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北京積水潭醫院獲悉,該院足踝外科日前完成了世界首例距骨定制化3D打印部分假體植入手術。
46歲的樊先生來自山西,踝關節疼痛了將近兩年,一走路就疼,不能劇烈活動。不能久站,不能長時間奔波,這讓他的工作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影響。他一年內輾轉多個醫院,最終確診為“距骨骨軟骨損傷,距骨囊腫(巨大)”。
由于在當地醫院治療效果欠佳,他輾轉掛上了北京積水潭醫院足踝外科主任武勇的專家號。在門診,武勇詳細地詢問了他的病史,仔細查體后提出了兩種治療方案。
一種是取自體骨移植到病灶側。但限于面積太大,可能會對取骨部位造成過大的損傷,且對于如此巨大的缺損移植效果不敢保證。
另一種是采用積水潭醫院足踝外科的定制化新技術,3D打印一個跟缺損部位幾乎一模一樣的假體,做一個小切口植入進去,精準又快捷,手術創傷也小。
“要做就做最先進的!” 樊先生與家里商量后決定選擇后者。
積水潭醫院研發開創了3D打印技術在骨科的多種應用,例如髖臼缺損重建,關節假體翻修中骨缺損填補,腕關節定制化假體等等。但利用3D打印部分距骨一體化假體來治療合并巨大骨缺損或囊性變的距骨骨軟骨損傷,在世界范圍內尚未有過報道。根據文獻查閱,此次手術為世界首例。
這種治療方式保留了自體的健康距骨,僅置換掉受損部分,填充上骨質缺損部分,并且能非常好地解決自體骨移植技術中最難解決的匹配性問題。相比目前國內外已有的全距骨置換或者全踝關節置換具有明顯優勢。
在完成了患者雙足負重CT的檢查以及病理穿刺活檢,排除惡性腫瘤后,武勇團隊對其進行了精準的三維建模,劃定病損鏟除區域,反復與工程師商議假體的設計和定制化導板的細節。團隊在經歷了不厭其煩地磨合與商議,以及近1個月設計與加工生產后,樊先生終于在10月19日迎來了手術。
術中,武勇熟練地進行了脛骨V型截骨,顯露關節,找到病變的區域,將事先設計好的導板貼附在距骨的病變區,按照截骨導板,精準地鏟除了病變的區域。接著裝入試模假體,對截骨的底部進行了細微地調整,再次放入試模發現貼合良好。此后,將3D打印的假體置入,克氏針固定截骨端,活動踝關節,確定周圍組織無撞擊以及假體初始穩定性良好,透視關節對合良好,遂擰入兩枚空心釘固定,逐層縫合手術結束。手術過程非常順利,用時不到1個小時。
術后第二天查房時樊先生表示,現在疼痛明顯減輕,“沒想到這么復雜的手術竟然這么順利。”他術前緊鎖的眉頭終于舒展了。再經過兩天的住院觀察,他拆除石膏后便可立刻開始非負重鍛煉,很快就可以回家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