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從未注意到,當家里的激光電視播放節目時,色彩鮮明、圖像逼真的電視屏背后藏著一項“真激光”顯示技術。
這是中國科學家經過40年努力的結果。為實現圖像高保真再現,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祖彥、中科極光總工程師畢勇領銜的研發團隊鉆研40年,以三基色激光為光源,經過先進的架構工藝,找到了激光顯示“終極答案”,開啟激光顯示2.0時代。
激光顯示是繼黑白、彩色、數字之后的“第四代顯示技術”。10年前,國際電信聯盟針對高畫質影像制定了最新標準BT.2020,只有達到這一標準才能進入全球高端顯示市場,而真激光顯示是目前唯一能夠達到BT.2020的顯示技術,因此成為各國競相發展的領域。
不過,由于三基色光源的激光顯示技術門檻過高,市場上激光電視大多采用的技術是“激光熒光粉顯示”。但該技術光學濾波的過程中無法兼顧亮度和色彩純度,難以達到BT.2020標準,始終不能實現“真激光”。
為攻克這一難題,許祖彥、畢勇等中國科學家提出三基色激光顯示的概念,他們在大量科學技術研究基礎上進行了激光顯示的原理驗證,隨后接連攻克散斑消除、光纖耦合、動態平衡顏色管理、高效能熱管理等關鍵技術,解決了“真激光”有效熱管理及激光散斑等難題。
“‘真激光’顯示技術的應用,不僅僅是為獲得進入全球高端顯示市場的‘入場券’,還能讓觀眾實現五大‘真’體驗。”畢勇說。比如,“真激光”具有3萬小時使用壽命,在周期后亮度保持在初始亮度的80%左右,可以持久服務于城市亮化、影院放映等。
畢勇解釋,“真激光”顯示在光的傳輸過程中,采用了“光纖耦合”技術,以光纖約束高能量的激光,激光束就像“小怪獸”被收進了“魔瓶”,具有傳輸效率高、可靠性高的優勢,不受沖擊、振動、溫度等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
2014年,許祖彥提出以紅綠藍三基色半導體激光為核心的產業發展路線圖,被列入國家材料重大工程。之后,科學家們成立了中科極光,圍繞“真激光”顯示技術進行技術布局,搭建激光光源、熱學管理、電子學研發、可靠性試驗、整機開發等技術平臺。2015年,中科極光基本形成“真激光”顯示技術,驗證達到BT.2020標準。
自此,中國科學家自主開發的激光顯示技術躍居國際“第一梯隊”, 在被海外企業占領的高端顯示領域有了中國的身影。
如今,中科院團隊已經實現激光顯示的多元化應用場景,畢勇說,目前激光顯示產品已在工程投影、家庭影院、數字化放映等多個方面實現量產。
“全球激光技術發展至今,僅形成了兩個規模化產業——光存儲和光通信,激光顯示技術有潛力成為第三個規模化產業,拉動中國光電產業發生革命性變化。” 許祖彥說,顯示產業的發展歷程是從標清走向高清,目前高清正在走向超高清,激光顯示技術將成為下一代顯示產業的主流技術。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