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3D新聞

    弘瑞:3D 打印的一只“笨鳥”

    星之球科技 來源:中關村在線2021-12-31 我要評論(0 )   

    對不起,我在研發中心無法參加這次的專訪只有完全自主的技術才能驅動企業發展中國的 3D 打印遲早要走上自主的道路 以上是北京匯天威(弘瑞)總經理張弘強先生給筆者留下...

    " 對不起,我在研發中心無法參加這次的專訪 "

    " 只有完全自主的技術才能驅動企業發展 "

    " 中國的 3D 打印遲早要走上自主的道路 "

    以上是北京匯天威(弘瑞)總經理張弘強先生給筆者留下最深的言論。也是本次中關村在線《30 天 30 品牌巡禮》欄目采訪眾多品牌嘉賓中唯一一個還親身撲在研發一線上的 " 老總 "。


    匯天威科技總經理張弘強先生


    從 2010 年全國開始刮起 3D 打印的熱潮至今,行業內聊起弘瑞總是圍繞不開 " 一家 3D 打印企業怎么能在北京 "," 弘瑞怎么還在 "," 弘瑞怎么能和匹克做出這么多好產品 " 等等疑問甚至是質疑。確實,這家成立于 2005 年的北京本土企業,無論是創業之初的業務方向,還是進入 3D 打印行業的時機節點,或是走上自主研發的方式方法,都讓行業內的人 " 看不透 "。

    3D 打印的前世今生

    說起專注于 FDM 3D 打印技術的弘瑞,就要先了解 3D 打印行業在國內外的發展。3D 打印又稱增材制造,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

    以基礎材料來劃分,目前市場中的 3D 打印產品主要為采用熔融沉積式 FDM 技術、光固化 SLA 技術、金屬 3D 打印技術、生物 3D 打印技術等等,其主要原理是通過 XYZ 軸的運動進行固化立體成型的增材制造理念。

    與其它偉大的技術一樣,3D 打印技術的誕生并非一蹴而就,也經過相當長的孕育:

    1860 年,法國人 Franois Will è me 提交了一個名為 " 多照相機實體雕塑 "(Photosculpture)的專利的申請。

    1892 年,JE Blanther 建議使用切割和堆疊然后平滑的蠟片制造等高線浮雕圖。

    1975 年,Wyn Kelly Swainson 通過改進介質用于在設備中產生真正的三維感測物體,并為此申請了專利。

    1984 年,William E Masters 申請了一項 " 計算機自動制造過程和系統 ",作為歷史上第一項 3D 打印專利,為今天使用的 3D 打印系統奠定了基礎。

    1988 年,Chuck Hull 發明的第一臺光固化 3D 打印機 SLA-250。

    2009 年,FDM 3D 打印技術到期,全球迎來 3D 打印窗口期

    時至今日,3D 打印技術中的大部分專利早已到期,而與之搭配的切片軟件如 Cura 等都采用開源方式,對于民用級的 3D 打印產品來說不存在相應門檻,但對于企業定制化 3D 打印服務來說,這些到期的專利和開源的切片軟件遠遠無法滿足其需求。

    弘瑞與 3D 打印之源

    成立于 2005 年的北京匯天威,早起靠做 IT 系統集成起家,新能源、運營商、電力等行業都有涉足,公司經過多年的發展慢慢集合了一群喜歡技術的年輕人,按張弘強先生所說:" 那個時候什么掙錢做什么 ",這其中既有創業者的自豪,但也帶出深耕技術和研發者的無奈和迷茫。


    匯天威科技北京總部


    這種無奈和迷茫直至 2011 年看到國內外關于 3D 打印的報道才得以解脫,此時匯天威也宣告正式投身于 3D 打印行業,讓一群喜歡技術的年輕人找到自身的事業。


    匯天威科技副總經理趙國瑞先生(右)、工廠負責人裴啟東(左)


    經歷過兩年的摸索,2013 年," 弘瑞 " 商標注冊成功。選用 " 弘瑞 " 這兩個字作為我們的品牌,是有很大意義的。首先是各取了我們兩位創始人的名字中的一個字," 弘 " 代表大," 瑞 " 表示吉祥,這兩個字表達了對公司的美好祝愿,我們不僅要發展壯大,更要有大格局、大視野,要越來越好。

    在另一方面,弘瑞這個名字與其他的 3D 打印機品牌相比,更具中國化特色,因為我們在時刻提醒自己,雖然 3D 打印技術發源于國外,但是弘瑞有能力也有信心超過國外同類產品。弘瑞是誕生于首都北京中關村地區的本土品牌,立志要成為代表中國最好的 3D 打印機走向世界,再次展現中國制造,讓世界看見弘瑞。

    由于公司集中一群志同道合的技術團隊,所以在進入 3D 打印行業之初,弘瑞一方面在消化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同時,另一方面確定了完全自主研發的方向。看似有國外成熟的經驗,但 3D 打印設備的研發及設計定位是個大工程,弘瑞不僅每年都會投入大量的研發費用,并逐漸成立了電子技術研發團隊,僅對主板和控制系統進行了近百次的更新迭代,值得欣慰的是,弘瑞生產出的 3D 打印機在市場中一炮打響,這也為后來為弘瑞品牌的建立也鋪下了一條堅實可靠的道路。


