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多家機構預警,產能緊缺問題將在明后年緩解,甚至出現產能過剩情況,半導體巨頭們看好長期需求,依然持續重金擴產。
當地時間10月21日,存儲巨頭美光科技宣布,將于未來十年內,在存儲器制造和研發上投入超過1500億美元,以滿足2030年對存儲的需求。
不懼“產能過剩”預警
內存和閃存在全球半導體行業中的份額不斷增長,如今約占半導體市場的 30%。 5G和人工智能等長期增長動力將擴大數據中心、邊緣設備以及汽車和各種終端設備的存儲需求。
美光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Sanjay Mehrotra 表示,期待與全球各地政府合作,包括美國政府。美光此項投資計劃將包括擴大潛在的美國晶圓廠規模。該公司聲明中提到,由于美國存儲制造成本比擁有成熟半導體生態的市場高35-45%,因此將尋求政府補貼和稅收優惠。
除了美國,有消息稱美光計劃在日本新建一座DRAM芯片廠,同樣有望拿到日本政府的大額補貼。
多家機構近日對半導行業發出預警。摩根士丹利表示,半導體需求可能被高估了,預計最快第四季度,臺積電和力積電等代工廠將發生訂單削減。
IDC則預計,半導體行業將在2022年中達到平衡,隨著2022年底和2023年開始產能大規模擴張,2023年或將出現產能過剩。
集邦咨詢認為,2022年三大DRAM原廠的擴廠規劃其實仍顯保守,預估明年的供給位元成長率約17.9%,然而由于目前買方庫存水位已偏高,加上2022年需求位元成長率僅16.3%,低于供給端的成長速度,2022年DRAM產業將由供不應求將轉至供過于求。
在截至2021年9月2日的2021年第四財季財報分析會上,Sanjay Mehrotra承認,存儲芯片的出貨量將在短期內從非常強勁水平溫和下降。不過,他預計,客戶采購的調整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基本得到解決。“2022年(自然年)存儲器需求將由不斷增長的數據中心、服務器部署、5G手機出貨以及汽車和工業市場的持續強勁拉動。”
巨頭頻擴產
除了美光,全球排名第二的存儲器廠商SK海力士今年三月底新建工廠的計劃得到韓國政府批準。該工廠總投資將達1060億美元,主要生產DRAM芯片,計劃于 2021 年第四季度開工,2025 年建成投產,每個月產量為80萬片。
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在今年6月一份報告中預測,全球半導體廠商將在今年年底前開始建設19座新的高產能晶圓廠,并在2022年再開工建設10座。
從地域分布看,中國處于領先地位。報告預測,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將各新建8個晶圓廠;其次是美洲地區,將新建6個,歐洲和中東共有3個,日本和韓國各有2個。
10月14日,臺積電正式宣布,將赴日本設立晶圓制造廠,預計2022年開始建廠,2024年開始投產。該廠初步規劃以22/28nm特殊工藝為主。值得注意的是,該項資本開支不包含在此前宣布的1000億美金之內。
臺積電此前宣布三年投1000億美元;臺聯電公布1000億新臺幣(約合35.8億美元)投資案,擴充在南科的12英寸廠;三星電子將在2030年前增加對System LSI和Foundry業務領域的投資,投資總額擴大至171萬億韓元(約1516億美元),以加快先進半導體工藝技術的研究和新生產設施的建設;英特爾宣布多項擴產計劃,一方面擬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約200億美元新建兩座晶圓廠,另一方面希望成為晶圓代工的主要提供商。
而全球第四大晶圓代工廠也趁“缺芯”季開啟了IPO之路。當地時間10月19日,格芯宣布將發行5500萬股普通股,IPO發行價格預計在每股42.00美元至47.00美元之間,預計此次IPO最多將融資26億美元。
根據格芯的規劃,未來兩年將投入60億美元,用于擴大其在新加坡、德國和美國工廠的產能。其中,新加坡投資超過40億美元,德國和美國各投資10億美元。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