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是成立于1949年的我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與新中國一同成長起來,在長達七十年的時間里為社會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自今年10月份以來,中科院又相繼實現了兩項關鍵技術突破。
量子計算
11月4日,中科院團隊在arXiv預印本庫發布了一項新的研究成果。
根據微博大V@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以及相關論文可知,這項新成果是針對量子計算的一種新型模擬方法,由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張潘研究員帶領團隊探索所得。
據筆者了解,這種新型模擬方法不僅克服了以往量子計算業界存在的一些問題,而且還終結了美國谷歌所謂的“量子霸權”。
所謂量子霸權,指的是“量子優越性”,即能夠比經典計算機更快更好地解決一個特定的計算問題。
在2019年時,谷歌所研發的懸鈴木量子計算機用3分20秒完成了傳統計算機需要用1萬年處理的問題。
對此,谷歌聲稱其首次實現了“量子霸權”,雖然當時業界有不少質疑的聲音,但都因為做不到比谷歌更好而默認了谷歌的說法。
如今,中科院找終于找到了一個更好的模擬方法。據相關團隊估計,新方法得到應用后,可能只需要幾十秒就能夠完成相關問題的處理。
如此一來,原則上谷歌的“量子霸權”已經被中科院打破。
3D打印
除了量子計算之外,中科院在3D打印上也有新成就。
11月27日IT之家消息,中科院官方網站顯示:化學研究所綠色印刷實驗室的宋延林團隊,提出了一種基于數字光處理(DLP)技術的連續液膜限制的3D打印策略。
據筆者了解,這項策略可以消除逐層打印過程中出現的臺階效應,從而實現高精度3D結構的制備,例如隱形眼鏡。
公開資料表明,隱形眼鏡的制備方法十分復雜、耗時而且需要依賴昂貴的研磨以及拋光工藝。
3D打印原本可以更方便地制備隱形眼鏡,但傳統3D打印的臺階效應限制了3D打印隱形眼鏡結構的發展。
而中科院化學研究所提出的3D打印策略,可以很好地控制3D打印隱形眼鏡結構的液膜厚度以及表面光滑度,從而保證了連續打印的穩定性。
如此一來,3D打印便能夠制備出具備良好生物相容性以及其他優質特性的隱形眼鏡。
不僅如此,這項3D打印策略的提出,對于未來3D打印其他高精度結構也具備極為重要的實際意義。
寫在最后
而筆者上述提到的兩項技術突破,僅僅是中科院科研成就的冰山一角。
這個國家級機構會一直探索各個自然科學領域的秘密和新技術,持續推動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和升級,造富所有中國人乃至全人類。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