    匯天威科技位于江蘇省新沂市的生產工廠


    通過多年的努力,弘瑞目前已經掌握了核心切片技術,并取得了國內外幾十項專利及軟件著作權,弘瑞所有員工的努力更是獲得了客戶和專業機構的認可,能把品牌做大做響,不僅是一個公司實力的體現,更是一群鉆研技術者的勛章。

    大浪淘沙之下

    在弘瑞進入到 3D 打印市場的 2013 年前后,正趕上 3D 打印概念被瘋狂炒作的風口,全國各地一批 3D 打印初創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彼時,3D 打印行業混亂如斯,有如北京、西安等城市憑借當地高校技術支持的,也有如在珠三角、長三角等地依靠當地小微制造業起家的,更不乏從國外帶回相應成熟的技術專利和產品的。歷經風雨數載后,弘瑞成為中國北方市場碩果僅存的一家 FDM 3D 打印機廠商。

    原先眾多依靠國外專利技術的 3D 打印廠商,由于產品技術和功能相似程度較高,產品最終演變成為價格戰甚至是資本間的博弈。而在 2016 年前后,市場風口的變化和資本的忽然轉向,致使大批 3D 打印廠商陸續轉型或者不再從事 3D 打印行業。得益于始終自主研發的弘瑞有效的避開了產品同質化問題,并在此期間取得了更好的發展機遇。

    說道機遇,張弘強先生認為除了始終堅持自主研發 3D 打印機外,弘瑞在近幾年還抓住了兩個機遇:其一是自媒體平臺的興起,幾乎所有行業的發展都扶搖直上,弘瑞也抓住了這個契機來進一步提高影響力。設備與互聯網的結合也使弘瑞 3D 打印機獲得了一系列的創新:微信監控、遠程操控等。線上店鋪的運營使弘瑞 3D 打印機的銷量激增,很多客戶也通過各種自媒體平臺了解到弘瑞——認識弘瑞——信任弘瑞,長期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

    其二是由于 2020 年爆發的新冠疫情帶給弘瑞的巨大沖擊。這個影響程度是始料未及的,對弘瑞的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在產品上,弘瑞通過合理進行人員分工,線下保證產品的正常加工制造,線上針對客戶問題積極進行遠程指導,為客戶答疑解惑;在耗材配件方面,弘瑞提前聯系了供應商,準備了充足的貨源,以便客戶在采購時能及時供應。除此之外,弘瑞還利用空閑時間,承接了諸多打印服務,因為疫情期間,很多客戶是無法復工的,導致許多工作不能正常進行,在這特殊時期,解了很多客戶的燃眉之急。疫情帶來的危機不可避免,弘瑞人用自己的行動獲得了諸多客戶的信賴,這對弘瑞來說是最好的機遇。


    張弘強先生在弘瑞江蘇省新沂市的工廠查看新品研發進度


    市場風口的逐漸轉向

    隨著 3D 打印行業觸底,目前國內外 3D 打印技術再次進入到快速成型的時代,機械行業占比最多,達 17.5%。其次為消費電子(16.6%)、汽車(16.1%)、航空航天(14.8%)及醫療(13.1%)。隨著越來越多的隨著消費電子和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未來 3D 打印在這兩個領域中的應用領域將進一步擴大。

    近年來,已經完成 " 去泡沫 " 化的中國 3D 打印行業開始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國家產業政策的重點支持。國務院、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多部門都陸續印發了支持、規范 3D 打印行業的發展政策。《2021 年度實施企業標準 " 領跑者 " 重點領域》、《知識產權重點支持產業目錄(2018 年本)》、《增材制造標準領航行動計劃(2020-2022 年)》等產業政策為 3D 打印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明確、廣闊的市場前景。內容涉及 3D 打印產業化、發展目標、應用范圍、技術創新、標準規范等多方面。

    目前,中國制造業正處于 " 中國制造 " 向 " 中國智造 " 過渡的轉型期。由于 3D 打印技術具有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優化質量等優勢,中國制造企業積極引進 3D 打印技術,代替或改進原有的生產方式以此提高企業生產的智能化水平。

    中國 3D 打印市場規模從 2016 年的 53.8 億元快速增長至 2020 年的 203 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 39.37%,預計 2021 年將增長至 251.3 億元的市場規模。

    弘瑞目前正加快創新的步伐,緊密結合時代發展趨勢,創造質量更優的 3D 打印機,依然主攻 FDM 和光固化技術,最近弘瑞發布了兩款專業教育級 3D 打印機,一臺 FDM 3D 打印機 E2 PLUS 和一臺光固化打印機 EL2。學校依然作為弘瑞主要的用戶,未來國家也將重視技能性人才的培養,3D 打印技術的發展也正符合國家政策,我們依然加強校企合作,加強對學生專業技能知識的教學,為增材制造產業培養和輸送更多的專業人才。


