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編者按
創新發展,是我市續寫創新史的“華山一條路”,也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今起本報特推出“共同富裕·探尋科創新動能”系列報道,通過走訪我市一批高能級平臺、高新技術企業、企業研究院等創新發展載體,探尋我市科創新動能,挖掘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區市域樣板背后的科技力量。
在一片片薄如蟬翼的鐵片上雕花、打孔、做造型,最后呈現出幾乎分毫不差的成品。近日,記者在溫州大學激光與光電智能制造研究院(以下簡稱“溫大激光研究院”)的陳列室里,看了這些由超快激光加工的樣品,上面的紋路甚至要用顯微鏡才能看清楚,“刀尖”功夫讓人驚嘆連連。而這樣“小而精、小而專”的產品,帶著溫州制造的烙印,跟著高壓渦輪葉片,安裝到了國產大飛機的發動機上。天上地下的世界,因為這一個小小的葉片,產生了奇妙的關聯,也見證著溫州激光加工產業在高精尖領域的發光出彩。
技術工藝精益求精 鍛造100%的產品合格率
溫大激光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翻閱它的履歷,可以看到研究院長期從事航空發動機零部件、汽車傳感器等精密器件的激光制造與工藝開發,并建成了國內首條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氣膜孔智能制造生產線,填補了中國(溫州)激光產業集群超快激光精密制造技術的空白。
這項技術工藝的創新,讓他們連續多年收獲了中航商用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的訂單,負責該公司的高壓渦輪葉片氣膜孔工藝開發和制備工作。據介紹,氣膜孔可以使葉片在極端高溫環境下作業時,起到排氣散熱效果,大大提高葉片壽命。而葉片對于飛機發動機來說就是心臟一般的存在,所以雖然只是在葉片上打幾個孔,但對于孔的形狀以及工藝來說都是極大的考驗。
“中航商發是我國大型客機發動機項目的責任主體和總承制單位,對于產品的要求很高,因為各道工序的質量決定著最后成品的質量。而且因為材料成本很高,所以我們幾乎不能出錯,比如氣膜孔是絕對不能打到對壁,不然整件毛坯就報廢了。雖然他們去年給我們的訂單要求是90%的產品合格率,但是我們最后做到了100%。” 溫大激光研究院資產運營管理部副部長盧成績說。
除了為國產飛機發動機保駕護航,研究院還承接了衛星燃油濾清器產品制備、某軍用檢測系統核心零部件-靶標等產品。正是因為過硬品質和精湛工藝,讓溫大激光研究院穩握不少軍工企業的訂單,也讓研究院逐漸名聲在外。
苦煉內功賦能產業
攜手溫州制造做精做強
在成立短短4年多的時間里,溫大激光研究院已經收獲了不少頭銜,其中最讓他們引以為豪的還是浙江省新型研發機構的頭銜。去年12月,溫大激光研究院正式獲批建設浙江省新型研發機構,這也讓研究院一下子成為全市唯一,也是省屬高校唯一的省級新型研發機構。
“這個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的審批是很難的,因為它對平臺的研發投入、科研成果、產業化等各個方面都是實打實的考核。所以拿下這塊牌子,也是對我們這4年多來辛勤投入的肯定。”溫大激光研究院副院長林禮區介紹道。獲批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的背后,是溫大激光研究院4年如一日,聚焦于超快激光精密制造細分領域,專心于走“專精特新”的發展之路。
當前,激光加工產業在制造業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在此背景下成立起來的溫大激光研究院,更被賦予了助力溫州制造轉型升級的歷史使命。溫大激光研究院落地扎根后,將激光與光電創新前端基礎應用研究、中端的技術服務與交易和后端的成果孵化與投融資服務整合成一個開放式激光與光電創新網絡。目前已開發出硬脆材料切割設備、激光標刻焊接系統、軸瓦智能檢測系統等系列產品,有力推動溫州激光與光電產業高質量發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研究院通過牽頭一批國家級、省級研發項目,全力突破光電感知等關鍵技術壁壘,為實現進口替代、穩控產業鏈風險做出積極貢獻。現在研究院里不少激光切割設備都是在進口的基礎上,再進行自主研發提升,讓設備更加適合本土企業的使用,同時也通過設備的性能提升,帶動整個生產線的效率提升。
此外,他們充分發揮高校的科研優勢,授權發明專利140余項,轉讓成果33項。通過產學研合作服務企業100余家,開展技術服務工作150余項,服務收入達到3000余萬元。
今后,研究院將加快推進國家工程中心、國家引智基地等平臺建設,爭取成為省內乃至長三角、全國激光光電領域的頭部平臺,集中資源打造一批破解技術壁壘的“首臺套”裝備,服務航天航空、精密制造等國家戰略需求。此外,加快建立科創基金、組建成果轉化公司、聯合行業龍頭企業攻堅創新聯合體,走出一條市場化運營高能級創新平臺的新路子,真正實現自我造血、創新創富。
記者手記
“小”平臺助推大產業
“萬萬沒想到”是我在采訪溫州大學激光與光電智能制造研究院時最直觀的一個感受。沒想到國產大飛機的核心部件是溫州供應的,更沒想到這個年輕的研究院已經有多項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并成功實現自我造血。
技術攻關有突破、賦能產業有成效、對企服務有亮點……溫大激光研究院這個小平臺蘊藏著大大的能量,也成為助推溫州激光與光電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力量。
循跡溫大激光研究院的發展路徑,也能看到我市眾多高能級平臺發展的縮影。他們加快集聚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加速點燃創新驅動新引擎。苦練內功、提升自我的同時,亦不忘向外發力、賦能產業。通過充分發揮“塔尖”“重器”引領作用,加快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結合、產業鏈與創新鏈精準對接,努力實現“從0到1、從1到N”的孵化裂變,奮力開創科創高地建設新局面。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