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3D新聞

    全國首個3D打印地震觀測井房建成

    星之球科技 來源:人民網2021-09-28 我要評論(0 )   

    提到3D打印,許多人都不陌生,這一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醫療產業等領域,在建筑方面的應用也較為前沿。近日,記者從合肥市地震局了解到,地震監測再添“科技范”...

    提到3D打印,許多人都不陌生,這一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醫療產業等領域,在建筑方面的應用也較為前沿。近日,記者從合肥市地震局了解到,地震監測再添“科技范”,合肥在市地震監測中心建成全國首個3D打印地震觀測井房,為地震監測設備提供一層“保護殼”。

    據悉,為進一步提升合肥地震監測預警能力,加強地震監測設施和觀測環境保護工作,2021年,合肥市地震局啟動實施了《合肥市“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首個重點工程——“地震監測臺網優化”項目,其中就包括利用3D打印設計環保、綠色、節能的優勢,建成具有地震科普宣傳主題造型的觀測井房,在采用創新方式保護地震監測設施和觀測環境的同時,增強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展示的效果。

    合肥市地震監測中心的測震組負責人衡瀟介紹說,地震觀測井是地震長期監測業務中最為核心保護的地方,若觀測井受到干擾或者破壞,將會對觀測井內的監測設備造成巨大影響,因此為觀測井搭建“保護殼”尤為重要。

    “常規的地震觀測井房大多用水泥建成,耗時長、成本高,而3D打印技術的建筑物環保、耗時短、制作簡單、能夠實現異性構建。”衡瀟表示,合肥市此次利用3D打印技術建成的地震觀測井房,形狀設計得都很精細。“如果是用水泥建造,還需要后期打磨、雕刻;但用3D打印技術,一個月左右就建成使用了。”衡瀟告訴記者,兩處觀測井房都是技術公司打印成型后,直接運送到監測中心,進行簡單拼接后,即可投入使用。

    目前,全國首個3D打印地震觀測井房正處于試運行階段。

    探訪——

    地震觀測井房長得啥模樣?

    3D打印出來的地震觀測井房到底“長”啥樣?9月24日上午,記者來到了合肥市地震監測中心一探究竟。

    脫下“土帽子”換上“金剛罩”

    觀測井房安全感滿滿

    原先“裸露”在外,乍看就像水井的兩口地震觀測井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兩座造型各異的建筑物,一座是候風地動儀形狀,一座是坍塌的廢墟形狀。

    記者走近觀察,只見候風地動儀外形的地震觀測井房整體呈古銅色,形似“煉丹爐”。墻上嵌著的8條龍頭和8只蟾蜍雕塑上下呼應,栩栩如生,井房外墻的條紋紋路還有著3D打印技術逐層打印的痕跡。在精致的外形襯托之下,觀測井房的內部就顯得單調許多:地面上杵著一根鐵管,連接著地面上的洞口,神似一根“銀針”藏在了“煉丹爐”內。

    別看內里布局“簡陋”,鐵管連接的地下設備肩負著合肥及其周邊的地震監測使命。

    衡瀟介紹說,鐵管里面包裹著纜線,下面連接著150米深的地震觀測井。在纜線的另一頭,是巨型針管狀的井下地震計,可以記錄南北、東西和垂直3個方向的地震波形。而用3D打印技術建造的觀測井房,就是用來保護井下的地震計。

    “原先我們的觀測井就像普通水井一樣露在地面,唯一的保護措施就是在井口上面蓋個大理石板,就像是給觀測井戴上一頂帽子,防止雨水等對井下地震計的侵蝕。”衡瀟說,如今在觀測井上搭建井房,就像給觀測井加了一層全方位的“保護殼”,防止觀測井受到干擾和破壞。

    另一座坍塌廢墟狀的地震觀測井房,也是相同作用,保護350米深的觀測井和設備。“不過這個井房保護的是用于地震前兆觀測的儀器,是地震監測的輔助性設備,用于觀測即將發生地震時地下流體水位和水溫的驟變等前兆異常,為地震監測預報提供基礎資料。”

    地震監測設備正“換崗”

    觀測井房成“守衛”

    “更新地震觀測井房,關鍵還是在于保護正在更新升級的地震監測設備。”據介紹,在市地震監測中心運行的地下地震監測設備都已使用十余年,為讓地震監測更加精確、高效,在《合肥市“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確定的發展任務中,包括更換升級市地震監測中心測震和地球物理觀測系統,保障合肥地區乃至周邊區域持續、穩定監測的需求。

    衡瀟告訴記者,此次深度150米的測震井,更換升級了寬頻帶井下地震計,相比較老設備,新設備靈敏度更高,對遠震和極遠震的地震波記錄更加完整清晰,監測能力和觀測質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深度350米的前兆井,舊設備老化嚴重,數據兼容性不足,升級后的新設備觀測數據將接入安徽省地震局前兆數據庫,納入全省前兆臺網,并且在水溫測項增加了中層、深層兩個觀測方式,通過兩個探頭的數據比測,可以更科學、更真實,更全面地獲取地下流體水溫異常變化情況。


    轉載請注明出處。

    3D打印激光激光技術3D打印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