    弘瑞企業級 3D 打印機


    對于解決客戶的需求弘瑞一直在努力中,弘瑞的產品主打 " 成型尺寸大、操作人性化、應用領域多元化 ",并融合互聯網,開展平臺化 3D 打印集群控制方案。產品種類包括教育級、工業級,還有個人級,種類應用更加細化。比如 H1、H2 等,就是我們特別為 3D 打印愛好者研發的個人級產品,還有工業級 Z600,滿足大部分中大型工業零部件的 3D 打印需求,其他的 Z 系列產品也完全符合一些制造企業的生產需要。

    跨界合作并非營銷

    在 3D 打印行業最為火熱的那幾年,國際知名體育運動公司紛紛推出了 3D 打印概念的跑鞋等產品,在廣告行業來說,這是一種非常成功且成熟的跨界合作營銷案例,不僅為消費者帶來了更新的產品體驗,更讓 3D 打印的成果 " 看得見、摸得著 " 融入到普羅大眾的生活中。


    弘瑞生產的 3D 打印鞋面



    弘瑞生產 3D 打印鞋面


    弘瑞與匹克合作已經相繼推出幾款 3D 打印鞋,并取得不小轟動,這被外界看成是一次成功的營銷推廣案例,但張弘強先生卻認為并非如此。

    3D 打印企業與其他企業的跨界聯名,其實不能打破或消滅它們之間的行業壁壘,只能說減小或降低。畢竟雙方可能行業不同、用戶群特征不同,之間的差異是很難消除的。而跨界聯名對于打破行業壁壘的作用并不是很大,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品牌知名度,實現雙方抱團取暖,跨界發展,通過滲透和聯合的營銷方式相互賦能,共享和引流用戶群,為消費者提供更深刻的品牌印象。

    張弘強先生透露,匹克對 3D 打印質量的要求幾近嚴苛,不容許存在一丁點瑕疵,弘瑞不僅選擇了適合的機型,更派駐了一批研發人員以攻克每一個難題,從設計到方案調整,再到樣品制作,最后是批量生產,順利幫助匹克新品上市。

    得益于自主研發的弘瑞,由于采用的是完全自主的硬件和軟件,可以為匹克提供更為精細化的 3D 打印解決方案,而這些卻是那些使用開源代碼的 3D 打印廠商無法做到的。尤其是在切片軟件上,弘瑞自 2013 年至今一直堅持自主研發的道路,經過多代版本的更新,使該切片軟件功能遠超市場中廣泛使用的開源切片軟件。在張弘強先生看來,匹克與弘瑞的合作不僅是對弘瑞技術的認可,更是對消費者的負責。

    3D 打印將迎來燎原之火

    未來 10 年,3D 打印行業的市場規模依然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間。隨著 3D 打印技術規模產業化,行業通過近幾年的沉淀,將從 " 星星之火 " 發展為 " 燎原之勢 ",從作為傳統制造工藝的補充到替代一部分甚至完全替代。未來,傳統的工藝流程、生產線、工廠模式、產業鏈組合都將由于 3D 打印技術的發展和完善而面臨深度調整。

    首先,在現階段,主要的 3D 打印企業一般以材料供應,設備制造和 3D 打印服務的綜合形式存在,這是由產業發展初期技術推廣和市場規模的限制所致。

    長期來看,產業鏈的各環節會產生專業化的分離,專業材料供應商和打印企業會出現,產品設計服務會獨立或向下游消費企業轉移。無論是工業應用還是個人消費領域都都有巨大的潛在發展空間。

    上游打印材料和個人 3D 打印設備的制造企業會發展得更好。因為在通用化的技術標準不斷推廣的基礎上,專業化的材料供應企業的發展是大勢所趨。而從個人消費到工業制造,不管哪個領域快速增長,對耗材的需求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消費者更加追求個性化,而且我國是人口大國,3D 打印機在我國的需求應該會只增不減。由于 3D 打印具有小批量生產的優勢,這項技術可以輕松實現個性化和定制化的需求。制造商無需做出先進的市場預測,可以小批量生產,并直接投放市場,讓設計師可以根據客戶的反饋,可以快速調整產品設計。

    另外,需求和應用場景多樣化的增加,也能刺激 3D 打印技術的創新變革,加上近兩年興起的機器人與人工智能,3D 打印與它們的結合,將對制造業產生很大影響:提高制造業生產線的柔性化程度,以更低成本生產定制產品,推動制造業生產方式由大規模生產向個性化定制轉變。

    種種利好的信息逐一展現,讓我們看到了弘瑞對 3D 打印行業的深刻認知,更讓我們看到了自主研發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

    此時此刻,當你讀到這篇文章時,北京匯天威(弘瑞)總經理張弘強先生仍然與他的技術團隊在江蘇新沂的工廠中進行研發的工作,也許正是因為這樣一只堅持自主研發的 " 笨鳥 " 才能最終 " 先至 " 成功的彼岸。


    轉載請注明出處。

    3D打印激光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