、康養生態院落、時尚球類公園等多處網紅打卡地及新經濟消費場景,發揮綠色空間的引擎作用,積極推動生態價值多元轉化。
供圖 中建西南院景觀院
目前,該公園還在進行精心的打磨,力圖以最佳狀態示人。與此同時,園內的功能性場館也還在進行內容植入的籌備。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